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實現13年14倍操作模式揭祕

這幾天連續介紹了市場中的生存之道,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少不了的,即盈利模式,如外資比較追求長期投資,況且他們家底豐厚,短期波動也熬得起。但國內的基金,機構、私募等都要做排名,業績考核和淨值因素,這樣壓力就大了,所以必須要追漲殺跌。此外,玉名還要提醒股民一點,

對於大資金來說,核心邏輯是非常重要的。不少百億元級別的私募,過去賺大錢,靠什麼?包括一哥王亞偉,靠的就是事件型熱點,說白了賭重組。但這個2016年徹底結束了,所以死了大一批資金。還有類似漲停板敢死隊,倒下了一大批的,留下的最終也是轉型。

外資與國內機構操作之間的切磋

與國內機構猶豫不決不用的是,外資顯得尤為果斷。剛剛披露完畢的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QFII在二季度市場大跌之際仍在增持A股,其中家電、食品飲料等是主要增持方向。不僅如此,近期A股陰跌期間,部分QFII機構仍在大舉加倉,個別機構甚至每日將購買額度打滿。尤其家電、食品飲料個股受到了QFII的大舉增持,數十隻個股獲得新的QFII入駐,不少個股市盈率已經是幾年來的新低,價值明顯,只不過市場處於悲觀情緒中,難以改變。

QFII實現13年14倍操作模式揭秘

​ 若從持有市值來看,美的集團是二季度獲得新的QFII入駐的個股中,被加倉幅度最大的。一季末美的集團被高瓴資本持有1.08億股,二季末高瓴資本對其無增減持動作,而加拿大年金計劃投資委員會在二季度新進美的集團,截至二季末該機構持有美的集團的市值達到37.76億元。但實際上該股到9月來也沒有太多表現,陰跌格局。同樣地,另外一隻介入飛科電器,是處於明顯的磨底中,而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他們不為中短期的利潤,這樣佈局有意義嗎?其實,這就是QFII的運行模式,他們的在自己認可的估值區間中博弈,沒有考核和資金壓力,可以進行這樣長期的博弈。

QFII實現13年14倍操作模式揭秘

​ 實際上,目前有很多好標的的估值落到有吸引力的區間,而出於私募產品對淨值回撤的把控,不會貿然加倉,等市場明顯企穩時加大倉位才更穩妥。雖然實體經濟還是感覺到很大壓力,但經濟自上而下已經是在轉向了。玉名認為從歷史來看,投資人的情緒也伴隨著股市底部震盪攀升的轉變過程,從目前看,外資的基金管理人看好長期市場,部分機構資金也逐步在認可這種觀點,都願意在股市低點去慢慢佈局;而散戶對市場的變化相對滯後,有贖回避險意願的多一些,而等散戶也大部分看好市場的時候,有可能股市已經上漲很多了,而這樣好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更確定的趨勢,所以合適各有利弊。

QFII實現13年14倍操作模式揭秘

​ 連續給大家解讀了QFII等國外投資者的操作,必須說明一點,玉名並不是說讓大家去崇洋媚外,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不同資金不同模式;但有一點,我們是值得思考的,如果從某個節點來看,QFII都不出彩,但問題是如果我們將週期擴大,就能夠發現QFII的收益是很可觀(2005年初至2018年一季度期間,QFII的年平均收益率高達22.43%(13年14倍),在基金、保險、券商、銀行、社保等機構投資者中排名首位),是明顯的長跑運動員。但我們也必須要明白,QFII在A股低迷,甚至眾多機構投資者悲觀之際,卻屢屢增倉,這裡面顯然有值得研究的因素,與其糾結抱怨行情,何不靜下來研究行情,這樣一切來得更可靠?

QFII實現13年14倍操作模式揭秘

​ 目前我們面臨類似2012年-2013年的宏觀環境和市場結構,宏觀經濟短週期下行,疊加中週期增速換擋,經濟增速將會明顯下降。強週期的金融和地產基建產業鏈以及後周期的部分消費品行業盈利增速將會下降甚至負增長。金融去槓桿背景下的信用收縮,導致資本市場還處在估值中樞下移過程中。玉名認為這種行情下,那麼只有時間能夠解決問題,尤其是政策方面,也是需要時間去發酵的,而且還要考慮到試錯因素。所以,並不是說國內機構操作不強,而是說外資比較追求長期投資,況且他們家底豐厚,短期波動也熬得起。但國內的基金,機構、私募等都要做排名,這樣壓力就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