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最近讀了曾奇峰的《幻想即現實》,將心理諮詢和生活中的案例娓娓道來,在看到別人的同時突然看到人性的各方面,案例中是你,是我,是人性的本來面目。

第一章講心理疾病的真相,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在有錢,有閒的情形下,找個人做做精神分析,實在是一種明智而高雅的選擇。因為它可以使你瞭解自己,因為它可以使你活得緩慢而從容。

不滿是對自己的攻擊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人天生是對自己滿意的,孩子那種安詳沉穩的神態,是對自我滿足到了極致的表現。對自己不滿意,迫切想改變自己的人,都是把別人或環境對自己的不滿植入了自己的內心。外界的要求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外界的攻擊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人大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出門之前先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頓,然後垂頭喪氣,,一臉不是有病就是有罪的徵象。如果這樣的人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幾乎能夠感覺到他們是拿著刀子逼著醫生把他們從裡到外都拆開,換上新的零件,醫生當然不會這麼做,醫生感興趣的是:他們是怎麼變得對自己如此苛刻的?

第二種人,是出門之前對著鏡子把自己猛吹一頓的人。李敖名言:如果想要找一個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照鏡子。世界上沒有被吹瘋的人,只有自我攻擊才會讓人發瘋。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以至於大家都非常吝嗇讚美別人。意識層面的目的是害怕別人變得驕傲然後落後了,潛意識層面呢,則可能是別人的成功引發了自己的焦慮,所以才那麼小氣。其實,自己對自己的接納和讚美,不會真正導致自滿和退步。自我接納和讚美,是對自己有關的人的肯定,也是送給所有關愛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禮物。我們必須基本上認為自己是好的,然後才可以變得更好。

為何別人不理解你?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人和人的交流之難,大家都深有體會,如果經常覺得別人不理解你,就該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了。不理解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種:一是你沒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或者你告訴了卻沒有告訴清楚。戀愛中的女孩總對男朋友生氣,覺得他根本不瞭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男:你沒告訴我,我怎麼知道?

女:你既然愛我,那你應該知道我的需要啊。

然後你看到男生的表情,會比看到史前動物更驚異。

一個女生說,我用了婚姻中的十五年的時間,終於知道了,男人是不具備瞭解女人的能力的動物,如果你不說,他就不會知道,也不會做。所以我現在要什麼,就會清楚地、具體地告訴他,結果是他可以做的讓我很滿意。這雖然少了一些猜測的神秘和浪漫,但是增加了很多理解與和諧。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並不想讓別人理解你。比如潛意識裡的自卑,迴避,做出了和自己心意並不一致的舉動。

第三個原因是:你自己都不瞭解自己。

第四個原因是:別人已經理解了你,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你自己更全面,更深刻,但你卻不知道,還在為別人不理解你而傷心。

但是,如果一味強求別人理解自己,也是有問題的。人與人的理解是不可以強求的,強求理解是一種邊界不清,自戀的狀態。如果能理解,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理解,也沒關係,不理解就好了。

親情與愛情有應加入友情的品質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人們常說:血濃於水。意味著親情有著割捨不掉的情感鏈接,無論窮富,疾病健康,都會在一起。看起來是很美好的,但是在生活中,多少人被這種過濃的情感所傷?如果我是父母,就可以干涉孩子的學業,工作選擇,婚姻選擇嗎?高濃度的情感表達,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顯著增加。

人真的是這樣一種動物,沒有感情,會被“餓”死;情感太多,會被“撐”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親情如果具有了友情的品質,就不會弄得讓人窒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傷感的事情,莫過於發生在親情中這樣的哀嘆了:我為你嘔心瀝血,你卻還恨我。有這種感受的人應該明白,正因為你嘔心瀝血製造了太高的情感表達,所以對方才恨你。

其實親情中有愛也有恨,只是我們的文化一般不允許人們把恨表達出來。親情和愛情的表達淡一點,尊重每個人的界限,我們的親情和愛情就會更美好一些。

過度期望就是施虐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很多父母內心充滿焦慮,一和孩子說話就挑孩子的毛病,似乎不這樣就顯示不出父母愛孩子。最後,忠言逆耳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很多有學習困難的孩子,極少數是智力障礙造成的,絕大部分是父母和老師的不良態度“製造”的。

學生要取得好成績,是很需要一點人格上的狠勁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試是對學生的智力和人格強度的雙重考驗,而人格上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正是通過不停嘮叨和責備打壓和破壞的。一個人生活在惡言惡語中,就會潛移默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和有價值的人,他需要虐待自己來懲罰自己,還有成人自虐式地工作。

期望的背後,隱藏著不滿意,一個願意自己承擔責任的人,不會對他人有過度期望,也就自然不會用期望虐待他人。

家庭是給孩子製造挫折還是溫暖

《幻想即現實》你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與你有關,與世界無關


有人說,父母應該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以幫助孩子提高將來在現實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這種提倡本來就是有問題的,生活中從來都不缺挫折,人為地製造挫折,特別是由父母製造,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心靈軟弱,反而連極小的挫折都受不了了。

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才能經得起嚴寒的侵襲;只有心靈得到了很多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

在書中,諮詢師給一個家庭做諮詢,家庭中的父母都收過很好的教育,對孩子抱了很大的期望,在學校作業後加家庭作業,在學校活動後加課外特長補習。孩子完不成就一臉嚴肅,每天逼著孩子做作業,還覺得孩子恨鐵不成鋼。上了高中後,考試緊張手抖,平時會做的題目也發揮不出來。

諮詢師問家長多久時間沒有表揚過孩子了,有沒有家庭很放鬆,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足足想了一分鐘,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幾年前吧,覺得孩子這幾年表現不好,沒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孩子從小到大,在健康,學習,交友方面經受著各種壓力和挫折,尤其在初中和高中後,和同齡孩子的競爭在各個方面,回到家還要體驗父母的嚴標準,高要求。孩子怎麼在壓力中挺過來?

我們都是人,都希望得到溫暖體貼,和顏悅色的對待。在人活著的三萬多天裡,隨時都有挫折在某個角落等著我們,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變得堅強,再也沒必要人為地製造一些挫折來鍛鍊孩子了。而且,一個人能承受“沒被滿足”的挫敗感的前提是,他曾經很好地滿足過,就像吃飯了才能耐餓一樣。讓孩子在家裡舒服了,開心了,他就自然在外面不畏艱難,不怕挫折地“衝鋒陷陣”。

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庭集體改變,孩子的考試焦慮減少了,從深層來說,他並不害怕考試本身,而是害怕父母對考試結果的苛求,通過考試來打壓他。而這一點,孩子已經不用擔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