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蘇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蘇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唐宋八大家,父子佔三人

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一共佔了唐宋八大家三個席位。並且蘇家父子三人,在當時也很有名望,被稱作“三蘇”。

對於父子三人的成就,不光他們有天賦,最主要的是蘇家掌門人蘇洵的教育方法很可取。蘇洵早年貪玩成性,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苦讀兩年後,兒子蘇軾出生,十年後蘇轍出生,受父親的遺傳這兩兄弟從小就頑劣不已,讓蘇洵十分頭痛。不過正是孩子的頑皮,也間接的成就了父子三人。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蘇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蘇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學習習慣

蘇洵小時候秉性頑劣,所以他很瞭解孩子貪玩是天性。孩子天性好奇,特別喜歡做大人喜歡做的事情,大人越是神秘,孩子越是要一探究竟;大人越是不讓看,孩子越是想看。

蘇洵當時想出了一個計謀,就是當兩個兒子在玩鬧時,他就躲在一個他們看得見的角落看書,並裝作鬼鬼祟祟的樣子。兩兄弟好奇,覺得老爸偷偷“玩的這個遊戲”肯定好玩,於是跑過去看,蘇洵故意慌慌張張地把書藏起來。兄弟倆就想方設法地偷父親的書看,在書裡找“好玩”的東西。而蘇洵讓兄弟倆“發現”的書,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兄弟二人漸漸都迷上了讀書。

蘇洵以身作則,瞭解孩子性格,不強迫,不說教,培養出兒子們的讀書興趣,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蹟。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蘇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蘇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通過取名字幫孩子樹立志嚮明確方向

蘇洵在對兒子取名字的時候,也大有講究,他通過用“軾”與“轍”這兩個字,以對兒子作出期許和告誡。

蘇軾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作文落筆驚人。父親擔心他鋒芒太露,不刻苦耐勞,取名“軾”。因為對於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都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車軾則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無。可是,一輛車如果缺了“軾”,也就不能稱為完整的車了。“軾”是車前橫木,這根“橫木”有時過於張揚顯露,這是蘇軾的性格。蘇洵怕他才高遭妒,所以取字為“子瞻”,意思是要他瞻前顧後,小心點。

蘇轍性格溫良,處事謹慎,父親對他比較放心,取名“轍”,字“子由”,意思是讓他跟著別人走。雖然“轍”不像“軾”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不易遭人嫉恨,所以蘇轍活得比蘇軾安穩。

由此可見,蘇洵的慈父式教子方式不是偶然想出的,而是來自於他對孩子的瞭解,並且通達人性,不扭曲孩子的天性和個性。他因勢利導,適度控制,張揚者任他為“軾”,沉穩者隨他為“轍”。有蘇洵的睿智,才有蘇門的傳奇,為父母者,可以借鑑也。

北宋最有名的三父子,蘇氏父子三人的成就,蘇洵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營造學習氛圍,讓孩子儘早入學

蘇洵因早年貪玩,錯過最佳學習時間,後來吃盡苦頭才有所成就。為了不讓孩子們重蹈覆轍,所以他決定在蘇氏兄弟幼年時期,就開始認真教他們識字讀書了。那時,蘇家的藏書相當多,一有機會蘇洵就領著蘇軾、蘇轍到書房去學習。從先秦百家著作,至兩漢詩賦、唐代散文以及當朝歐陽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兩個兒子誦讀、書寫,而後又逐字逐句地給他們講述。蘇洵壯年以來博覽群書,見識深廣,對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講述往往簡練、準確、精當,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蘇”聰穎好學,沒幾年功夫,前人的許多經典著作他們都已經學通了。

教孩子利他、務實

蘇軾、蘇轍年齡稍長,蘇洵便開始輔導他們寫文章了。他反覆告誡兩個兒子說:“寫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切不可因襲他人;要‘言必中當世之過’,像五穀能充飢、良藥可治病一樣,能解決實際問題。”

蘇洵最反對那樣浮華不實的“時文”,他十分崇拜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等人的著作,崇拜他們心繫天下的情懷和擔當,所以他也要求孩子們學習他們的胸懷和氣節。

尊師重教

等蘇軾、蘇轍長大以後,蘇洵便帶兩個兒子拜師家鄉眉山地區有個叫劉微之的先生。這位先生在郡城西的壽昌院做教授,學問精深,見識廣博,待人謙恭,禮賢下士,很有一套為師治學的辦法。當地許多有學問的人都出自他的門下。蘇洵帶孩子來拜師,態度十分誠懇,對老師也是格外恭敬,給孩子們做了尊師重教的榜樣。

帶孩子拜訪名師增長見識

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的時侯,蘇洵便親自帶他們到處遊覽,拜訪名師大家,增廣見聞,開闊眼界。

父子三人在拜訪成都名士張方平以後,得到張方平的推薦。因此父子三人能得見當時的文壇領袖、翰林院大學士歐陽修。歐陽修當著“三蘇”的面,把他們稱讚了一番,轉而領他們去見了當時的宰相韓琦。韓琦見了蘇氏父子,也很高興。

1057年舉行的進士考試結束了,蘇軾、蘇轍同時名列前茅,考得十分順利。當時的仁宗皇帝也看重蘇氏兄弟的文才,朝罷回宮,他喜形於色地對太后說:“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蘇軾、蘇轍。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對他們多加重用,只好留給後人了。”不久,便對兄弟倆分別委任了官職,叫他們各顯身手去了。蘇洵沒有參加考試,人們無不為之遺憾。但是,由於他的威望高,才氣也大,因而朝廷也還給了他個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

良好的母教是成功的開端

蘇軾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程夫人的諄諄教誨。據《宋史.蘇軾傳》載: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賢良富有正義感的母親。她出身名門,自幼熟讀詩書,深知禮儀,18歲同蘇洵結婚時,程富蘇貧,且蘇洵一事無成,屢試不中,程夫人不僅沒有冷眼對他,反而安貧守志,“甘此蔬糲”,儘量去理解、關心、支持,促使蘇洵27歲才開始發奮。對蘇軾兄弟精心撫養教育,鼓勵他們“奮厲有當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蘇門,也不悔於國家。”程夫人除操持家務外,還擔當著孩子們的啟蒙教育任務,經常給他們講古今成敗治亂的故事,培養他們的品德、情操和氣節。

有一天,程夫人給蘇軾兄弟講東漢《漢書.範滂傳》,範滂在臨刑前,去向其母親告別的母子對話時,程夫人講到這裡,不覺“慨然嘆息”,她敬重剛正不阿的範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氣的範母。蘇軾聽到這裡,撲到母親懷裡,激動地說:“母親,我長大了要做範滂那樣的人,你允許嗎?”程夫人感動不已,對蘇軾說:“如果你能做範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在母親的教誨下,“剛正不阿”“捨生取義”“忠心耿耿”的美好思想深深根植在蘇軾兄弟的心中。司馬光為程夫人寫的墓誌銘中也有過生動的記載:“夫人入門,執婦職,孝恭勤儉。族人環視之,無絲毫鞅鞅驕倨可譏可狀。由是共賢之。……喜讀書,且皆識大義……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賢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