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寬有度,“虎媽”不等於好媽媽

嚴寬有度,“虎媽”不等於好媽媽

一堆家規,將女兒送進了哈佛;一根藤條,將3個孩子送進了北大。“虎媽”、“狼爸”的嚴厲教子方式讓人記憶猶新。而眼下,又出現了一位日本媽媽,用相對寬鬆的教育方式將自己的3個孩子全部送進了哈佛大學。

一面是“虎媽”、“狼爸”近乎專制的嚴厲教育方式帶來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媽媽”相對寬鬆教育下走進世界最高學府的榮耀,到底是嚴厲的教育方式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是寬鬆式的教育更加科學?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期中考試之後,一名學生失蹤,忙壞了家長和老師,問遍親戚朋友,都不知其下落。學校派人找了全城,結果在一橋洞底下發現了這個孩子。孩子蜷縮在那裡留著眼淚,甚是可憐,問其原因,才知道因為這次考試得了92分,他的爸爸說拿不到100分就打斷他的腿。然而,父親的回答很輕鬆:“我就是嚇唬嚇唬他!”

狼爸虎媽式教育用“打”的體罰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本質上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用這樣的方式培養的孩子,只會成為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其培養出來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質是一種“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會受到扭曲。

關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培養孩子的成長方式也有很多。每一個做媽媽的人,內心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為了孩子早日成才,就用“狼爸虎媽”的教育方式,實在捨不得。

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到魯國參觀學習,看到了一種專門對人示警的特殊器皿——欹器。孔子認為這是教育學生的一個良機,遍讓學生分別向裡面注水。

結果發現,當欹器沒有注水時是傾斜的,注滿水之後又會翻過來,盛不住一點水,只有注水到一半的時候,它才能垂直豎立。據此,孔子總結出了適度的道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堅持適度原則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避免挫折和失敗的人。

但是,很多人卻不懂這個道理。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兩類媽媽:一類是放縱型,這類媽媽對孩子非常疼愛,常常是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另一類是苛刻型,她們對孩子要求十分的嚴厲,不許孩子做這做那。事實上,家庭教育也應該堅持適度原則。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權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學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媽媽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權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對孩子予以理解和尊重,給他自由。對孩子嚴格要求跟自己並不矛盾,權威不是專制,民主也不是溺愛。比如不能撒謊,不能欺負別人,不許過度玩網絡遊俠,這些方面要嚴格。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享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發展。這就是寬嚴有度。

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執行寬嚴有度的教子法則呢?

一個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歲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

對1歲以前的孩子,媽媽要無條件的愛,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對2到4歲的孩子,媽媽要敢於說不,讓其明辨是非;

對5到10歲的孩子,媽媽更要進一步培養起良好的道德習慣,這段時間是一生的基礎,最重要的階段,也是立規矩的黃金階段;

孩子長到10歲以後,媽媽就要開始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對話,聽取他的意見和想法,用道理說服他而非強制他。

根據國內外家庭教育研究的發現,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權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專制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