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湖北省國畫院副院長、湖北開明畫院副院長、武漢開明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世界行湖北委員會副主席,湖北省工筆畫學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民進武漢市委委員、文化專委會副主任,武漢市江夏區政協委員,民進湖北美院直屬支部主委,湖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湖北美院分會副會長。湖北省國學研究會竹文化研究院顧問,湖北省古玩和藝術品商會顧問,湖北書畫院院士,湖北省美術院特聘藝術家,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創新的魅力

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文/孫恩道(著名人物畫家、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委員、湖北省美協副主席)

鐘鳴作為一位當代富有創造力的中國人物畫家,毫無疑問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展現出當代人的個性。這種個性表現為:不囿存於已經陳舊的表現形式,大膽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獵中西、創造出富有當代社會情感而又具備鮮明特徵的藝術形式來。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太極共舞》97cmx180cm 紙本水墨 2012年

這種創新的文化精神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文化的總體展現,是中華新文化精神對舊勢力的對抗和掙扎。儘管這種背叛是曲折地、痛苦地、沉重地,但它卻使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有了新的血液而獲得了新生。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祥雲》 245cmx124cm 紙本水墨 2010年

鐘鳴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還在美院求學的他就敏銳地意識到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家面對傳統必須象李可染先生說的那樣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精華;身處當代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創造富有時代氣息的獨具個性的筆墨、色彩和圖式。為此,他浸潤在古今中外大師名作之中,於費欽、門採爾處研究人物造型規律,於盧沉、周思聰和何家英處探究水墨人物畫和工筆人物畫筆墨表現技巧,同時廣涉古代傳統繪畫的研究,打下了堅實而全面的造型和筆墨基本功,因而他從大學一年級時起就不斷有作品獲獎。1988年繼獲得二個年度的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銀、銅獎後,他構思完成的工筆畫《舞》獲得了香港《文匯報》舉辦的“中國當代名家書畫展”金牌獎。特別是在二年級時表現湘西風情的課堂習作《風》獲得1989年北京、臺北和香港首次聯合舉辦的“當代中國水墨新人獎”佳作獎(即二等獎),並且同其他八幅作品一道“是這次新人獎中為評委們所首肯的精品”(《美術》1989、6李松《香港評畫記》),獲得來自海峽兩岸三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當今中國畫壇的風雲人物如盧禹舜、田黎明、袁武等都是那次大展中的獲獎者,可見他步入畫壇起點至高。當時在香港舉辦的作品研討會上,臺灣評委蔣勳先生還特別提到“《風》一類比較纖細、精緻的畫風在臺灣比較少見,不知是否會由此開一個新的風氣?”(《美術》1989、6、李松《香港評畫記》)。自那時起,他便拉開了“開一個新的風氣”的藝術探索征程序幕。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風》(53cm×87cm)紙本工筆 1987年作、1989年獲“當代中國水墨新人獎”佳作獎

鐘鳴又是一個具有清晰藝術理念和創造意識的藝術家。從他踏上“開一個新的風氣”的藝術征程開始,他就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理論的研究,他深知理論是藝術家的心靈之光,沒有理論作指導的藝術家將會淪為技法的奴隸而喪失靈魂。他“一方面,於當代文化中尋求有針對性的文化問題,關注人的現實生存環境與狀態,把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作為主要目標去追求;另一方面,致力於水墨畫語言的變革,努力擴大水墨語言意義與表現範圍,建構更具當代意義的水墨語言體系”(銀小賓《鐘鳴水墨作品解讀》)。以期通過他的藝術理論研究和實踐來推動中國人物畫的現代進程。為此,他在理論上始終強調承延傳統筆墨精神,提倡文化應連接過去和承啟未來,既不割絕古典文脈,又明顯親合於現實文化關懷;藝術實踐中,他又強調傳統語彙與外來語彙的融合與再植,同時汲納當代諸多藝術語彙精髓,建構傳統與現代契合、東西方融匯的氣勢雄渾的個性化筆墨語言與造型圖式。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張謇》185cmx185cm 2016年

鐘鳴造型基礎紮實,藝術修養全面,畫路寬廣,他的人物畫藝術經歷了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齊頭並進的藝術歷程。這一藝術經歷使他的作品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呈現出既雄渾博大又微妙精到的渾茫氣象,並在各自領域均有建樹。在工筆畫的探索中,他經歷了由早期清淡、神秘且極具光感(逆光)的朦朧的夢幻般的藝術追求到今天氣勢恢宏、色彩濃烈的藝術面貌。在這一漫長而曲折的探索過程中,他多次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而大膽求變,尋求一條既符合他的個性追求又具當代觀念意識的工筆畫之路。為此他借鑑漢代雕塑的塊面感完成了作品《風》(1988)和《弩·箭》(1990);汲取民間造型元素創作了《邊邊場》(1992)。這件作品曾獲中央電視臺“’94‘新鑄聯杯’中國畫·油畫精品展”優秀獎,它是鐘鳴那一時期極富創造性的作品,也是鐘鳴作品中的一個特例。著名理論家李松先生曾在評論鐘鳴的文章《湘西·夏河情思》中這樣評價:“這件作品以具有原始性的粗獷和趣味性、裝飾性特點而顯得很特別。皴染而成的淺浮雕效果甚至令人產生一種錯覺,懷疑作畫的材質是否還是宣紙”。這之後,鐘鳴開始逐漸轉向寫實,展示出他堅實的造型能力優勢。1994年他創作了轉型之作《天風》,這件作品在藝術上追求平面的圖案意識與人物的寫實手法相結合獲得極大成功,入選了“第八屆全國美展”。1995年創作的《佛光》、《聖光》等系列作品是他“轉型”的進一步深化,他“為尋找與內容相統一和諧的繪畫語言作了很大努力,他從藏傳佛教壁畫獲得啟迪,在畫風上舍清淡而取熱烈,舍空靈而取厚重,他強化了光感的變化、肌理的運用和線條的生動性,他創造了‘對染’的染法,綜合地使用水彩、石色,以渲染與皴擦、罩色、平塗等技法相互結合”(李松《湘西·夏河情思》)、由此而形成他獨特的烘染技法和新穎的視覺圖式。1999年創作的《普照》以及後來的《影》系列等,立足於傳統筆墨與造型的審美精神,吸收、融合了印象派光色的表現、銅版畫的用線技巧和版畫中的黑白構成以及水墨意筆的諸多元素,打通了工筆與水墨之間的界限,拓展了工筆技法語言廣度和表現力,建立了他獨特的工筆人物畫現代語境下的個性化語言程式。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佛光》68cmx68cm 紙本工筆 1995年

在工筆畫創作的同時,鐘鳴一直執著於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並取得重大成果。早期的水墨人物他憑藉超強的速寫功夫和堅實的造型能力創作了《湘西組畫》以及大量的文學作品插圖和小品式水墨人物畫。這些作品的最大特點是以速寫的筆法入畫,從盧沉、周思聰和劉國輝處切入,廣涉黃胄、杜滋齡、李世南等名家,融合了南北畫家之長。鐘鳴的作品造型輕鬆、靈動;筆墨厚重、華滋;人物刻畫生動傳神。在一些即興小品作品中他採用沒骨法的“筆情墨趣”與線條的嚴謹刻畫相結合,所作墨氣淋漓、意味無窮,結合詩文、書法,文人氣息瀰漫紙上。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大量以領袖為題材的水墨作品,其代表作《瑞雪》表現瞭解放戰爭初期毛澤東佇立河邊的情境,畫面背景的黃河水畫得驚濤捲起、氣勢如虹,很好的烘托毛澤東渡過黃河後“心潮逐浪高”的壯美意境,也與他後來大氣、磅礴的藝術追求一脈相承。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快樂小憩》220cmx145cm 紙本水墨 2014年

2000年前後的水墨人物畫在題材上轉向了藏民生活的描述,藝術風格上開始了彩墨融合的探索,其作品連連獲獎。繼《匆匆》獲得“2000年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大展”優秀獎後,2002年《虔誠》獲得了加拿大“多倫多國際藝術雙年展”銀獎,這是他在國際重大藝術展示中的重大收穫。這期間的重要作品是《天光》和《笑臉》。這是兩個造型風格迥異、筆墨追求相向和藝術面貌完全不同的探索,特別是《笑臉》在筆墨與造型的審美趣味上的探索導向,影響到他後來對水墨人物畫的探求與思考,並逐漸形成他的獨特筆墨形態。首先,《天光》在構圖上採取了群雕式的完美構圖,眾多人物的安排如戲劇般地井然有序,極度誇張的人物動態與表情營造出一種神聖的崇高感。人物造型適度誇張、變形,並具裝飾感。表現手法採用線描與烘染相結合,充分調動筆墨的諸多技法,並吸取工筆畫的營養,打通水墨與工筆的隔膜狀態,同時敷以重色,使畫面色彩沉穩、筆墨渾厚,整幅畫面氣氛肅然,很好地表現了畫面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涵。《笑臉》正好相反,由於表現內容的不同,人物和環境延伸至畫外,具有一種紀念碑式的直面感(這一點在他後來創作的歷史鉅作《辛亥百年祭·走向共和》中得到很好的發揮)。造型上運用寫實手法,以表現人物的真實感,同時他也想嘗試筆墨在表現寫實人物時所能達到的承受程度。在筆墨的處理上,他力求以書法的筆意與所要塑造的人物造型相融合,並將傳統和現代的意味結合起來,以保證中國畫傳統的筆墨審美精神得以貫通。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守望》250cmx375cm 紙本水墨 2010年

2008年開始創作的《人與自然·都市女郎》系列和《高士圖》系列以及人物寫生系列,特別是他的大型創作《守望》和《走向共和》的出現,標誌著鐘鳴水墨人物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這些作品無論是獨特的構圖形式,還是筆墨技巧和造型趣味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都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他創造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古人、前輩和今人的水墨人物畫並以其嶄新的視覺圖式、深厚的筆墨修養、獨特的筆墨程式和高邁的藝術品位而卓爾不群,引起了美術界和收藏界的極大關注和興趣。他獨創的“筆法”和“皴法”以其顛覆傳統和發展傳統的超人膽識與智慧完成了自身個性化筆墨程式與圖式的獨特創造,人稱“鐘鳴皴”。這一筆法和皴法的出現,拓展了中國畫的筆墨審美和用筆,融筆墨的肌理、痕跡和抽象筆法與具象筆法於一體,創造出全新的筆墨形態和圖式。由此打破了當代人物畫筆法和皴法的“舊世界”,建立了一個人物畫現代語境下的“新秩序”。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尹瘦石》180cmx145cm 紙本水墨 2014年

在《人與自然·都市女郎》系列作品中,畫家採用特寫的構圖,將那些都市粉黛們或呆滯恍惚、困頓迷惘、或戲虐調侃、搔首弄姿、或呆立、顧盼、躁動地置身於與其毫無關聯的場景之中,“如鳥、犬、草木、山石、雲水、面具等與肢體誇張的時髦女郎並置在一起,有意解構著古典繪畫的景觀範式和審美成規,顛覆著人們古典閱讀的心理習慣,使畫面透顯出一種強烈的荒誕感、陌生感”(銀小賓語),以凸現作品的象徵意味和隱喻性質。筆墨的處理上,承延傳統筆墨精神,在“堅守古典筆墨秩序的同時又進行著形態上的現代修正,在中國筆墨經驗中嫁接、揉融了西方現代藝術語言因子,創造出了具有濃烈個人特質的水墨語言”(銀小賓語)。在努力擴大水墨語言意義與表現範圍的同時,鐘鳴建構了更具當代意義的水墨語言體系。人物造型上以適度誇張變形的方式,製造了一批具有強烈象徵特徵和批判性指射的都市女郎形象。藝術手法上,“為了突出現代社會的迫塞感、迷亂感以及不可把握的荒誕性”,“創造了一種形態錯置,圖像亦真亦幻,具體有東方式的超現實意味的水墨畫樣式”(銀小賓語)。在形式層面上,他通過富於內蘊和秩序仍然規範的古典水墨精神,導引和作用著筆墨語式。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江南幾度梅花香》136cmx68cm 紙本水墨 2017年

《高士圖》系列則藉助高士題材為媒體,著力於個性筆墨語言的探索。鐘鳴採用在已拓色的底子上創作,巧妙地借用已有的色彩形狀作畫,採用他獨創的“鐘鳴皴”筆墨技巧,不僅完美地表現了畫面的意境,而且使畫面散發出一種獨有的視覺美感和筆墨韻味。這批作品構圖上十分強調有節奏的形式美感,佈局疏朗有致;筆墨恣肆酣暢、視覺強烈、氣場雄渾;人物造型生動凝練、顧盼暢神,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他的藝術追求。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辛亥百年祭·走向共和》 215cmx485cm 2011年

湖北省重大歷史題材

藏民系列作品之《守望》和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是鐘鳴獨創的“鐘鳴皴”法在大型作品中的演練和完善,也是他探索個性化筆墨語言的華彩樂章。特別是《辛亥首義祭·走向共和》的創作,完美地解決了困擾人物畫家的筆墨與造型的關係。他將書法化的筆墨夾雜著速寫式的用筆力求與寫實的人物造型融為一體,創造出了個性面貌強烈且符合當代審美意蘊的筆墨形式,同時施以濃淡相宜的色彩,與筆墨結合,創造出色墨淋漓的全新藝術效果。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 《笑臉》 185cm×150cm 紙本工筆 2001年

鐘鳴致力於中國當代人物畫藝術的推進和變革,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和努力。每前進一步,都會留下成功的印跡,我希望鐘鳴勇敢地向前行進,直至永遠。


微展廳丨創新的魅力——略論鐘鳴繪畫的創造性


鐘鳴《大歡喜·閒情逸趣圖》 182cmx45cmx4 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