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2018年是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重要讲话发表五十周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一直到1978年,一批接着一批的知识青年告别城里安逸幸福的生活,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上山下乡

一九七五年,我初中毕业待业在家,而时下正是掀起“听从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新高潮的时节。因为我是家里的男丁,又算个小知识分子,三姐小学毕业,本来成绩优异,但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已奔忙于生计去了,小妹还在读小学。这样,下乡的使命落在我的肩上是再所难免的了,于是我愉快地踏上了知青生活的道路。

听别人出的主意,选了一个相对贫困的板桥公社八大五队,然据说是颇为殷实的地方,一年有粮食吃,劳动力一百个工分能算二角多钱呢。八月十四日,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人用自行车驮去公社报了到。十六日下午大约五点多钟,草草准备了个行里卷,扛了二十多斤大米,偕同去的“知友”何元前步行走小路前往五队报到。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乡村生活

一出门,便遇“打头风”

也许是老天诚心要考验我们的意志,刚出门,天使稀稀漓漓地下起雨来,这给从未走过田埂路的两个“知友”带来不小的困难。我们在泥泞的田坎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而行,时不时地停下来歇歇脚。可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烂,越走越滑。进入九大队境内,天已黑了下来,而且电闪雷鸣,一个闪电过后,眼前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幸好何元前是个辨别方向高手,事前又来过五队,两人借着闪电,使劲盯着足下的路艰难地前行。原来这里就是被称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黄泥梁子,又处在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郊野,若再不加快步伐,就不知何时能到达目的地了,这才真正体验到了“泥里行军情更迫”的感觉。形势所迫,只有鼓起心劲,拼命向前,借着闪电照明,一个闪电急走几步,也顾不上沟沟坎坎,不知多少次掉进齐腰深的水沟里,弄个半身透湿。两手紧抓住行李和米袋子,所幸没有大江大河,不然早被冲走了。在泥泞闪电中奋战了近两三个钟头,总算是满身泥泞,浑身透湿,疲惫不堪地到了“家门口”。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也不知淋了多少雨流了多少汗,隔壁一只看家狗大声惊叫起来,一个极不友好的“招呼”打得我们赶紧躲进草盖的知青房,可一进屋才看见“没门”。原来我们来得急了点,队里赶修知青房,还没有做门。四下环顾,找到一个抬筛,立起来把门挡住,顶上根棒子,以防那“五梅花”挣脱绳子来“接待”我们。这一夜,两人挤在一张草铺的小床上听着雷鸣和那个“好客”的家伙的狂吠,带着一身疲惫半睁着眼(怕狗拱倒“门”进来),迷迷沉沉熬到了天亮。

出早工,初识农活难

“出工了,快起来哟!”天刚麻麻亮,队长的大嗓门就远远地传来。我俩也不知怎么出法,一身疲惫还未消尽,勉强爬起来,站在院里长伸懒腰,呵欠一个接一个。队长安排了早工来看我们,走来的是一个有点盘腿的矮个子,黑红的脸膛,精神奕奕的汉子,后知道他姓赖,带着一脸灿烂的笑。

也许是我们的狼狈相得到的回报。队长说“你们两个跑来干啥子?不可以天睛一点!今天好生休息,我带你们走一走,看一看。”话语中的关切顿时打消我们一身的不快,于是跟着队长转起田坝来。一路走队长一路介绍五队的情况,并不时地给地里干活的社员介绍我们两个。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队长说:“你们耍几天再出工,不要着急。”第一次听到了农村的事件件新鲜,出工可以跟社员打交道,哪好意思“耍几天”,决定第二天出早工。

怕赶不上趟,便合衣而眠。约早晨五、六点钟,队长的吆喝一起,我们爬起来,抓起锄头跑了出去,地里社员三三两两扛起锄头出来,我们跟在后面。早工是打土巴,我们抡起锄头弯腰没命地干了起来,看着社员一锄一锄,富有节奏的边挖边打,心里嘀咕着,“咋社员都这么慢?”

社员们象是看出点什么,“王娃子,何娃子,你们慢点挖,腰杆要撑起来,悠悠缓缓地打!”

我们哪里听得进去,又怕伤了大家感情,于是慢了几下又快挖起来,眼看把社员都甩在后面了,心里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和自豪油然而升。乍一回头,社员居然排在我们挖过的地方又挖打一遍,原来是我们挖得太浅,对耕耙不利,他们是在给我们“补课”,心里的自豪顿时烟消云散了。手中一软,才觉得腰痛得快直不起来了,加上肚子本来就水米未进,早唱空诚计了,哪里还快得起来。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眼看社员们一个赶超上来,又怕太丢丑,强忍着腰酸和饥饿拼命支撑着。心里又嘀咕起来,“不知谁兴的规矩,九点钟了还不收早工。”眼看着饿得支撑不下去了,队长发话了“收工!”

我们拖着无力的双腿,回到知青屋,哪里还有劲煮饭,先舀一瓢水,咕咚咕咚灌进肚子,往柴草堆一躺,就不想起来了,然而肚子实在抗议得凶,只好强撑起来煮了一斤夹生饭,狼吞虎咽倒进肚子,倒下就睡,准备队长的再次召唤。撑过了一个季节,手掌是水泡加血泡,慢慢地长上了厚厚的老茧,腰也渐渐适应了。

吃一堑,凡事都虚心

有了第一个早工的教训,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简单劳动,都要虚心请教,掌握要领,免得“鸡公屙屎头节硬”。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与社员混熟了,交流的机会多了,也学会了不少农话,逐步练出了耐力,顺利渡过了秋收春耕季节。从初来时的六成工(全劳力为十成工)逐步开为八成、八成五、九成工,做一天可记九十分了。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转眼到了第二年“红五月”双抢季节,由于我们体能差,开始时队里安排我们收割,和大多数女社员一起,这未免有点伤面子,后来,我们自告奋勇,参加收打组,和男社员一起,元前个子大还不错,我个子小,开始队长不同意,后拗不过,说让我试试,于是我如愿以偿,但我作了认真观察,打小麦用力在巧,并非全靠蛮力,社员说“三打四不落,必定是空壳壳”,第一下用力要狠,打后翻把子要散开,将把子亮开打,以免夹籽籽。

这样,我和一个人高马大叫吴文兴的社员联手,拖拌桶自然是他要多照顾我一点。一个收天过完,我们小组居然是收打得最多的,得了表扬,当然托了吴文兴的福。但因劳累过度,不得不回家休息了几天才又下乡。

分粮吃,才知饥荒味

双抢虽很累,但也十分充实。加上要得到第一次分配,再不靠家里供粮度日(当时家里也很困难,不好意思老是“勤俭吃家”了)。分配的那几天,我们和社员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分了百十斤小麦,十来斤菜油,分配前都只是吃个半饱,这几天就忘乎所以了,又是炸油饼,又是蒸馒头,顿顿管够。但几天下来,麦面口袋少了一大节,这才清醒过来,掐指一算,还有几十天才能称粮,只好又回到半饱的伙食安排。

然而就是如此,也还无法撑持到分粮时节,加上体力劳动强度大,食量也飞跃发展,从一顿几两到一斤也吃得下,真是越怕消耗,越能消耗,但理智是不容无度扩大伙食标准的。于是在大强度的劳动下只能以半饱维持。到还有一个月才分粮的时节,只剩下一堆莲花白,于是只好以此充饥,餐餐如此。成天都在饥饿中熬日子,刚刚早“饭”下肚,又想吃午餐了,午餐还未收碗,又想晚餐用什么对付。出门干活看见什么都想吃,我这个五十年代出生饿大的人,这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饥荒”。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挑担子,练出硬肩膀

收粮后的一件大事,就是交公粮,本来我们可以不参加,但全队的劳力都上阵了,也不便落在后面,于是自告奋勇,参加上粮队伍。说来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因为要从五队将小麦挑到绵竹县城粮站,走十多二十里路。好在事前泼菜子已挑过担子,但毕竟未挑担走长路。队长只许给我们各一百斤小麦,怕伤了身体,别的社员都是一百七八十斤,有的达到二百二十斤。我们自己多加了二十斤,开始上路还觉得轻松,可走了一两路,就不行了。

酷日下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流,肩头也开始顶不住了,脚下的田埂路仿佛也越来越窄,挑起的担越来越重,开始尚能一气走一里路,后来就只有二、三百米,眼看着社员们一个个远去,心里急得不得了,只有咬紧牙关,慢磨紧赶,不敢多歇。好不容易到了粮站,交了粮一身轻松回到五队。从此后凡有挑担的活,便争着干,为的是多磨练,以免今后上粮那么吃力,肩上逐渐练出了点功夫,以改田造土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时至大春收打完毕,板桥公社启动了大规模的改田造土工程,各大队组织专业队集中进行田地整治,我和何元前都争取到这一锻炼机会。数九寒天,我们和社员一道挖土方,挑土方,专业队分配任务按土方计工分,我们没有经验,挑上一块板土挖,一天累得吃不消,但工分却挣得少,后来总算啃完了硬骨头,开始挖比较松软的老田埂,土方一下子上去了,可挑担子强度更大了,一天要挑五六方土走两三百米,还得自己包挖包挑,我们简直是挑起担子飞跑,毫无喘息机会。十天下来,手上的老茧又厚了一层,肩上的肉皮变得又厚又硬,肩头上还长起一个大疙瘩,连队长看了也连称“要得了呢,像个农民了。”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知青生活

闹“冻结”,准备扎根子

两年快到了,农村的生活也逐步适应了,无论是什么农活都还拣得起来,也结识了不少的社员朋友,什么李二娃、张幺娃等十分要好,社员们还时不时地到城里的家里“搓上一顿”,尽管当时家里还困难,肉票太紧张,但总是攒在一起买猪头肉(可多买一点),让队上的领导、社员能够打个小牙祭,也是为了便于多交流,得到社员、领导的照顾。

有一天,公社叫知青开会,说是再教育新动态,原来是传达知青回城实行冻结,最少五年不再办理回城事宜。听完这个消息,知青们是炸开了锅,毕竟是城里生长的人,再怎么适应农村生活,还是不如回城就业好,现在路子堵死了,怎么办?大闹一番?然而当时动不动就是政治问题,也只有在家里发狂,城里的家人听了这个消息,心也凉了半截,只有对自己的知青作些安慰。和我同来的何元前和稍晚于我们来的王立中(东汽厂职工子弟),个子高大,年底征兵体检双双过关,兴高采烈卷起行李当兵去了。五队仅留下我一个知青,只有打主意扎根农村了。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乡村课堂

当民师,育人乐未央

年底大队需要民办教师,我初中毕业,算是个小“秀才”,于是入选了。民校教师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的字还凑合,学校安排我教四年级语文。

第一堂课,我准备好说词拿着课本和粉笔走进课堂,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看着自己,一下子感觉到心里发慌,原先准备好的说词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草草写了课文题目,叫同学们翻开课本读起书来,课文如何讲读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火门,只有让学生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四十五分钟显得特别长。好不容易下课了,学生一出教室便欢蹦乱跳,我却赶紧跑回办公室,唯恐再与学生见面。

学校的主任教师见我六神无主的样子,笑着说:“刚开始都一样,慢慢就习惯了,平时去听听他们的课,很快就能掌握的。”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不会不难,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不就有门了吗?于是放弃了所有空课休息,坐在别的老师的课堂当起学生来,学习别人的讲课方法。

据后来了解,第一节课虽只是读了一节课文,但黑板上的字颇受好评,来给学生留下太坏的印象,不然后面的日子就难过了。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教学参考资料,好坏全凭老师说了算。我上的四年级已是毕业班(当时是五年制),经过许多学习请教磨练总算过了基础、讲读等教学关。作文是农村小学的弱项,而我还算长于小作文,于是设计了自认为较高水平的教案。

那天公社中心校的教导主任黎友贵来听我的课,我便自由潇洒地发挥了一堂课,学生是被镇住了,整个课堂鸦雀无声,个个听得眉飞色舞。课后主动征求黎主任意见,黎主任给了我的“作文课”以充分肯定,但补充了意见,“讲的内容是不是高于小学生能接受水平?课堂启发式太少。”我估摸着无懈可击的课居然有如此大的漏洞,当时不好顶回去,但很不服气。后来一了解学生,都说很好听,但还是不会写。

这又算一个深刻的教训,太理想化,不切合学生实际,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从此后我的作文课,无论有多忙都先写好范文,亲自体验一下,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加深难度。学生的“几行文”逐步晋升到了“半篇文”、“几篇文”。

一个绵竹老知青在板桥乡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点滴往事

图注:乡村学校课堂

第二年夏季,学生毕业考试,国家又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一下忙得不亦乐乎。一方面要抓学生毕业复习,一方面要从零开始,拣回已经淡忘三年的记忆以应统考。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学生毕业考试取得了全公社语文单科第一的好成绩,我也拿到了四川孝泉师范学校的入学通知书。算是双喜临门,我的知青生活也就此作结。(王友贵/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