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袁武

藝術簡介

1959年9月生於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藝術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教授;曾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2017年3月辭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之職。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畫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作品獲獎情況↓

作品《大雪》曾獲全國第七屆美展銅牌。

作品《沒有風的春天》曾獲全國第八屆美展獎牌。

作品《天籟》曾在首屆楓葉杯國際水墨畫大賽中獲金牌。

作品《涼山布托人》獲首屆全國國畫人物大展優秀獎。

作品《九八紀事》獲全國第九屆美展銀牌獎。

1997年被全國文聯評為中國畫壇百傑。

作品《親人》獲1998年全國抗洪英雄美術作品展一等獎。

作品《涼山布托人》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

作品《生存》獲解放軍文藝獎,

作品《夜草》入選2003北京國際雙年展,

作品《抗聯組畫》獲全國第十屆美展金獎。

多件作品曾在《美術》雜誌、《國畫家》雜誌、《中國書畫》雜誌、《中國畫》雜誌、《美術觀察》雜誌、《朵雲》雜誌發表。

作品欣賞

袁武以其粗糲厚重人物畫和真摯的現實關切情懷享譽畫壇。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進山》四聯畫

在他那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人物作品中,無論是對歷史題材的表現還是對農民與其棲息的大自然的生命關切,甚至對當代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現象的深刻再現,都傳達了他以當代“現實主義”題材為導向,以畫家對所在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為關注點和精神歸屬的價值立場。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湯顯祖在澳門

袁武以最為質樸的人文視角,以特殊的繪畫信念為動力,在長期堅持和不斷深化的水墨累積中,練就了用最單純而雄強的繪畫語言捕捉人物瞬間情態、社會身份和精神特質的高超能力,這就使得他的“創作”可以用最純粹的方式獲得最準確的效果,這也構成了他藝術強烈的時代精神。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大山深處

在袁武的水墨世界中,他所關切的人是具體而鮮活的個體,而不是在傳統現實主義觀念中那種“概念性”的、為突出主題而設定好的“典型”。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大雪

當代畫壇充斥人們視線的往往是那種缺失了特定活力和真實感情的描繪對象,這近乎使人們以為現實主義的繪畫已經失去活力,袁武的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這種懷疑的自覺反擊。

他要用一種充滿“人文關切”的視角將那些關於“人的問題”重新領回繪畫,重振人物畫在當代的藝術雄風,這除了真切的人文關懷外,還必須創建和延伸出一種適用並完成這一目標的新型水墨語彙。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抗聯組畫生存

構成袁武水墨人物繪畫特色的語彙,源自初學畫時的兩個偶然:

其一,是因難得宣紙而以普通圖畫紙為替代,先將紙打溼待乾溼適宜的時刻再以筆落墨以達“吸水融墨”效果的“仿生宣”意外實踐,由此而練就的本領成為他後來巨幅畫面中那一團團濃重而極富感染力的“墨塊”的來源秘訣。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涼山布托人

其二,由臨摹古代山水畫皴法樣式入手而獲得的“運筆習慣”,成為完成人物面容、衣飾以及其它物象的表現手法。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人流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沒有風的春天

這種在造型探索中的理性錘鍊最終達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筆精墨妙”的水準,傳達了一種在“寫實性水墨語彙”中有機融入傳統中國畫“筆墨文脈”的視覺魅力。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重畫抗聯組畫 犧牲

在他“個人化”的水墨語彙中,他將對普通人的關切視角伸展到具體的農民與其生存環境的情景表現中。

在他的筆下,人物具有巨大的體量,充滿“墨”的“質感”,與“意繪”出的牛群在一起,表達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通靈體驗”。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湯顯祖在澳門

將現實主義水墨語言帶入“當代”的生動案例還表現在他最新的一組由65張單體人物肖像構成的《大昭寺的早晨》。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大昭寺的清晨之一

他用速寫式的“”直取人物結構,再輔以皴擦以極簡約的色生動地捕捉到了一位位不同性別、年齡的朝聖者,表達了自己對虔誠信念的精神共鳴和心理震撼。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大昭寺的清晨之一

他對人物個體之“像”和人的群體之“相”的準確刻畫傳達了對當代人物關切情懷的“精神方向”,在現實主義的水墨人物創作上綻放出新的生機。

袁武繪畫的“踽踽之旅”

▲重大題材(抗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