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遇言姐覺得,不少讀者普遍對《虎媽戰歌》這本書有很大的誤解和偏頗。

首先,如蔡美兒自己所言,該書並非一本自以為是、居高臨下的育兒手冊,而是記憶和回顧。

其次,大家只看到虎媽在督促孩子學習時的不近人情,卻沒有注意到母女之間親密和信賴的關係。

還有,蔡美兒是在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尤其在遭遇叛逆的小女兒之後。她的結論是:教育應當量體裁衣、因人而異。

如果忽略這些前提,無論是批判虎媽,還是仿效虎媽,都是沒有意義、無法達成的。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蔡美兒和兩名女兒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如今的索菲亞是名學業優秀、自信堅韌的姑娘

《虎媽戰歌》中,有一些令人感到不安的敘述。

比如,蔡美兒嫌棄女兒製作的生日賀卡太粗糙而拒絕接受,稱:“我值得比這更好的禮物”。

比如,蔡美兒在聚餐時當眾指責女兒是“垃圾”,連朋友們都看不下去。

比如,蔡美兒要求孩子在練習鋼琴時不許喝水、上廁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蔡美兒的高壓政策是有前提的,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提倡親密無間、直來直去的母女關係;家長要不斷反省,和修正自己的施教。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時代週刊》的封面

“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而盲目照搬蔡美兒的嚴苛,帶來的只會是矛盾和對抗,以及其它後患無窮的心理問題。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在一個精英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role model

蔡美兒生長於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家庭。祖籍福建的蔡氏一家在19世紀初南下菲律賓,靠著為強生公司生產塑料容器,蔡美兒的祖母成為富有的華商,在馬尼拉和夏威夷都有豪華宅邸。

隨著日軍攻陷菲律賓,蔡家失去了大部分財富。蔡美兒的父母初來美國時因為負擔不起取暖費,只能裹著毯子溫書。

蔡美兒的父親蔡少棠在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學位後赴普渡大學任教。這位老派的知識分子以傳統模式對待4名女兒,比如:在家不說中文會被打手板、每天都要練習數學和鋼琴、考第二名被認為是丟臉的。

不僅如此,父親下班回家時,孩子們要恭恭敬敬地遞上拖鞋。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外祖父母、父母參加索菲亞的高中畢業典禮

朋友們認為蔡美兒的童年生活很恐怖,但她自己卻說,外人永遠看不到圖片的全部。

父親每晚工作到凌晨3點,從他身上,我汲取了奮發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在父親的楷模作用下,

蔡家3個女兒全部考入哈佛、耶魯。最小的妹妹蔡美音天生患有唐氏綜合症,縱然如此,父母仍然要求她“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做到最好”。

目前在沃爾瑪工作的蔡美音在殘奧會勇奪2枚金牌,仍在練習鋼琴。

兩女兒入讀哈佛,虎媽不僅是虎,更要有虎的資本

▲蔡門四女,三名女兒畢業於哈佛、耶魯,小妹獲得殘奧會2枚金牌

14歲時,蔡美兒用鋤頭和鐵鍬挖了一個1米深的袖珍游泳池。每週六早晨,她要和姐妹們一起除塵、打掃房間、清理衛生間;在院子裡除草、伐木;還曾經為了協助父親修建假山,而搬運50多磅的大石頭。

同樣的,蔡美兒也不允許女兒們成為飽食終日、驕奢淫逸的移民第三代,而要求她們分擔家務。

可以說,蔡美兒幼年的生長環境跟自己的女兒們一模一樣。

在一個精英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role model,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要先能做到,這樣的家長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服氣;相反的,如若一位母親以虎媽的標準來苛求孩子,自己卻不學無術,孩子心中升不起信念,只有牢騷和疑惑,又怎麼能達到與蔡美兒一樣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