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做“虎媽”,她用什麼方法養育了兩個硅谷CEO和一個大學教授?

拒絕做“虎媽”,她用什麼方法養育了兩個硅谷CEO和一個大學教授?

看點 與“虎媽”的做派不同,“熊貓媽媽”Ms. WOJ屬於“溫和派”,她是硅谷Palo Alto High School 教新聞的老師,用自己的“TRICK”五步教育理念將三個女兒分別培養為兩個硅谷CEO和一個大學教授。“熊貓媽媽”有怎樣的家教秘笈?下文,一起來看看她的“TRICK”教育法以及她對於教育的理解。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Sophie在美國 (ID: SophieUSstory)

文丨Sophie 編丨Jane

“熊貓媽媽”Ms. WOJ是硅谷Palo Alto High School 教新聞的老師,她曾經的學生包括NBA全明星林書豪(Jeremy Lin),蘋果創始人Steve Jobs的女兒,和《經濟學人》雜誌中國事務編輯Gady Epstein.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Ms. WOJ

之所以稱為“熊貓媽媽”是因為她不同於“虎媽”的教養模式,屬於“溫和派”,她用自己的“TRICK”五步教育理念養育了三個頗有成就的女兒:

大女兒Susan Wojcicki,Youtube首席執行官;二女兒Janet Wojcicki,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兒科教授,富布賴特學者;三女兒Anne Wojcicki,創辦了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

WOJ寫過一本育兒書:How to Raise Successful People。三個女兒也為此書寫了前言,從前言中我們能看出她的一些育兒理念:

  • Respect(尊重)

在WOJ家裡,孩子的意見非常受到尊重。溝通一直是雙向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父母就要求孩子聽自己的。

  • Independence & Financial Freedom(獨立和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不是意味著很有錢,而是很好地規劃如何把有限的錢用在需要的地方。在WOJ家,教育和旅行是最高優先級。

作為第一代移民,他們在餐館用餐時從來不點飲料和甜點。去買東西一定會先從報紙上找打折券。

旅行一定住最便宜的酒店,並且一定要用打折券。作為斯坦福大學教授的父親,一雙拖鞋能穿60年。

  • Actionability 執行力

WOJ教會了女兒們一個小時之內洗完衣服,打掃完房子,吸塵,打電話,鍛鍊身體!女兒們認為自己的媽媽是執行力最強的人!

  • Fearlessness

Ms. WOJ 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一定會說出來。她的理念是如果你不說出來,同樣的事情一定會繼續發生。

  • Appreciation of Life (感恩/享受生活)

她帶著自己的學生去紐約,問自己的女兒們紐約哪裡的酒吧好,要帶學生們去體驗一把。75歲的時候,發現了Forever21(低齡女孩品牌)是最適合自己的衣服品牌。

這就是女兒們眼中的WOJ! 勇敢有趣,規劃生活,行動力超強!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熊貓媽媽”一家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熊貓媽媽”的成長經歷

WOJ是猶太人後裔,幼年時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過著貧窮的日子。眼見了自己的弟弟誤吞多片阿司匹林身亡。她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的媽媽凡事總是聽從自己的丈夫,特別順從於權威,以至於帶自己誤吞藥片的弟弟去看病也不敢質疑醫生的判斷。

後來WOJ決心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考入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最好的美國公立大學之一。

她的先生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兩人的相遇是WOJ坐著一個紙箱從樓梯上滑下來,撞上了後來的Mr. WOJ.

多年前她的孩子們在斯坦福上幼兒園期間,她跟學校斡旋,爭取到了一塊地建playground,學校給了地,條件是家長得自己設計。WOJ當然很高興能自己設計。她還帶領著一些媽媽們成立互助小組:互相看孩子。

WOJ在UC Berkeley讀的是政治經濟學。因為對新聞的熱愛,她後來到了高中做專門教新聞的老師。

WOJ作為一個高中老師,帶領學生成立了一個600多人的媒體集團。他們一起創辦了六種出版物:包括報紙,雜誌,電臺,網站,攝影,視頻等等。學生給WOJ的十星好評:she really changed my life. She believed in me. (她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很信任我)

能遇到信任自己的導師,改變自己的生命,何幸之有!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什麼是TRICK教養法?

  • Trust 信任

  • Respect 尊敬

  • Independent 獨立

  • Collaboration 合作

  • Kindness 善良

這些小TRICK的每一個都有點老套,誰不知道呀?針對於以上每一點都會有成百上千本書吧?難的是面對每天撲面而來的生活,怎麼辦呢?說幾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吧。

例子1:關於對孩子的信任

我跟我家孩子很喜歡對唱這首歌:

Johnny, Johnny (強尼)

Yes?mama (啥事啊?媽媽)

Eating sugar?(吃糖了嗎?)

No, mama (沒吃)

Open your mouth. (張開嘴)

Hahaha (哈哈哈,糖啪啦啪啦掉出來了)

小孩子說謊其實是一層紙,一戳就破了,他們不會掩飾。如果我發現孩子做了不該做的小事情,我會跟他會意的笑笑,信號已經發出:我已經知道你“犯事兒”了,“警告”也是點到為止。

有一次因為跟孩子討論二戰,他的想法讓我很擔心。跟朋友聊起,朋友說她也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不關心別人。後來我們討論再繼續觀察下去,孩子的一貫行為如此?還是隻是在特定的場景會表現出來那些讓我們不喜歡的點。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沒我們想象得那麼“差勁”:大人也要學著相信生命本身的向上的力量,相信孩子基本上還是沿著善的方向發展。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熊貓媽媽和學生們

例子2:關於Independent: 面對周圍壓力(peer pressure) 保持獨立,頭腦清醒,不被煽動。

分享某次跟一個實習生的聊天,這個實習生是個大一學生,處事和工作能力都很impressive, 也是家教和自我教育的典範。

Ta: 你夏天出去度假了嗎?

我:沒有,我就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在家裡收拾一下,看看書。

Ta:你會有壓力嗎?因為別人都出去度假。

我:沒有。以前可能會有吧,現在不在乎了。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另外別人才沒空理你呢,都忙著自己的事。那你呢?別人嗑藥,做各種不該做的事情,你是怎麼做的?

Ta:我跟其他孩子不一樣。我從小很喜歡看書,現在看書的孩子不多。我有很強的安全感和自信,我比我們班的孩子一般都大一歲,比他們成熟。

我:作為猶太人,你信猶太教嗎?

Ta:我不信教,但是,那些宗教中的價值觀和原則對我的成長幫助很大。

後來我們也聊到媒體傾向於發表博眼球的文章,因為觀點中立理性的文章閱讀量低(誰想知道真相呢?更多的人想宣洩情緒,四處尋找證據驗證自己的觀點)。

關鍵還是在於,要教會孩子保持獨立來自於自信和內在的安全感。這些都是慢慢生長出來的,需要在獨立做事中建立。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熊貓媽媽 vs. 虎媽

2014年秋天,WOJ和虎媽Amy Chua被邀請到了一個教育界盛會,同臺對7000名與會者分享自己的育兒觀。時間只有半個小時,從書中看起來WOJ對CHUA並不滿意,CHUA花了15分鐘講述自己被嚴格對待的童年經歷,並且說做母親是自己做過的最難的工作。

WOJ反擊,如果Chua不是在家裡像個警察一樣,她就不會覺得做母親那麼難。

WOJ認為虎媽育兒最大的問題是孩子沒有真正的獨立,也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情在哪裡。她們只是忙於完成母親給她們安排的任務。孩子們也不需要自己獨立思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WOJ家裡,獨立高於其他一切,是不是考第一併不重要,因為考第一可能只是意味著遵守規則。

WOJ並不喜歡媒體給她的這個“熊貓媽媽”的稱呼,因為熊貓的形象就是吃和睡。WOJ並不是一個放任不管的母親,而是鼓勵孩子獨立,找到自己內在的驅動力。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熊貓媽媽的三個女兒

當然對於snowplow parenting (剷雪機式:為孩子掃除一切障礙), helicopter parenting (直升機式:一直嗡嗡嗡) 育兒方式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Bigger You

在《How to Raise Successful People》這本書的最後一章,WOJ提到為什麼今天美國的抑鬱症,自殺和藥物成癮這麼嚴重,因為整個社會很迷失:崇拜金錢和物質享樂,而不是追求服務他人和社會,生活沒有真正的目標和意義。

在一個這樣的社會,成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和反思,難免會影響到孩子以追求個人成功為最大的目標:上頂尖大學,去度假,買昂貴的東西。

孩子被培養從小參加各種競賽,認為只有爭第一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為社會謀福祉。(Sophie: 當然這兩者並不衝突,很多孩子是兩者都做到的,主要的意思是分清本末。)

在個人成功至上這個目標下長大的孩子既不獨立又缺乏韌性。他們認為只有錢能夠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自己就是宇宙中心。

拒绝做“虎妈”,她用什么方法养育了两个硅谷CEO和一个大学教授?

WOJ認為美國思路就是:變成有錢人,然後什麼也不做。去沙灘曬太陽,到昂貴的餐廳吃飯,去拉斯維加斯。WOJ認為這種方式培養的是自戀者。

她在硅谷認識不少這樣的億萬富翁:不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也不想服務社會,最後落得孤獨又抑鬱。

Bill Damon是斯坦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主任,著有《The Path to Purpose》。他跟WOJ的觀點一致:在今天特別強調個人成功的背景下養大的孩子,很容易self-absorption(自戀)。

為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品格養成,他希望年輕人清楚地看到:

“It's not about you' every now and then. Finding a purpose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world beyond the self is a premier way of tuning in to thatmessage.”


(大意:世界不是隻關於你,應該去追求一個遠遠大於你個人的更大的目標)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