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 退漁還溼之後

2月下旬,江蘇泗洪縣,洪澤湖上一根根原本用於圍網養塘的木頭網樁被拔起,紮成一捆一捆,立在湖面上。漁民說,這些地方原本都是養殖塘口,拆除後,網樁還沒來得及運走。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北岸的泗洪縣擁有洪澤湖40%的水域面積,同樣位於泗洪縣的洪澤湖溼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溼地自然保護區。上世紀90年代後,這片水域曾經網箱蟹塘星羅棋佈,粗放的養殖方式和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捕撈行為,破壞了洪澤湖溼地的生態環境。

2014年,泗洪縣政府頒佈《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漁還溼工程規劃(2014-2020)》(以下簡稱退漁還溼工程規劃),計劃用7年的時間,拆除保護區內22萬畝養殖圍網。

泗洪洪澤湖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鄢化雨說,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拆除保護區內圍網養殖塘口是大勢所趨。目前,泗洪縣已完成保護區內退漁還溼15.1萬畝。

不過,對於世代生活在洪澤湖上的漁民們來說,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傳統漁民的身份也因此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一種無序的發展狀態

近段時間,泗洪氣溫一直在6℃以下,天氣陰冷,幾天都看不到太陽,水天之間呈灰色色調。坐船行駛於湖面,目之所及,是一條條住家船和藍色圍網圈起的養殖區域。圍網密集的地方,只留下10多米寬的航道。

二河村漁民段夫太和兒子段元兵就住在相鄰的兩條船上。小些的船住著71歲的段夫太老兩口;大的住著段元兵一家5口人。

段元兵住的是一條30多平方米的船,船底是水泥,四壁和船頂是木板,風吹來的時候,船還會輕輕晃動。早上的溫度只有3℃,船上沒有取暖設施,家裡人都把最厚的衣服穿上了。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湖裡,已經習慣了。”段夫太父子都是地地道道的漁民,從小生在洪澤湖,長在洪澤湖。

“以前是以捕撈為生,90年代開始圍網養殖。”段元兵說,當時之所以搞養殖,也是響應政府的號召。

據1991年《水利漁業》刊載的一篇泗洪縣水產局文章,1988年,泗洪縣政府在臨淮鄉(現在的臨淮鎮)湖面上試驗圍網養魚,取得了成功,畝產518公斤,畝利潤777.5元。參與圍網養魚的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00元,比捕撈收入翻了一番。文章還提出,“發展圍網養魚是開發湖泊淺灘資源的必然趨勢”。

在此基礎上,上世紀90年代初,泗洪縣委縣政府提出“走水路,奔小康”的口號,號召漁民在洪澤湖圍網搞養殖。

鄢化雨那時候在泗洪縣政府辦公室當秘書,他還記得,當時縣裡主要領導還特意作了一次報告,題目就叫“揚起水龍頭,加快步伐奔小康”。

鄢化雨回憶,縣政府還給各個鄉鎮下達指標,在洪澤湖近岸灘塗建了近10萬畝的養殖塘口。鄢化雨曾多次和領導一同到施工現場,“條件十分艱苦,灘塗泥濘,一腳踩下去,泥就沒過膝蓋,就像紅軍過草地一樣。堤壩一打上去,就滑下來。”

當時螃蟹的價格正好一路飆升。在鄢化雨記憶中,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當地螃蟹都是用稻草串著賣,一串5分錢,但到了80年代末,一斤螃蟹價格漲到了數十塊錢。人們開始逐步將養殖重點轉移到螃蟹。利用洪澤湖圍塘養螃蟹的那些人,嚐到了甜頭。

一時間,原本以捕撈為主業的漁民開始在洪澤湖大面積圍網養殖螃蟹。那時候的原則是“誰開發,誰受益”,湖岸邊很快被人佔滿,後來者只能往內湖延伸。

泗洪縣漁業產業園區管委會漁業科科長朱端亞介紹,在此次大面積退漁還溼實施之前,泗洪縣洪澤湖湖面上圍網養殖面積達到32萬畝。“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序的發展狀態。”

直到現在,打開百度衛星地圖,可以看到,一個個圍網將洪澤湖切割成一個個方格子,圍網旁邊,停靠著漁民的住家漁船。

漁民曾凡松也從1997年開始圍網養螃蟹,最初圍了50畝塘口。曾凡松說,當時連同買網、打樁、買蟹苗,總共投資了3萬塊。“那時候我只有7000元積蓄,還借了親戚2萬3,第二年全都還完了。”曾凡松說,之後,他一賺到錢,就買塘口,現在養殖面積已經有200畝。

段元兵自己有40畝養殖網塘,再加上捕點魚,他把大女兒供上了大學,二女兒和小兒子也在讀高中。2016年,他還花20多萬,在鎮上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水下壩,水上網”

船行洪澤湖,隨處可見圍網露出水面。在圍網水下是人工修建的堤壩。這在當地稱為“水下壩,水上網”,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推廣的養殖方式。

其好處是,高出水面的網可以避免魚蟹遊走,水下壩近1米高,可以在每年夏天枯水期蓄水,給魚蟹留存充足的水量。

然而,恰恰是這種養殖方式,給洪澤湖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

鄢化雨介紹,這些堤壩將洪澤湖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阻礙了魚類的正常遊動,也破壞了魚類棲息地,導致魚類資源減少。

據2014年出版的泗洪洪澤湖保護區科考報告,2003年-2013年,洪澤湖先後記錄到68種魚類,與此前的記錄相比,消失了18種,其中大部分為洄游型魚類。報告認為,除了三河閘等閘壩導致魚類洄游通道受阻外,圍墾圍網和過度捕撈也是造成魚類減少的原因。

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張磊在其2015年博士論文中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認為,不合理的生物資源利用方式以及大規模圍網養殖破壞野生魚類等生物的棲息地,是造成洪澤湖魚類種類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圍網養殖持續下去,將會造成物種單一性的危機。

按當地官員和漁民們的說法,漁民在養殖過程中,大量砍伐蘆葦以及螃蟹對湖裡野生水草的影響,造成了洪澤湖魚類、鳥類種類的減少。

“鳥類到達洪澤湖,通常是以魚類、水生植物和植物上的昆蟲為食。水生生物減少,就會降低鳥類的種類。”鄢化雨說。

據上述張磊博士論文,從1988年到2008年,泗洪洪澤湖保護區內,鳥類減少了48種。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漁民正在用長鉤拔網樁。從2006年起,泗洪縣就開始對保護區範圍內的圍網養殖進行拆除,目前已經累計退漁還溼15.1萬畝。新京報記者陳景收攝

漁民自己對於洪澤湖這20多年來的生物多樣性變化也有體會。不少漁民向記者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洪澤湖上長滿了蘆葦,漁民想圍網養殖要不斷砍蘆葦。“那時候砍蘆葦也是非常辛苦的,要不斷地砍。”曾凡松說,原本,適當砍伐蘆葦,蘆葦會越長越好。但連續砍兩三年,加上一直在養螃蟹,蘆葦就長不起來了。

曾凡松說,剛開始養殖時,湖裡自然資源豐富,養螃蟹都不太需要餵食,螃蟹自己會吃水草、螺螄和小魚,但養了兩三年後就不行了。漁民開始投餵螃蟹,最初是玉米、土豆,後來慢慢變成以投餵冰海魚和鮮魚為主。

而投餌量的增加,也進一步影響了水質。“餌料會沉積在湖底,造成一定的水體富營養化。”鄢化雨說,同時,由於蘆葦、水草等野生植物減少,也降低了湖水的自我淨化能力。

補貼標準從300元提高到1500元

記者從泗洪洪澤湖保護區管理處瞭解到,保護區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50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泗洪縣區域內的洪澤湖水面,有大約7成劃入了保護區。

據2014年編制的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漁還溼工程規劃,保護區內有圍網養殖27萬畝,其中,核心區和緩衝區就佔了近20萬畝。

鄢化雨說,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核心區是禁止人進入的,而緩衝區也是禁止生產經營活動,裡面的養殖圍網按規定就該拆除。

泗洪縣環保局副局長王樹龍介紹,從2006年起,泗洪縣就開始對保護區範圍內的圍網養殖進行拆除,到2014年前,拆除了5萬多畝。

現在,每畝圍塘的補貼標準已經從300元提高到1500元,但拆除圍網的阻力依然很大。“等於是把一部分人的飯碗拿走了,漁民肯定會擔心。”王樹龍坦言。

臨淮鎮人大主席蔡亞現在的工作精力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放在退漁還溼上。“如果老百姓不願意拆,我們也沒有什麼有效措施,只能是一遍遍做工作。”

不過,令蔡亞欣慰的是,現在漁民也逐漸意識到,退漁還溼是大勢所趨,遲早要拆,而且隨著周邊漁民逐漸拆除圍網,一些原本不太願意拆的漁民,也就接受了。

去年11月1日,段夫太簽了字,把家裡總共70畝魚塘都拆了。“原本想再養一年,但看著其他漁民都簽字了,我也就簽了。”段夫太說。

蔡亞介紹,之前幾年,臨淮鎮總共拆除圍網7000畝左右,去年一下拆掉了1.3萬畝,今年計劃再拆除2萬畝。另據泗洪縣環保局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全縣已經累計退漁還溼15.1萬畝,今年還將拆除7.6萬畝。

泗洪縣環保局副局長王樹龍說,對於規劃拆除22萬畝養殖圍網的目標,由於早期養殖面積統計不準確,實際拆除面積將大於此數字。“最終實際拆多少,只能等今年底定明年目標時,才能丈量出來。”

在拆除圍網的同時,泗洪縣號召各村在退漁還溼的水面上投放種植菱角、蓮藕、芡實以及各類水生動物,建設“水上牧場”,改善水體。目前,已建成“水上牧場”8.26萬畝。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2018年6月,在臨淮鎮二河水上生態牧場,合作社的社員在採收藕帶。泗洪宣傳部供圖

退漁還溼工程正在改變泗洪洪澤湖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鳥類來棲息。

去年11月,洪澤湖保護區迎來了110多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陸上嶺說,2016年也有86只東方白鸛來到洪澤湖保護區。這種鳥,此前已有十多年未見了。

愛好攝影的陸上嶺專門拍攝了一段東方白鸛的短視頻發到了抖音上,配上文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鄢化雨說,去年保護區內鳥類資源有201種,比2013年增加了54種。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退漁還溼以來,泗洪洪澤湖保護區內鳥類資源增加了54種,總數達201種。泗洪洪澤湖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圍塘拆了,漁民怎麼辦?

對於此次大面積退漁還溼最終會涉及多少漁民,泗洪當地官方並沒有權威的統計。不過,僅從退漁還溼工程規劃來看,泗洪洪澤湖核心區、緩衝區內,就有養殖戶1.3萬人。

目前,已經拆除圍塘的漁民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出路。

臨淮鎮徐圩村漁民高玉偉原本在外湖有42畝螃蟹塘,在正常年份,他每年購買蟹苗、飼料、鮮魚餌料投入10多萬元,也能純賺10多萬。

從2015年起,他決定轉向內塘養殖。“上游經常會來汙水,雖然不是很大,但對收成總會有影響。”高玉偉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是2014年,由於蟹塘靠近河邊,上游來的汙水從河道流過時,漫進他的蟹塘,導致螃蟹幾乎死完。

現在,高玉偉租了35畝內塘,每年連同租金,要投入16萬元成本,純利5萬。“現在雖然賺得少,但是穩定,不用太擔心,也比較敢投資。”

46歲的漁民袁義山原本在洪澤湖有60畝圍網蟹塘,2017年他響應政策拆除了圍網。今年春節前,他和8個朋友一起到盱眙縣承包了900畝塘口,每人100畝,準備繼續養螃蟹。

在袁義山看來,到盱眙縣租塘口成本很高。100畝每年要支付租金12萬元,加上10多萬元轉讓費、圍網、打樁、道路硬化、居住的鐵皮房也要重新蓋,今年他總共投資了70多萬,積蓄不夠,還貸款三四十萬。

但袁義山對以後的生計還是很有信心。他說,他一直養大螃蟹,公蟹能長到3兩-7兩,母蟹能長到2兩-5兩,平均一畝成本3000元,能賺4000元。現在,他在盱眙縣也還準備這麼養,“一畝的利潤不會比以前少,內塘養殖風險還小一點。”

拆圍網對漁業未造成明顯衝擊

“到現在,拆除圍網對我們漁業系統還沒造成太明顯的衝擊。”泗洪縣漁業產業園區管委會漁業科科長朱端亞說。

新京報記者查閱泗洪縣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現,從2014年以來,泗洪縣漁業產量和產值基本保持穩定。2014年-2017年,泗洪縣漁業產值從22.5億元增長到27.25億元,水產品總量也從9.91萬噸增長到10.7萬噸。

在朱端亞看來,泗洪漁業之所以沒有隨著圍網面積大量減少而大幅下滑,是因為近幾年,當地推廣優質蟹苗、提倡用生物製劑改良水環境、使用優質水草等措施,不斷提高當地主導水產品螃蟹的畝產量。

“我們近兩年主要推廣長江一號、長江二號優質螃蟹幼苗,在我們合作的定點單位購買的人每斤補貼150元,效果不錯。”朱端亞說,2017年共推廣上述幼苗2400多公斤,2018年增加到4800多公斤。

根據養蟹的流程,要先把這些幼苗育成扣蟹(紐扣大小),再出售給養成蟹的漁民養成可以上市的螃蟹。“4800公斤幼苗可以養殖近10萬畝成蟹。這還只是從我們定點單位購苗的數量,還有一些從別的地方購苗的我們無法統計到,實際使用面積可能更大。”

看著近幾年漁民對長江一號、長江二號需求量越來越大,臨淮鎮的張承猛近三年每年都購買100斤左右幼苗回來育苗。他說,100斤幼苗能育成7000斤扣蟹,每年都被搶購一空。

臨淮鎮漁民劉峰4年前承包了120畝內塘養螃蟹,從那時候起,他就用上了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指定的優質蟹苗。他說,與之前在外湖養殖時使用普通蟹苗比,現在養殖的蟹苗畝產從原來的100多斤,提高到230斤。

陳方元是臨淮鎮上一家蟹藥店的老闆,據他對客戶的觀察,現在內塘養殖戶畝產300-400斤的人不在少數。“這除了因為優質苗種的普及,還與漁民開始普遍使用生物製劑調節水環境有關。”

除了提高傳統主導品種螃蟹的畝產量,從2016年起,泗洪縣還大力推廣稻蝦共養。“外湖養殖面積在不斷減少,內塘由於農田保護,也不能再開挖,通過在稻田養殖小龍蝦,可以增加養殖面積。”朱端亞說,目前,泗洪已經有推廣16.5萬畝,去年,小龍蝦產量達到2萬噸。今年,全縣還準備再推廣10萬畝。

一些五六十歲的老漁民,則參與發展水上牧場,獲得一定的收益。朱端亞說,“水上牧場”不僅為了改善水體,也是政府安置部分漁民的措施。

臨淮鎮二河村原本在洪澤湖有1.4萬畝圍塘,近幾年拆除了6200多畝,涉及了250戶以上漁民。2016年,村裡成立了二河村水生植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退漁水域建設水上牧場,目前吸收了103名社員,其中36人是圍網被拆除後的漁民。

今年48歲的段夫舉原本在洪澤湖有110畝的圍塘。2016年要拆除時,他同樣為以後的日子擔憂,“剛離開湖面,確實沒有頭緒,一開始也想去包50畝內塘,但單單租金一年就要七八萬,對我來說,成本太高。”

最後,段夫舉夫婦交了3000元入社費,加入了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通過賣菱角和芡實的果實,賺了30萬元,段夫舉夫婦分到了4000元。

段夫舉說,分紅收入雖然不多,但社員還可以自己到水上牧場去摘藕莖,捕魚。每年,單單這部分收入,就有四五萬元。平時合作社沒事做的時候,他還可以出去打零工,幫人拆圍網、網樁,一天也有兩三百元,一年也能賺七八萬。

這筆賬算下來,段夫舉覺得並不比之前在湖裡養螃蟹差。此前,他在洪澤湖的圍塘年成好的時候可以賺20萬,不好的時候也有虧的,盈虧平均下來,一年也就賺七八萬。“現在收入比較穩定,也不用像以前擔心發洪水或者上游來汙水。”

在此次退漁還溼中,從去年起,勝利村就開始整村生態搬遷。勝利村位於洪澤湖入湖口,村民住在湖中一個狹長小島上,四面環水。勝利村副書記段廣玉說,由於是整村搬遷,政府對他們有特殊照顧,一直幫他們聯繫塘口。

勝利村需要安置的村民有140戶左右,目前已經在泗洪縣陳圩鄉、瑤溝鄉承包了1150畝、1600畝地,搞藕蟹共養;還在盱眙縣承包了1300畝塘口養螃蟹。“這些已經安置了80多戶。還有20多戶選擇打工。現在還在找新塘口安置剩下的30戶左右。”段廣玉說。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圍網拆除後,漁民段元兵的妻子在家制作地籠網,補貼家用。新京報記者陳景收 攝

去年11月圍塘拆了之後,這三個月時間,段元兵一直在家,和老婆每天給人做用於捕魚的地籠網,一天能賺40塊錢。段元兵說,趁著現在年輕有力氣,他想在泗洪縣找個塘口承包,“現在還沒找到合適的,再找找應該也能找到。”

新京報記者 陳景收 編輯 胡杰 校對 張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