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唐宋八大家,父子占三人

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共占了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并且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也很有名望,被称作“三苏”。

对于父子三人的成就,不光他们有天赋,最主要的是苏家掌门人苏洵的教育方法很可取。苏洵早年贪玩成性,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苦读两年后,儿子苏轼出生,十年后苏辙出生,受父亲的遗传这两兄弟从小就顽劣不已,让苏洵十分头痛。不过正是孩子的顽皮,也间接的成就了父子三人。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苏洵小时候秉性顽劣,所以他很了解孩子贪玩是天性。孩子天性好奇,特别喜欢做大人喜欢做的事情,大人越是神秘,孩子越是要一探究竟;大人越是不让看,孩子越是想看。

苏洵当时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当两个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并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两兄弟好奇,觉得老爸偷偷“玩的这个游戏”肯定好玩,于是跑过去看,苏洵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兄弟俩就想方设法地偷父亲的书看,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苏洵让兄弟俩“发现”的书,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兄弟二人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以身作则,了解孩子性格,不强迫,不说教,培养出儿子们的读书兴趣,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通过取名字帮孩子树立志向明确方向

苏洵在对儿子取名字的时候,也大有讲究,他通过用“轼”与“辙”这两个字,以对儿子作出期许和告诫。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父亲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取名“轼”。因为对于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可是,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能称为完整的车了。“轼”是车前横木,这根“横木”有时过于张扬显露,这是苏轼的性格。苏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顾后,小心点。

苏辙性格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比较放心,取名“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苏辙活得比苏轼安稳。

由此可见,苏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并且通达人性,不扭曲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他因势利导,适度控制,张扬者任他为“轼”,沉稳者随他为“辙”。有苏洵的睿智,才有苏门的传奇,为父母者,可以借鉴也。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苏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苏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尽早入学

苏洵因早年贪玩,错过最佳学习时间,后来吃尽苦头才有所成就。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所以他决定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识字读书了。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苏洵壮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功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

教孩子利他、务实

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了。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

苏洵最反对那样浮华不实的“时文”,他十分崇拜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崇拜他们心系天下的情怀和担当,所以他也要求孩子们学习他们的胸怀和气节。

尊师重教

等苏轼、苏辙长大以后,苏洵便带两个儿子拜师家乡眉山地区有个叫刘微之的先生。这位先生在郡城西的寿昌院做教授,学问精深,见识广博,待人谦恭,礼贤下士,很有一套为师治学的办法。当地许多有学问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苏洵带孩子来拜师,态度十分诚恳,对老师也是格外恭敬,给孩子们做了尊师重教的榜样。

带孩子拜访名师增长见识

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的时侯,苏洵便亲自带他们到处游览,拜访名师大家,增广见闻,开阔眼界。

父子三人在拜访成都名士张方平以后,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因此父子三人能得见当时的文坛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当着“三苏”的面,把他们称赞了一番,转而领他们去见了当时的宰相韩琦。韩琦见了苏氏父子,也很高兴。

1057年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束了,苏轼、苏辙同时名列前茅,考得十分顺利。当时的仁宗皇帝也看重苏氏兄弟的文才,朝罢回宫,他喜形于色地对太后说:“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苏轼、苏辙。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对他们多加重用,只好留给后人了。”不久,便对兄弟俩分别委任了官职,叫他们各显身手去了。苏洵没有参加考试,人们无不为之遗憾。但是,由于他的威望高,才气也大,因而朝廷也还给了他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良好的母教是成功的开端

苏轼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贤良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她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时,程富苏贫,且苏洵一事无成,屡试不中,程夫人不仅没有冷眼对他,反而安贫守志,“甘此蔬粝”,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促使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对苏轼兄弟精心抚养教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汉书.范滂传》,范滂在临刑前,去向其母亲告别的母子对话时,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美好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兄弟的心中。司马光为程夫人写的墓志铭中也有过生动的记载:“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可状。由是共贤之。……喜读书,且皆识大义……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贤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