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近日,一則“男孩被狗咬後13天不幸去世”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令人心痛,這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狂犬病的恐懼!

據浙江電視臺報道,9月5日,湖州市南潯區的城鄉結合部有一男孩在家門口的路上被黃色土狗咬傷,之後被送去醫院打狂犬疫苗。據男孩父親介紹,離第四針還差兩天,孩子突然發病,於9月19日零點死亡。9月20日,湖州市南潯區衛計局向湖州市衛計局申請專家會診,臨床診斷為狂犬病。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可明明這個孩子是接種了狂犬病疫苗的,怎麼還會發病甚至死亡呢?只有狗才會傳播狂犬病毒嗎?被咬傷後如何處理,今天是“世界狂犬病日”,藉著這個日子,健康君再給大家來一波科普!


只有狗才會傳播狂犬病?


狂犬病毒通常由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經唾液排出,通過破損的皮膚,直接接觸粘膜而導致感染。咬傷、抓傷是最常見的途徑,此外,發病的動物舔舐口腔、會陰、肛門等粘膜,或者尚未癒合的傷口,都可以傳播病毒。對狂犬病動物宰殺、剝皮,偶爾也會造成感染, 移植狂犬病死亡患者的器官,也可以傳播狂犬病,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徹底煮熟的動物肉和巴氏消毒過的奶,不會傳播狂犬病。

那麼貓會傳播狂犬病嗎?其他動物呢?

中國疾控中心介紹,犬是我國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佔95%以上,其次是貓;野生食肉動物,也有傳播風險,比如鼬獾、紅狐、貉、狼等。蝙蝠也可以傳播狂犬病,但在我國比較罕見。牛、羊、馬、豬等家畜和兔、鼠等齧齒動物咬傷風險低;禽類、魚類、昆蟲、蜥蜴、龜、蛇等不會感染和傳播病毒。

所以,家中如果有養貓、狗等寵物的朋友注意了,一定要帶您的愛寵定期免疫。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狂犬病會有哪些表現?


狂犬病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一般為1-3 個月,主要表現為低燒、乏力、全身不適等,一般持續2-10天。此外,還會出現恐水、怕風、高度興奮,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等特異性表現。

遺憾的是,目前狂犬病還沒有有效治療手段,一旦發病,幾乎100%的病人都會死亡。因此,及時、科學、規範地進行暴露後預防處置是預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

被咬傷、抓傷後該怎麼做?

被咬傷後,應儘快接受規範的處理,是保護自己免於發病最重要的保障,通常情況下,完整流程包括:

傷口處理(傷口沖洗→清創→消毒)→注射免疫球蛋白(必要時)→傷口縫合(必要時)→注射疫苗。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首先要判斷受傷的嚴重程度,然後再據此採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按照表中所示,輕微的抓傷或擦傷,雖然沒有出血,也還是要對傷口處理,接種疫苗哦!

正確清洗傷口的方法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鹼性清洗劑)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如自來水管)交替清洗咬傷和抓傷的傷口,沖洗傷口周圍,最後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中國疾控中心提醒,清洗傷口應首選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最好去專業的犬傷門診。若是自行清洗傷口,隨後也需要去專業機構進行後續傷口處理。另外,消毒和外科處理,應由專業人士進行。

注射疫苗後就萬無一失了嗎?

首先,任何的貓狗等咬傷、抓傷後,都應該首先、及時、徹底地進行傷口處理。除非接觸貓狗的皮膚沒有任何傷口,或者沒有被他們接觸到粘膜,否則都需要接種疫苗。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狂犬病疫苗並非只打一針,而是要通過1個月左右才能完成免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規律接種,不可中斷!目前有“5針法”和“4針法”兩類疫苗,兩者在效果和不良反應方面沒有特別的不同。

如果之前全程接種過狂犬病疫苗,其體內的抗體水平可維持至少1年。一般在全程免疫後半年內的再次暴露者(就是又被貓狗等咬傷、抓傷等)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其他情況還是要及時到醫院接種疫苗!

那湖州的那位男孩已經打了疫苗,為何還會死亡呢?從當時的照片來看,孩子右眼、右腿多處有明顯的牙印,已經貫穿皮膚,暴露程度高。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湖州南潯區衛計局朱局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狂犬疫苗需接種多針,前後過程約一個月,但狂犬病毒潛伏期有長有短,如果潛伏期只有幾天,患者在疫苗產生效果之前就發病,一點辦法沒有。

但是即便如此,被狗咬傷後儘早、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也是必須的,像新聞中男孩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十一長假就要到了,在此健康君也要提醒大家,外出時儘量避免與來歷不明的流浪犬、貓等動物接觸,避免被其咬傷。帶孩子出行的家長也要照看好兒童,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好奇而激惹、接觸危險動物,如被咬傷或抓傷一定要及時報告家長。

不止是狗狗,這些寵物竟然也會傳播狂犬病!丨世界狂犬病日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北京市112家狂犬疫苗接種門診目錄


部分來源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