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易經與迷信

再論易經與迷信

處於逆境中,我們會想到“否極泰來”;前無去路,我們會希望“剝極而復”;遇到分配不均,我們知道“有損有益”……

其實這些詞語,都來自於《易經》。所以,我們是常用《易經》的哲理來指導生活的,但真要問你《易經》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會立馬聯想到八卦、算命之類,也有人認為用這種方法來推導問題非常不靠譜,甚至認為是封建迷信。

迷信相對於正信來說,有四個特徵。

①出於恐懼心理(怕鬼、怕災禍);

②增強個人慾望(信徒有功利性的需求);

③崇拜教主法力(教主無所不能,忽略信徒本身的努力);

④強調世俗成就(保佑升官發財、長壽健康)。

而占卦並不具備這些特徵。

占卦的依據是《易經》這本書,而這本書中所說各種道理,並不是來源於某個法力無邊的教主,也不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這本書既不吹噓自己,也不提供證明和結果,更加不提供“照做就能順利”的方法,只有各種數據,而這些數據是需要通過理性的充分運作才可能明白的。

所以,《易經》占卦不是迷信。

“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它展示了一個無限寬廣與豐富的世界。應該說,《易經》是哲學,是一種思維模式。

《易經》用通古達今的哲學思想和完整的符號體系,詮釋了人生福禍兇吉相互轉化的辯證思想,上求宇宙本體而知天命,下解人生命運而趨吉避凶。

學會《易經》的義理,可以懂得如何做人處世,居安思危、察微知己,觀天道以安排人事;在重大抉擇上,還可以利用《易經》的象數來占卦,提供既善意又重要的啟示,不僅自助還能助人。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而那部讓他把繩子都翻斷的書簡,就是《易經》,他還感嘆:“假我數年,吾學《易》,彬彬矣。”

清末的思想家章炳麟先生年輕時的觀點時跟胡適類似。但有了人生閱歷後,他說:“不學易,則終生不能無大過,而悔吝隨之。”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老師則認為,三十歲學儒家,活得自信;四十歲學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歲學點《易經》,樂知天命。

《易經》是不必也不能一口氣讀完的。它是手邊的必備參考,每天念一兩卦,久而久之,心領神會,境界自然開闊。

舉了這麼多例子,是想說明:《易經》的奧妙之處正在於能夠指導人生,它值得我們終身研讀。

那麼,誰最適合學習《易經》呢?

一是負責決策的人:任何決策都有風險,並且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周代設有太卜與卜官,在國家大事方面為君主提供建議;現代的領袖人物“求人不如求己”;即使是家庭裡也有無數決策要做。學會《易經》的義理,可以啟發思維;學會《易經》的象數,則可以在關鍵時刻占上一卦,獲得關鍵建議,從而進退自如。

二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未來總是充滿了變數,這讓很多人倍感壓力。學過《易經》,就能學會接受生命裡的各種不確定,對不好的事情,能夠預作處理,坦然接受;對好的事情,則能夠以平常心待之。

三是缺乏大局觀的人:視野太窄是人際關係建設中的一大病源,看得不夠遠不夠廣,往往會得此失彼,甚至埋下禍根。學會《易經》,就可以用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把事物看作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而不是單獨的片段,受挫時知道“潛龍在淵”,選擇“自強不息”;得意時知道“亢龍有悔”,於是“厚德載物”。

當然,《易經》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的方法以及正確的領路人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