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稀罕「劉若英式」的「孤獨」婚姻,誰又稀罕愛情

誰稀罕“劉若英式”的“孤獨”婚姻,誰又稀罕愛情

結婚生子的劉若英許久沒在媒體上露面,最近一則消息登上了媒體頭條,大意就是劉若英與先生婚後分居七年,什麼鬼?趕緊打開看看。其中的婚姻部分內容如下:

“劉若英書中表示自己的婚姻生活: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兩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但共用廚房和餐廳。”

晚上回家搜了搜這則新聞,原來她有新書上架、新歌推出——《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料想又是針對新書、新歌推出的一輪宣傳運作。

誰稀罕“劉若英式”的“孤獨”婚姻,誰又稀罕愛情

對於才女劉若英,我非常喜歡她的作品,不管是她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還是她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浮華娛樂圈,她算不得驚世駭俗的絕色美女,但人淡如菊,彷彿自帶幽香卻牢牢吸引著很多人的目光。

但對於媒體放出來的文章通稿這種享受“孤獨”的婚姻模式,實在不敢苟同。

以上的生活形態如果只是間或出現的一種狀態,未嘗不可。生活有很多模式,即使再契合的夫妻,也不能保證事事同步。擁有各自的喜好和空間,享受獨處、品味孤獨未必是件壞事。但如果如文章所言,婚後分居七年,還說什麼“女人自強”、“保持單身力”、“我敢在你懷裡孤獨”,諸如此類高調解讀,那麼,我想說,別扯了,不過是婚姻冷暴力的遮羞布而已,不是男女方有一方或雙方自私,就是“愛無力”的表現。

幸福的婚姻就是彼此糾纏、彼此牽扯。我們大多數人不過凡夫俗子,如果婚姻是各忙各的、各睡各的,徒有一個擁有彼此的骨血的孩子,那麼其實不結婚也行,精子庫及代孕就可以解決。

什麼是婚姻?

我搜索了一下,360百科分別從史書關於“婚姻”的定義、婚姻的作用及社會學給出的解釋如下:

1、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說:"婚者謂昏時行禮,故曰婚,姻者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2、"先秦的禮儀選集《禮記》則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3、“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認可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強調兩性、配偶身份及‘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前提’”

我認為,婚姻之所以強調兩性,因為兩性是生子的前提;之所以強調配偶身份,在於保障血統的純正性。為了“繼後世”的目的,而有了婚姻這個前提,家庭的產生也是為了保障降低生活成本,更好的完成“繼後世”的目的,同時保障“後世”健康成長,使得血統延續,常態化良性發展而已。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不再片面強調“傳宗接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人因為對自由的追求、壓力、喜好等等原因,選擇多種生活方式,例如同性戀、不婚族、丁克等等。

縱然,有一部分人不選擇生育,但選擇生育的那部分,依舊可以很好地把人類繁衍生息的艱鉅任務堅持下去,對於整體的結果,似乎也沒什麼影響。那麼婚姻還有什麼意義?

婚姻是規範愛情的一種約束

誰稀罕“劉若英式”的“孤獨”婚姻,誰又稀罕愛情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因為從進入婚姻那天起,愛情不再是隻有風花雪月、卿卿我我,還有一種叫做“責任”的東西加入了進來。從那天起,你我的父母成了我們的父母,還有我們共同的孩子,我們共同的家,而我們不僅僅是伴侶、愛人,還是戰友、親人,我們在攜手並肩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瑣碎、未知的荊棘與挑戰中,感情更加增進;必要時我們是可以把後背放心交給對方,彼此依靠,共同面對外敵、抵禦誘惑;我們還要做彼此最真心的朋友,最得力的幫手,當一方累的時候,可以放心地讓另一方搭把手,甚至是要做可以讓對方靜靜依靠的人。

因為多了很多內容,所以瑣碎中會有爭吵、平淡,沖淡了愛情的甜蜜,但也多了很多厚重的內涵。因此,也有種說法是倘若沒了婚姻,愛情便死無葬身之地。因為沒有共同面對的那些經歷。

當然,婚姻只不過是愛情的一種通用的約束行為而已。有些人不需要婚姻這種具體的、看得見的形式。

比如,為大眾所知曉的陳可辛與吳君如的生活。倆人育有一女,對外以一家三口的狀態示人,但官方宣傳,倆人始終未婚。

誰稀罕“劉若英式”的“孤獨”婚姻,誰又稀罕愛情

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要履行著無形的約束,一樣有幸福。任何自由都是在一定的規範下的相對自由,否則,脫離了規範,又談何自由。

婚姻是彼此需要

有人說“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也總有兩百次想離婚的念頭和五十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但時過境遷,你我依然是彼此最愛、最信任的人,這就是幸福婚姻的真諦。

在婚姻中,絕對的自由和孤獨,是不幸的。

婚姻伊始,倆人有很多不和諧的地方。比如,同床共枕,你會突然發現那個你覺得談得來的人,居然睡覺鼾聲如雷,讓你徹夜難眠,倆人的生活遠不如你自己一個人睡來得自在;那麼分床睡,看起來是最便捷的法子。可如果倆人的生活,但凡有不如意便依著自己的喜好來,那麼漸漸地當最初的悸動不在,又沒有共同的經歷、新的感情積累,那麼,與你處在同一屋簷下的那個人還是你愛的人麼?我的好朋友結婚後的頭三天,因為她愛人的鼾聲,每晚都在失眠中度過。初始,她愛人也會很抱歉地說她可以推醒打鼾的他,可一次、兩次,一晚上難道睡不著就要一直推醒對方嗎?不曾抱怨而是從心底接受,三天之後逐漸習慣。現在哪怕對方依然鼾聲如雷,也可以第一時間倒頭就睡。

從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去適應倆人的生活,一點一滴把彼此融入到彼此的生活中。

幾年以前,我的領導恰逢更年期,睡眠很差。因為對象的鼾聲,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選擇分頭同床而居的睡眠方式。因為睡眠不好,她常常暴躁易怒,對愛人也有些許抱怨。

我說,“如此特殊的生理階段,其實也可以分床睡,是不是會好一些?”

她擺手拒絕,“年紀越大的兩口子越不能分床睡。”

“為啥?”

“因為怕出現意外。當人上了年紀之後,尤其是很多突如其來的疾病,倆人同床,可以第一時間知曉。雖然他打呼嚕我很煩,但倘若突然沒了聲音,我會第一時間踢他一下,確定他安好。年紀不饒人,我們得好好陪伴彼此。”

這話彷彿還在耳邊,可遺憾的是,領導還未過五十,她的愛人便因為疾病去世了。而後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她就未出過家門,因為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而她的愛人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深愛的她。

婚姻中的愛啊,也許是雖然不曾言說,但就那麼藏在彼此的關心與關注中。

總是各幹各的、各司其職,彼此對彼此的需要呢,誰來成全。公用一個廚房與餐廳,這是深夜食堂麼。那麼你和我,與外面飯店的那些食客有什麼區別?

婚姻不過是彼此需要中的捨得而已,有舍有得。捨去我的一部分,取你的一部分,最終變成我們共同的部分。

而我理解的婚姻中的孤獨,是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可以保有我們各自擁有那一部分獨處的空間與時間;而當我們失去彼此一方的時候,剩下的那一個也可以不懼怕一個人的生活。雖然你不是我打發寂寞的節目,但我享受與你在一起的每一天,樂於我們一同體驗的那些經歷,我們彼此牽扯,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