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追劇,正在成爲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自從視頻網站開啟了可倍速觀看的選項後,原本一集時長為45分鐘的電視劇,現在20多分鐘就可以看完了。翻看一下最近熱播的影視劇,動輒六七十集的劇集,體量龐大,卻少有精細。當“倍速”看劇成為了國產劇專供,到底是劇不好看了,還是人變浮躁了?

當代年輕人時間有多緊張?看個劇都要開二倍速。”——一條來自新浪網友的微博,最近在網上引發了大量討論。

自從視頻網站開啟了可倍速觀看的選項後,不少觀眾就此打開了觀劇新模式。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1.5倍速、2倍速,原本一集時長為45分鐘的電視劇,現在20多分鐘就可以看完了,而且基本不會遺漏什麼劇情。對於以前某些喜歡直接拖拽進度條,但又怕錯失關鍵情節的觀眾來說,算是個福音。

然而“倍速”看劇原應屬於“肥皂劇”的特供衍生品系列,如今卻大密度地成為了國產劇專供,到底是劇不好看了,還是人變浮躁了?

翻看一下最近熱播的影視劇——《扶搖》66集,《香蜜沉沉燼如霜》63集,《延禧攻略》70集,《如懿傳》87集,《天盛長歌》70集……

如今動輒六七十集的劇集,體量龐大,卻少有精細。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如懿傳》


太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影視劇,其製作水平本身有待提高,劇情拖沓節奏過慢,無關緊要的瑣事能掰扯半天,注水現象嚴重,動不動就倒回,彷彿生怕觀眾得了失憶症。

就連有些綜藝也有同樣的問題,一會兒來一段預告,正片裡還要不停慢動作閃回。

為了將這些劇能夠及時地“一網打盡”,不少網友在觀看的時候,都選用了倍速看劇的方法。有網友表示說:“水太多,甩幹一下。

當一批註重高效的觀劇群體,遇上大量囉嗦的大白話、於劇情鋪陳無關的“裹腳布”戲碼,倍速播放就成了必然選擇。

現如今許多劇都是由IP改編而成,觀眾提前已經知道劇情走向,點開來只是看看演員和畫面。

有的人看劇是為了看自己的偶像,全劇只專注於愛豆cut部分;有的是為了跟得上第二天同事朋友們的聊天內容;有的則是純粹因為無聊,為了打發時間隨意點開消遣一下。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再加上受到b站的影響,慢慢地形成了一撥看劇必開彈幕的群體,甚至有的人看劇就為了參與彈幕吐槽。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礙於如今參差不齊的影視劇製作水準,很少有人抱著去真正欣賞、吸收營養、啟迪心靈、沉澱自我的想法觀劇了,大多數只為了圖個簡短的娛樂性就好。

其實有些劇本身立意不夠深刻,角度不夠新穎,充其量是《故事會》的稠密度,完全沒必要延展至長篇小說的篇幅。

可是自從“一劇兩星”的模式開始後,製作方往往是拍攝時,設立的是一個劇集長度,最終經過注水剪輯後,把劇集抻長了再賣,這樣就能在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利潤。

相較於目前“超長待機”的古偶劇重災區,早在N年前,由“大豬蹄子”聶遠出演的一部古裝輕喜劇《上錯花轎嫁對郎》,雖歷經十多年的歲月變換,其經典的熒幕形象,始終在90後觀眾心中屹立不倒,堪稱童年回憶殺。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上錯花轎嫁對郎》同樣也是改編自原著小說,可是劇情緊湊、懸念迭起、妙趣橫生,再加上服化道細緻入微,演員演技精妙流暢,只消20集就清清楚楚地把一個故事給講明白了,每一集都令人不捨得跳過。

這樣的劇看完只會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和不夠過癮,又怎會需要用得上倍速呢?

長篇連續劇不是不可以有,但是首先題材要足夠深刻厚重,確實有必要耗費幾十集的篇幅去展現,還要有切實到骨的真正拍夠集數的鏡頭,而不是靠後期合成、不斷回放來刻意加長。

像是《還珠格格》第一第二部、加起來也是七十多集,可是看起來卻歡樂得很,並沒有覺得乏味冗長。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再像是《武林外傳》,整整八十集卻沒有人嫌它不夠味兒。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過去影視劇的拍攝,不僅是為了賺錢,更多是為了奉獻給人民群眾一桌豐盛的影視文化盛宴。像是老版《西遊記》《紅樓夢》等劇組,都是耗費幾年的時間,去打磨劇作的精度。

成摞兒的原創手繪畫稿、奔赴各地實景拍攝、認真細緻地挑選演員,一切都是按照戲比天大的標準去運作的,呈現出的是一部部凝結了眾人心血的作品,是攝製組捧出顆心的傑作,而不像是現在以資本為主導下,製作的一件件商品。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或許時代真的是變了,在百度百科任意搜索一個詞條,都會出現“一分鐘帶你瞭解XXX”的推薦。網絡上到處也都能看到,諸如此類的標題,一切都在指向快速變現。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谷阿莫的“X分鐘看完”系列


在快手、抖音各種搞笑段子、短視頻的侵襲下,影視劇不再有它原有的質感與風骨,人們對著屏幕彷彿不是在看劇,而是在看一堆長達七八十集的幻燈片、MV。

好的影視作品會用鏡頭說話,加上燒腦的劇情、或是走心的演技,都能吸引觀眾的目光,真實的東西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而如果通篇都是特效、摳圖,虛假的情緒,全劇與深刻和意義無關,沒什麼劇情可言,那麼觀眾也只能“玻璃渣裡找糖粒兒”,用倍速過過眼癮就好。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最近有篇文章叫做《通勤,正在逼瘋1000萬北京青年》,在微信一度流傳。擁擠逼仄的空間,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私人時間裡,選擇快速填充,以此釋放掉一天的憋悶,而不是用慢品去汲取養分。

學生時代用《倍速學習法》做習題,長大了就用2倍速看劇,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馬加鞭”的時代進程裡,整天跑得氣喘吁吁。

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大量的信息塞滿了各種APP,使人的耐心變得越來越少,繁重的工作壓力以及生活上的瑣屑,這一切都讓大家越來越疲憊倦怠。

而同時高速逐利的社會法則,又讓人們更傾向於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到最多的信息,如何省心省時省力,變為市場最大需求。

知識類的內容尚可用倍速提高效率,但從情感體驗的角度來看,正常播放才能同步體會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走馬觀花似的,完全以旁觀者的視角在窺屏。


「倍速」追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一味追求效率,背後隱藏的其實還是浮躁與焦慮的底盤。2倍速刷劇實際上反映的,就是走量不走心的問題。

用倍速看劇這樣的觀劇模式,把影視作品的定位引至淺顯且流於表面的快餐化,加快倍速的劇集再無美感可言,全成了可笑的快板兒表演。

這種觀影習慣一旦養成,人們就再也看不了“真槍實彈”無法快進的話劇,也欣賞不了文藝片。

“倍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爛劇的抵抗,但這也是對爛劇的一種變相接受,儘管是極其被動的。

記得前幾年影視劇播放有種現象,大家曾戲謔電視臺是在廣告中插播電視劇,演一集恨不得播三四段廣告,而現在則是,讓觀眾在主角的回憶中找主線……

當倍速刷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我們缺失的何止是對影視作品的信念感,更多的是對於自身處於時代所存在的安全感。

多希望能再出一些,讓人願意反覆品味、領略的“良心劇”啊。

你會選擇倍速看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