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讀了個「假專業」,說好的專業自主權呢

又見“三年讀了個假專業”的新聞。

近日,新學期開始,江蘇明達職業技術學院的“高鐵乘務”專業的學生,突然被學校要求必須換專業,否則就拿不到畢業證。學生已經上了三年大學,每年支付一萬多元的學費,卻發現學了三年的專業,竟然沒有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

三年讀了個“假專業”,說好的專業自主權呢


三年讀了一個子虛烏有的專業,只有改換專業,才能獲得相應的學籍,否則將來會拿不到畢業證書,恐怕讓該專業的學生實在難以接受。

目前,江蘇省教育廳已經表態,當初只批准了該校三年制大專高鐵乘務專業,沒有批准該校設立五年一貫制高職高鐵乘務專業。目前,這家民辦院校引進了新的舉辦者,成立了新的董事會,也承認了當年招生存在違規行為。

板子首先應該打在學校身上,當初校方看著高鐵行業剛剛興起,一哄而上, 打算“先上車再補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學生招來,學費收進來,落袋為安。正是這樣的急功近利、不講規則才造成了目前的爛攤子。

但是,除了吐槽民辦院校本身的不誠信,還應該反思一下,大學專業自主設置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行政管制問題。

《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第22條明確規定:“實施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可以按照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自行設置專業、開設課程,自主選用教材。但是,民辦學校應當將其所設置的專業、開設的課程、選用的教材報審批機關備案。”可見,民辦院校擁有專業設置的自主權,並不需要經過行政部門的審批,只需要備案。但是目前看來,民辦院校的自主權並沒有落地,相反,專業設置還要經過嚴格的行政審批。

輿論的矛頭指向個別民辦院校胡搞一氣的同時,也應該反思一下,法規賦予的這些民辦院校的專業自主權有沒有得到落實?

三年讀了個“假專業”,說好的專業自主權呢


相對於公辦院校,民辦院校的辦學有自身的特色,能夠做到對市場敏銳捕捉、及時反饋。比如,設置電子商務、物聯網、高鐵乘務、播音主持、小龍蝦烹飪等專業,能夠更及時地提供社會需要的教育服務。當然,這種市場化的教育也有負面影響,包括一些草臺班子倉促上馬等,而這也正是教育部門不得不通過行政手段勒緊專業設置權限的原因。

但這種嚴格的行政管制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原本熱門的專業,在經過了漫長的行政審批之後,可能已經“涼涼”了,無法發揮民辦教育靈活辦學的特色。

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錯綜複雜,既要規範市場行為,避免高等教育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也當同時強化放管服、簡政放權的真正落地,不能一出問題,就單方面要求“好好管一管”。2017年1月,國務院公佈了《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就專門提到了“擴大民辦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鼓勵學校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依法依規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

民辦院校亂掛靠、學籍打擦邊球、專業設置追著熱門一哄而上等等亂象,屢屢被媒體曝光,該整治自然要進行整治,但是同時也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民辦教育對市場的靈活反應,正受到不合理的行政管制的束縛。要全面解決問題,還是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不徹底的改革可能遭到兩個方面的負面評價。

三年讀了個“假專業”,應該指責學校的不誠信,但說好的專業設置自主權,也應該充分賦權民辦院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