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01

那天我在文章裡寫道,包子目前每天會看半個小時的ipad或者手機,結果後臺收到了好多留言。

有媽媽問,看手機ipad不是對孩子不好嗎?為什麼你還設置專門的時間?

也有媽媽問,孩子現在極度沉迷於手機iPad,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滿滿的焦慮,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屏幕時間的問題。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所謂“屏幕時間”,就是指使用電視、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機等有屏幕的電子設備的時間。

首先很肯定的一點是,長時間毫無節制的屏幕時間,必然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玩遊戲或者看動畫片的時候,只需要短暫地集中注意力,便可以獲得快速、密集且巨大的“回報”。

與此同時,這種強刺激還會讓大腦快速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多巴胺,這是與成癮有關聯的一種物質。

所以,當孩子們長時間浸潤在這種屏幕時間內,他們就更想要並期待這類娛樂,而很難再將注意力集中於讀書這樣的事情上,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學習能力。

2004年,華盛頓大學的克里斯塔基斯(Christakis)博士的一項研究就曾指出,3歲以前,每多看一小時的電視, 7歲的時候就多10%的可能會產生注意力障礙的問題。

大量看電視的1~3歲幼兒,他們在學齡早期,往往有注意力、記憶力和閱讀困難。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02

那麼,屏幕時間既然會帶來這麼大的危害,是不是代表著,我們就要對屏幕時間絕對禁止呢?

顯然不是,也不能。

首先,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要想將它趕盡殺絕,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很多東西,你越是禁止,對人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就像我之前有一次寫到包子吃零食的問題,包子小時候,我一點兒“垃圾食品”都不讓她吃,她面對零食,總是一副超級渴望的樣子,真的是處於給顆糖就能被騙走的狀態。

但是後來,當我給零食鬆了綁,給了她有限的選擇權,她自己能明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吃,吃什麼、吃多少之後,對零食的熱度反而降了下來。

禁果往往因為被禁而更加誘人。

手機、ipad也是一樣的道理。

再者,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電子產品也有它“能幹”的一面。

比如包子經常蹦出的那些我從沒有給她讀過的單詞、句子還有童謠,就是從這幾款她喜歡玩的app裡學到的。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互聯學習實驗室主任、文化人類學家Mimi Ito研究孩子如何利用科技的課題已有20多年,她說,移動互聯網技術會為孩子提供一種“超凡學習”的體驗——

比如有的孩子藉助沙盒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自學編程,自學音樂創作和視頻拍攝。

“當孩子對某事物興趣漸濃、熱情高漲時,我們恰恰能利用科技與互聯網的融合,將工具、知識和同齡人集結在一起,化作一股強大助推力,幫助孩子用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他們就有可能以自己的速度(往往是更快的速度)進行學習,‘超凡學習’就會發生。”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當然,Mimi Ito教授同時強調,“超凡學習”發生的前提,不僅僅要求父母花時間陪孩子,更是需要恰當地引導孩子,讓他們把關注點放到有質量的網上內容上。

03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電子設備非但不是洪水猛獸,還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工具,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學習新事物和發揮創造力。

也正是基於此,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AAP)對“兒童電子熒屏時間指導意見”做出了顛覆性的修改:

以前的指南在提及兒童面對電子屏幕時用了“暴露”(exposure)一詞,建議家長要“嚴格限制兒童使用電子設備”。

而新指南不僅直接認可了電子設備對孩子的益處,允許5歲以下兒童每天最多面對屏幕一小時,並將兒童接觸電子屏幕的年齡限制從2歲降低到了1歲半。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兒科醫生Jenny Radesky是這份指南的作者之一。

在提到這份指南修改的初衷時,她說到,以前,她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主要是不讓他們長時間地對著屏幕,而他們在網上做了些什麼,反而沒太注意。

但後來,她注意到孩子們把上網與學習和創造性的玩耍結合了起來,譬如研究數碼攝影,觀看紀錄片併發起討論,她的想法隨即改變了:

關於孩子的上網時間,要區分“被動”(如看視頻)和 “主動”(有創造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玩一些經家長同意的遊戲)。

真正需要限制的是兒童被動上網的時間,而不是限制所有形式的上網時間。

所以,美國兒科學會的新指南里,特別強調了一個概念,叫做Family Media Plan(全家電子產品的制定計劃),併為家長們列出了一些具體的更容易執行的tips。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比如:

18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視頻聊天以外,避免電子產品的使用。

18-24個月的孩子,如果想引入電子產品,請選擇高質量的節目,並且確保和孩子一起觀看,幫助孩子理解看到的內容。

2 至 5 歲的兒童可從媒體中學習知識。

不過一些數據顯示,過度依賴媒體會擾亂孩子的睡眠和鍛鍊,同時也會影響到社交、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因此,兒科學會建議,屏幕時間應限制在每天一個小時,並且要“高質量”的內容。同時,建議父母和看護人與孩子一起觀看,幫助他們理解內容。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對於 6 歲以上的兒童,兒科學會建議,父母或看護人應該給出時間限制,確保屏幕時間不會影響到鍛鍊、睡眠及其他健康習慣。

☆兒童沒有辨別能力,家長應選擇優質的瀏覽內容,避免色情、暴力、藥物濫用等內容。

☆電子設備應該擺放在公共區域而不是兒童的臥室。

放在公共區域可以幫助你監管兒童的使用情況以及瀏覽的內容,並且減少在睡眠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保障兒童的睡眠時間。

☆全家人還應把吃飯和開車時間設定為“無電子產品時間”。

☆家長要養成健康習慣,有意識地在晚間關閉手機、電視和手提電腦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等等……

從上述建議就可以看出,AAP的最新指導建議更加靈活,不再像以前的“不準看電視”那麼一刀切。

並且還特別強調家長的引導作用,

認為孩子的上網時間應該成為家庭時間的一部分,家庭成員共同參與。

其實仔細想想看也是,現代社會,電子媒體已然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人的數字生活在很幼年得時期就會開始,作為家長,我們根本不可能永遠把孩子放入真空罩子中,與電子產品完全隔絕。

所謂萬事宜疏不宜堵。

就像指南的作者之一Jenny Radesky說的那樣:

“如果家長能以共同學習者的角色參與電子媒體的互動學習中,並和兒童討論學習的內容,這樣既能增加親子互動,有利於親子感情建設,還能調動兒童的參與程度,鍛鍊孩子使用互聯網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還會產生更多超凡學習的實例,比如小說的讀寫,自學數學,用航空模擬器學習開飛機……”

除了陪娃一起,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娃對手機ipad的嚮往……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治療娃愛對手機ipad上癮這種病,與其每天想法設法把家裡的電子產品藏起來,倒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Family Media Plan。

通過“家庭屏幕時間契約”,引導他們明瞭界限與規則,學會主動辨別和篩選信息,從而建立起一種健康的數字生活理念。

說到底,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永遠是改善他的思維,使其思維方式優化,而並非蠻橫專制和苦口婆心。

ps.

我們家的Family Media Plan自今年春天執行到現在,還算初見成效。

比如我們的Family Media Plan裡,每天包子和弟弟是有半個小時的ipad時間,每次看之前,小籠包和弟弟都會自己設定鬧鈴,然後鬧鈴響後,就準時把ipad關掉,放回去。

當然並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這中間是走過一些彎路的,也夾雜著各種哭聲和嚎叫。

不過幸運的是,在我們全家的不斷磨合和共同努力下,我們的Family Media Plan終於慢慢完善,並越來越有可操作性。


本文參考文獻: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10/19/peds.2016-2591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