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膽囊炎

膽囊炎是指膽囊的炎症。通常發生於有膽結石的患者, 如果結石阻塞膽囊管,膽汁將積聚在膽囊中無法排出, 這些積聚的膽汁中的化學物質或細菌感染就可導致膽囊發炎。一般而言膽囊炎有兩種類型 :一是急性膽囊炎是突發的膽囊炎症,主要表現為:感覺位於上腹中部、胸骨正下方或右上腹的肝臟和膽囊附近的突然的劇烈痛疼。 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肩胛骨之間、右肩胛骨或右肩放射。症狀通常始於進食之後。發熱、寒戰、噁心和/或 嘔吐、食慾不振、黃疸 (皮膚眼睛發黃)深色尿,大便呈淺灰色等症狀。急性膽囊炎患者,如果感染和炎症持續存在,症狀可能惡化,並可能產生併發症,包括髮炎的膽囊壁上穿孔(膽囊穿孔),或感染波及到腹膜(腹膜炎);二是慢性膽囊炎是由於長時間持續存在的膽囊炎症, 是急性膽囊炎反覆發作的結果, 症狀包括以上任何症狀反覆的發作。然而,有些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有腹痛,通常非常輕微,且為陣發性的。患者還可能有消化不良或脹氣。由於許多其他疾病也有這些症狀, 所以,直到患者有較嚴重的症狀發作時才有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能在確診前已存在數年。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膽囊炎


膽囊炎歸入中醫學的“脅痛”;“黃疸”的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心痛黃疸”、“黃疸暴痛”的記載。認為該病的誘因主要外之溼熱侵及膽腑,使之失於疏洩而致脅痛黃疸。內由情志抑鬱,是肝膽之氣失於條達,又因膽居於肝之下,經脈分佈於脅,氣阻絡閉而致脅痛;入鬱而化熱,久經煎熬結成砂石阻塞膽管,是膽液溢於皮下而發為黃疸。若因飲食不節,過食肥膩之品是溼濁內生,鬱久蘊熱,溼熱燻蒸,膽失疏洩亦可引發黃疸脅痛候。對於膽囊炎急性發作可以選取膽囊穴、內關、太沖、陽陵泉,毫針直刺膽囊穴、陽陵泉2寸, 太沖、內關0.8寸,施大幅度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起針後,用鑷子將圖釘型撳針圓圈部夾持是針身與穴位處表皮呈90度角將針按壓刺入膽囊穴、內關、陽陵泉穴處的皮內,使圖釘型撳針圓圈部平附於穴位處皮膚上,用創可貼粘貼固定即可。埋針部禁止用手摳,溼水,注意保護好不讓創可貼揭開。每隔1至2小時令患者自行用手按壓埋針處一次,每穴約1分鐘,以埋針處有脹感為度。夏季埋針一天一換,春秋冬季3天一換。慢性膽囊炎則選取耳穴埋豆法, 耳穴處先用75%醫用酒精將一側耳部搽拭,接著用火柴棍的一頭分別在神門、內分泌、膽、肝、交感逐個力量適度的反覆按壓找出穴位處最為脹痛點作一標誌,將在75%醫用酒精中浸泡過得生王不流行子放於約6×6毫米的醫用膠布中間,藥子對準事先選好的並有標誌的耳穴點上貼敷,令患者每日3至5次自行用手按壓,以局部發熱、發脹痛為度,3天換一次。7次一療程。方中經外奇穴膽囊穴為近人發現的治療膽囊炎的經驗效穴,對急性膽囊炎有著顯著的止痛消炎作用。陽陵泉為膽之合穴,能加強清利膽腑之功。太沖乃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因肝膽互為表裡,刺太沖可以加強通利膽腑氣機的功效。內關是八脈交會穴通於陰維脈,有和胃理氣的作用。諸穴同用除毫針刺施以大幅度的手法外,再於膽囊穴、內關、陽陵泉穴處埋針長時間的刺激,可以是劇烈痛疼等急性證得以消失。耳穴治療慢性膽囊炎具有整體調整,刺激時間長,痛苦少等優點患者樂意接受。膽、肝為病變髒腑相應部位取穴, 神門有鎮靜、安神、消炎的作用,內分泌調節肝、膽內分泌功能,交感調解交感、副交感神經,鎮靜解痙。針刺法5次一療程,耳穴埋豆7次一療程。

因為膽結石可以引起膽囊炎,所以通過控制導致膽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可能能夠避免發生膽囊炎。這些措施包括控制體重和避免高脂飲食。出現劇烈腹痛、發熱、寒戰或黃疸時,要及時就診。 大多數急性膽囊炎患者會在數天至數週內恢復。 偶爾,病情可由於發生併發症(如膽管炎或膽囊穿孔)而變得嚴重。極少數嚴重感染病例可導致死亡。手術切除膽囊可以防止膽囊炎復發。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