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仍有地方政府爲侵占保護區開「綠燈」 甚至虛假整改

生态环境部:仍有地方政府为侵占保护区开“绿灯” 甚至虚假整改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綠盾2018”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多地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被相繼曝光,有的地方在保護區核心區開煤礦、建別墅、搞畜禽養殖屢見不鮮,有的甚至在保護區內大肆開發旅遊項目等,以損害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為代價謀求一時一地經濟增長。

9月29日,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表示,嚴肅查處祁連山嚴重生態破壞問題後,仍發現一些自然保護區存在突出問題,有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依然為侵佔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開“綠燈”,甚至違規審批、虛報情況、敷衍整改。

“有的不敢較真碰硬,甚至在整改中弄虛作假、敷衍整改、表面整改。此次巡查就發現,巡查組到現場,所有違法行為都停止了,巡查組殺回馬槍時,違法生產仍熱火朝天。”他講道。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在崔書紅看來,主要是由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守法意識淡薄,甚至知法違法。與此同時,有的地方法律制度不健全,處罰偏輕,違法成本較低。

早在二十多年前,國家就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條例》,但受當時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偏輕,少至100元,多至1萬元,並不能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效震懾,違法成本太低。

此外,崔書紅認為,還有部分保護區歷史欠帳較多,保護和開發的矛盾突出,長期積累的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在保護區設置時,基於搶救性保護的目的,劃的面積過大,有的城鎮大部分劃在區內,形成歷史遺留問題。

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看來,下一步仍要嚴懲一些反面典型,去年祁連山嚴重生態破壞問題等一批“老大難”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就是問責考核敢於動真碰硬的結果。現在看,這種傳導效應比較明顯。

去年7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對包括分管祁連山生態環保工作的甘肅省副省長在內的3名副省級官員及相關責任單位、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

經濟觀察網記者瞭解到,中辦、國辦聯合對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並進行嚴厲問責,這在環保史上尚屬首次。同時釋放了一個信號:若無視生態環境問題,對中央決策部署、督察整改意見及要求,不落實或執行不到位,後果很嚴重。

其實早在2016年12月,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就對甘肅省開展過環保督察並形成了督察意見。今年4月13日,督察組向甘肅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當時督察意見就特別指出了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存在生態破壞等嚴重問題。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七部門聯合啟動“綠盾2018”專項行動,這是在“綠盾2017”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綠盾2018”專項行動檢查範圍擴至所有46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84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主要對“綠盾2017”發現問題整改“回頭看”,查處保護區內新增違法違規問題以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問題,嚴格督辦保護區問題排查整治,堅決制止、懲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

崔書紅解釋稱,“綠盾”專項行動是中國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首次檢查範圍最廣、查處問題最多、整改力度最大、責任追究最嚴的一次行動,有效震懾了破壞自然生態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提高了地方生態保護責任意識。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科學院等5部門聯合組成12個巡查組,對31個省(區、市)實現全覆蓋。對整改問題不力、仍存在較大問題的自然保護區所在市縣級政府及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公開約談或重點督辦,督促其整改。

崔書紅透露,截至目前,巡查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發現、處理了一批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充分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接下來將對綠盾專項行動發現的突出問題再梳理,拉條掛帳,建立清單,根據問題性質責成地方開展追責問責。

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綠盾2018”專項行動開展至今,各地共調查處理1.4萬多個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關停取締違法企業1800多家;強制拆除違法違規建築設施1900多萬平方米;追責問責900人,其中廳級幹部6人,處級幹部150多人。

另外,截至2017年底,“綠盾2017”專項行動共查處涉及44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2.08萬個,追責問責1100多人;完成問題整改超六成。

“不過,當前生態保護仍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崔書紅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各地要嚴格落實整改銷號制度,嚴厲查處涉及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行為,實行最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與此同時,建立完善“天地一體化”監測管控體系及政策法規體系,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提供堅實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