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前言

本報告從財務指標的角度分析討論201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本報告所提全國性商業銀行包括: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5家銀行組成的大型商業銀行(以下分別稱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統一稱為大型銀行)以及由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恆豐銀行、渤海銀行等12家銀行組成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下分別稱為招商、中信、浦發、民生、光大、興業、華夏、廣發、平安、浙商、恆豐、渤海,統一稱為股份制銀行),再加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恆豐銀行未披露2017年年報,因此在本報告中未將恆豐銀行列入進行分析。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稱為郵儲)於2016年9月28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已經成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具有了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特點,因此從2017年開始,郵儲銀行也被納入分析和評價。不過,其初始條件和業務結構的特點會在後續的分析中體現出來。

全國性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和總負債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佔比分別達到了54.58%和54.73%,較上年分別下降了2.54個和2.62個百分點(見圖1和圖2)。其中,5家大型銀行在總資產及總負債上的市場份額均繼續呈下降趨勢,股份制銀行在總資產及總負債上的市場份額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具體而言,大型銀行的總資產和總負債的市場份額與2016年相比分別下降了0.52個和0.46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的總資產和總負債的市場份額與2016年相比分別下降了0.91個和1個百分點。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截至2017年末,全國性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137.7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92%;負債總額為127.47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59%。本報告將從資本狀況、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流動性水平四個方面對全國性商業銀行2017年度財務狀況予以分析。除另有註明外,各項財務數據均取自監管部門及各銀行的定期財務報告、新聞稿件等公開披露信息。

資本狀況

隨著嚴監管的到來,不少為躲避監管的表外業務都要真實還原,銀行的資本壓力非常大。所幸全國性銀行中除了渤海銀行、廣發銀行及恆豐銀行外,都獲得了上市融資的渠道,其中不少還是“A+H”的模式。顯然,與資本補充渠道相聯繫,資本充足率也呈現這樣的特點。2017年,不少銀行進行了資本補充(見表1)。此外,浙商銀行試圖迴歸A股,農業銀行通過增發計劃。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銀行密集補充資本與《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大限將至有直接關係。該文件要求,到2018年底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7.5%、8.5%和10.5%。

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5%,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35%,資本充足率為13.65%,較2016年底均略有上升。目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整體水平高出監管最低標準2~3個百分點。下面將著重分析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情況。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如圖3所示,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為建行(15.5%),最低的為廣發(10.71%),5家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高於股份制銀行整體水平;相較於2016年,有12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較大的是招商(3.94個百分點)和光大(2.69個百分點),有5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較大的是中信和平安(0.33個百分點)。

在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為建行(13.71%),最低為廣發(8.01%),顯然沒有上市的廣發、渤海都面臨嚴峻的資本充足率方面的壓力。整體而言,大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要高於股份制銀行;相較於2016年,有10家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招商(1.48個百分點),招商銀行發行了優先股,有7家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中信,為0.31個百分點(見圖4)。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最高的為通過發行境內優先股籌資600億元的建行(13.09%),最低的為廣發(8.01%),整體上大型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較高;相較於2016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上有9家銀行上升、8家銀行降低,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光大(1.35個百分點),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浙商,為0.99個百分點(見圖5)。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槓桿率方面,17家銀行全部達到了銀保監會4%的監管要求。其中最高的是建行(7.52%),最低的是渤海(4.24%);相較於2016年,有14家銀行槓桿率水平有所提高,光大的提高幅度較大(1.01個百分比),而中行、農行和工行的槓桿率均有小幅下降(見圖6)。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資產質量

截至2017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增長繼續減緩,不良貸款餘額為17057億元,較年初增加1935億元,同比少增44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與2016年末持平;撥備水平繼續小幅提高,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分別為181.42%和3.16%。

對於全國性商業銀行,以下將從不良貸款、風險抵補能力、貸款集中度三個方面分析其資產質量情況。

不良貸款情況

圖8、圖9分別列示了近3年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就不良貸款餘額的絕對額而言,由於資產規模上的差別,整體上大型銀行要高於股份制銀行。大型銀行中,資產規模最大的工行(2209.88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最多,成為2017年唯一一家不良貸款餘額突破2000億元的全國性商業銀行;農行、建行緊隨其後,不良貸款餘額分別達到了1940.32億元和1922.91億元。郵儲資產規模大於股份制銀行,但不良資產餘額只有272.2億元,這與郵儲銀行的資產結構有關。股份制銀行中,浦發(685.19億元)、招商(573.93億元)、中信(536.48億元)、民生(478.89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較大,均超過400億元;渤海(81.1億元)、廣發(156.35億元)、浙商(77.67億元)等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較小。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從不良貸款餘額近3年的變化趨勢來看,與2016年相比,大部分全國性商業銀行2017年的不良貸款餘額均呈現較快增長趨勢,但整體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其中,增速超過30%的有渤海(35.88%)和浦發(31.32%),2016年增速超過30%的有6家銀行;增速低於10%的有9家銀行,包含五大行及郵儲、廣發、招商、浙商。大型銀行不良貸款增速下降明顯,對不良貸款的控制整體上表現優於股份制銀行。

不良貸款率方面,除了郵儲銀行外,201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全部突破1%,大多數銀行超過1.5%。浦發銀行超過農行,不良貸款率居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之首,較2016年上升0.25個百分點,高達2.14%,其次是農行(1.81%)、華夏(1.76%)、渤海(1.74%)、民生(1.71%)、平安(1.7%),最低的是浙商(1.15%)。

從不良貸款率近3年的變化趨勢來看,有13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017年不良貸款率下降,僅有4家上升,且上升幅度較2016年明顯減小。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浦發(0.25個百分點),其次是華夏(0.09個百分點)、渤海(0.05個百分點)、民生銀行(0.03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農行(0.56個百分點),其次是招商(0.26個百分點)。

同時,考慮到不良貸款涉及五級分類下的主觀判斷,而且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在此選擇關注類貸款及逾期貸款率考察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面臨的潛在不良貸款壓力。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10列示了近3年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與不良貸款餘額類似,關注類貸款餘額也與銀行資產規模相關,大型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遠高於股份制銀行。2017年,大型銀行中,工行關注類貸款規模最大(5619.74億元),除郵儲外,規模最小的是交行(1306.67億元);股份制銀行中,關注類貸款規模最大的是民生(1139.49億元),最小的是浙商(106.51億元)。就近3年關注類貸款變化趨勢而言,2017年有9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增加,且增幅分化較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增幅較大,渤海(34.55%)、華夏(25.37%)和民生(23.48%)增幅超過20%。

從關注類貸款率來看,除華夏與民生比2016年有所增長外,其他銀行都在下降,其中廣發下降得最多,有1.52個百分點,但仍然維持在4.17%的高位。從2017年關注類貸款率來看,華夏從2016年的4.2%增加到4.6%,取代廣發成為關注類貸款率最高的銀行,而郵儲仍然保持著較低的水平,由2016年的0.81%下降到2017年的0.68%,仍然是所有全國性銀行中最低的。浙商的關注類貸款比率也較低,僅1.15%。(見圖11)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另外一個考察銀行貸款質量的指標則是逾期貸款率。2017年有8家銀行的逾期貸款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有9家銀行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下降最多的是光大,下降了1.01個百分點;上升最多的是華夏,上升了1.56個百分點。2017年郵儲的逾期貸款率稍有提升,但仍維持在低於0.98%的全國性銀行中最低水平,其次是浙商(1.2%)。五家大銀行的逾期貸款率總體較低,交行最高(2.2%),建行最低(1.29%)。(見圖12)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風險抵補能力

目前,銀監會通過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兩項指標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進行綜合考核,其中前者以150%為基本標準,後者以2.5%為基本標準,兩者中的較高者為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監管標準。

第一,撥備覆蓋率。

撥備覆蓋率是貸款損失準備(現一般按貸款減值準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是基於不良貸款而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再進行相應計算的一項指標,其性質是衡量信貸風險抵補的程度。撥備覆蓋率多寡有度,以能適應各行風險程度並符合監管要求為宜,不能過低導致撥備金不足,利潤虛增;也不能過高導致撥備金多餘,利潤過低,股東和稅務部門不會高興。

根據銀監會2011年出臺的《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管理辦法》,銀行業監管機構設置貸款撥備率和撥備覆蓋率指標考核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充足性。其中,貸款撥備率為貸款損失準備與各項貸款餘額之比;撥備覆蓋率為貸款損失準備與不良貸款餘額之比。為了有效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督促商業銀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真實反映資產質量,騰出更多信貸資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18年2月28日,中國銀監會下發《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銀監發﹝2018﹞7號,以下簡稱“7號文”),將撥備覆蓋率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

圖13列示了近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2017年,所有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均在監管及格線(120%)以上。大型銀行中,農行撥備覆蓋率最高(208.37%),交行最低(153.08%);股份制銀行中,浙商撥備覆蓋率最高(296.94%),在所有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排名第一。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2017年有12家銀行貸款撥備覆蓋率有所提升,其餘4家銀行撥備覆蓋率進一步下降。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下降幅度較2016年大幅減小,中行下降幅度最大(3.64個百分點),農行上升幅度最大(34.97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撥備覆蓋率變化進一步分化,招商、中信、光大、渤海、廣發、興業、民生的撥備覆蓋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招商上升了82.09個百分點;浦發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36.69個百分點;平安、華夏呈現相對較小的下降幅度。撥備覆蓋率的下降往往反映了銀行不良資產的上升。

第二,貸款撥備率。

圖14列示了近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貸款撥備率。5家大型銀行中,農行雖在2017年下降至3.77%,但仍連續4年保持貸款撥備率最高;交行(2.30%)、工行(2.39%)、建行(2.55%)、中行(2.31%)的貸款撥備率水平均高於1.5%,其中農行和建行高於2.5%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中,除廣發銀行(2.17%)處於1.5%~2.5%的監管要求,其餘10家股份制銀行的貸款撥備率均高於2.5%,超過銀監會監管要求,其中招商的貸款撥備率最高(4.22%),其次是浙商(3.43%)、興業(3.37%)、渤海(3.24%)、中信(2.84)、浦發(2.84%)。

從近3年貸款撥備率變化趨勢來看,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貸款撥備率均表現為多數上升、少數下降。2017年招商貸款撥備率提升幅度較大,達到0.85個百分點,建行、中信貸款撥備率提升幅度分別達到了0.26個和0.22個百分點,渤海、工行和華夏也分別提升了0.18個、0.17個和0.11個百分點。農行和浦發貸款撥備率下降幅度最大,均下降0.35個百分點。

貸款集中度情況

貸款集中度是考察商業銀行資產分散程度的重要指標,在宏觀經濟形勢嚴峻、行業之間與行業內部分化嚴重的背景下,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潛在影響尤其值得關注。為了對銀行金融機構集中度風險加強監管,中國銀保監會於2018年5月4日正式對外發布《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規定了風險暴露計算範圍和方法,從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內部限額、信息系統等方面對商業銀行強化大額風險管控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明確了監管部門可以採取的監管措施。對於非同業單一客戶,該辦法重申了《商業銀行法》關於貸款不超過資本10%的要求,同時規定包括貸款在內的所有信用風險暴露不得超過一級資本的15%。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15和圖16分別列示了近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在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方面,大型銀行中,農行有所提升且保持最高(7.26%),其次為工行(4.9%),中行、交行則繼續維持低位,分別為3.8%和2.63%。股份制銀行中,光大最低(1.29%);廣發逆轉上年大幅增長趨勢,轉而下降5.51%個百分點,從7.98%下降至2.47%;渤海小幅上升,成為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最高(7.9%),這與該行的規模較小是有關係的。全國性商業銀行2017年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的變化趨勢仍與2016年一樣高度分化,且整體變化幅度大於2016年。有11家銀行上升,5家銀行下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浙商(2.48個百分點),中行(1.5個百分點)、民生(1.05個百分點)、興業(1.02個百分點)也有較大幅度上升,除廣發下降5.51個百分點外,光大下降幅度也較大,下降了1.08個百分點。

在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方面,大型銀行中,農行有所上升且保持最高(12.9%),交行雖略有上升,但仍為大型銀行中的最低水平(12.9%)。股份制銀行中,渤海處於47.59%的高位,維持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的最高水平,客戶集中度過高的問題仍未得到明顯改善;較低的是光大(10%)、浦發(11.67%)、民生(12.04%)、招商(12.84%),已經低於5家大型銀行。與2016年比較,大型銀行的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均有所上升,股份制銀行中,有6家銀行有所下降,其餘股份制銀行均有所上升。其中,浙商、渤海、興業、中行上升幅度較大,分別達到了4.26個、3.39個、3.28個和3.2個百分點;廣發下降幅度最大,達到了9.19個百分點;光大(4.62個百分點)、平安(2.99個百分點)、華夏(2.5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也較大。

整體而言,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以及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宏觀經濟形勢嚴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環保壓力加大、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提高、行業之間與行業內部急劇分化的背景下,銀行信貸資源有進一步向部分大客戶集中的趨勢,這需要引起注意。

盈利能力

2017年中國銀行業的經營形勢非常嚴峻,銀行盈利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在一系列應對措施和轉型發展的共同作用下,全國性銀行保持了一定的盈利增長,實屬不易。

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共實現稅後淨利潤14074.24億元,較上年增長4.50%,增速上漲1.61個百分點。從收入支出角度來看,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9938.54億元,較上年增長3.31%,增速回升,其中利息淨收入佔比為71.20%、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佔比為21.00%,利息淨收入的增加推動了盈利增長。

以下先從淨利潤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三個角度評價201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整體水平,然後再分別從影響銀行利潤的三個主要部分——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和支出管理水平出發,具體評述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總體情況

第一,淨利潤增長率。

圖17列示了2015~2017年各全國性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長情況。全部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盈利規模持續提高,但部分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增速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9家銀行增速低於4.50%的平均水平,8家高於平均水平。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5家大型銀行共實現淨利潤9798.76億元,較上年增長3.44%,增速上漲1.98個百分點。其中,農行淨利潤增速最高(4.93%);中行淨利潤增速降至0.51%,是五大行中唯一一家增速下降的銀行;工行儘管淨利潤只增長了2.99%,但是在淨利潤規模上依然以2874.51億元領跑整個銀行業。不同於五大行,郵儲銀行再一次實現兩位數的增長(19.94%),成為2017年淨利潤增長最快的全國性商業銀行。

11家股份制銀行共實現淨利潤3798.16億元,較上年增長5.56%,增速略微下降0.08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淨利潤增速仍快於大型銀行;各股份制銀行增速差異較大,其中:招商增速最高(13.24%),並且以706.38億元淨利潤繼續保持盈利能力最強的股份制銀行地位;浙商則從去年極高水平的增速(44.00%)大幅下降至7.85%;此外,浦發、華夏、渤海、平安、興業這幾家股份制銀行的淨利潤增速均有所下降,但淨利潤規模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與2016年相比,有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速出現了下滑,浙商銀行下滑幅度最大,達到36.16個百分點;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速出現了上升,郵儲上升幅度最大(5.83個百分點),其次是招商(5.72個百分點),其他銀行變動幅度基本上集中在2~3個百分點上下。

第二,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

淨資產收益率(ROE)和總資產收益率(ROA)將各行的盈利規模絕對數與銀行淨資產和總資產結合起來,較好地展現了各行單位淨資產或總資產的盈利水平,有利於客觀比較各行的盈利能力。根據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的要求,淨資產收益率不應低於11%,總資產收益率不應低於0.6%。

圖18列示了近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2017年,除廣發(9.28%)外,其餘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均超過11%的達標線。大型銀行淨資產收益率水平集中於11%~15%;股份制銀行情況則稍微分散,招商(16.54%)、興業(15.35%)和渤海(15.12%)的淨資產收益率水平都在15%以上,在17家銀行中排名前三。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從近3年情況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淨資產收益率水平整體上呈下降趨勢。與上年相比,2017年有16家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下降,僅招商淨資產收益率微增0.27個百分點。除此之外,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廣發(0.06個百分點);浙商、華夏和興業分別下降2.70、2.21和1.93個百分點,降幅較大。

圖19列示了近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平均總資產收益率。除廣發(0.50%)和郵儲(0.55%)外,其餘1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總資產收益率在2017年全部顯著高於0.6%的及格線。整體而言,大型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略高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工行和建行的總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14%和1.13%,都超過了1%的水平,交行(0.81%)位列五大行末位。股份制銀行中,招商以1.15%的總資產收益率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排名第一,但其他銀行該指標均低於1%,多在0.7%~1%之間,廣發(0.50%)排名墊底,已經低於0.6%的監管要求。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同上年相比,2017年除了郵儲、廣發和招商,其餘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均有所下降,不過下降幅度普遍略小於2016年,均小於0.1個百分點。

利息收入水平

目前,息差收入仍是我國銀行業收入結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佔整體營業收入的70%以上,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盈利來源。2017年,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利息淨收入達到28435.13億元,較上年上升5.09%,利息淨收入的上升成為營業收入整體回升的重要因素。

2017年,在嚴監管和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負債端承壓,利息淨收入受到不利影響,但是相比2016年已有一定程度的好轉。尤其是中、農、工、建4家銀行通過資產規模的穩健增長和淨息差的改善擺脫了利息淨收入的負增長。

本報告從利息收入比、淨利息收益率(淨息差)與淨利差三個角度討論201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第一,利息收入比。

利息收入比是商業銀行利息淨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總體來看,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比由2015年的74.70%下降為2016年的69.99%,2017年又回升至71.20%。大型銀行除交行之外,其他四家銀行近3年的利息收入比都呈現先降後升趨勢。農行利息收入比最高,達到82.29%,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僅次於郵儲銀行(83.66%);交行利息收入比相較前一年進一步下降,至64.98%的低位,為大型銀行中最低;其他三家銀行均為70%左右。股份制銀行的利息收入比情況愈加分化,最高的是華夏(71.28%),其次是浙商(71.19%),僅有這兩家銀行的利息收入比也超過70%,最低的則是廣發(45.67%),其餘幾家股份制銀行均處於50%~70%區間範圍內。

從近3年變化趨勢來看,不同於2016年絕大多數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比都有所下降,2017年有6家銀行的利息收入比上升,其中有4家是大型銀行、1家是股份制銀行,分別是中行(6.74個百分點)、建行(3.73個百分點)、農行(3.62個百分點)、工行(2.05個百分點)、招商(1.18個百分點)和郵儲(0.54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廣發(11.81個百分點),其次是興業,為8.32個百分點(見圖20)。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第二,淨利息收益率與淨利差。

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規模的兩大驅動因素為生息資產規模與息差水平。考察息差水平的重要指標即是淨利息收益率(淨息差)和淨利差。淨利息收益率(NIM,淨息差)是利息淨收入與平均生息資產總額的比率,考察單位生息資產所創造的利息淨收入;淨利差(NIS)為日均生息資產收益率與日均計息負債付息率的差額。兩者各有側重,但整體而言,二者變化趨勢和原因大體相似。2017年,除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和郵儲外,全國性商業銀行淨利息收益率、淨利差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21列示了全國性商業銀行近3年的淨利息收益率。2017年,僅有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維持在2%以上。大型銀行淨利息收益率均值為2.03%,交行(1.58%)取代中行(1.84%)成為最低。股份制銀行中,招商(2.43%)、平安(2.37%)都超過了大型銀行中最高的農行(2.28%)。廣發淨利息收益率僅為1.21%,為17家銀行中最低。

就變化趨勢而言,由於大型銀行存款基礎相對紮實,受監管影響相對較小,負債成本相對較低,中行(0.01個百分點)、農行(0.03個百分點)、工行(0.06個百分點)、建行(0.01個百分點),以及郵儲(0.16個百分點)淨息差略微上升;其餘銀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滑幅度差異較大,下滑幅度最大的廣發銀行淨利息收益率下降了0.56個百分點。交行下降0.3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渤海和浦發淨利息收益率分別下降0.07、0.10和0.17個百分點,相對而言降幅較小,其他股份制銀行均下降0.2~0.4個百分點。

淨利差與淨利息收益率情況類似,圖22列示了全國性商業銀行近3年的淨利差。大型銀行在淨利差水平上相較於股份制銀行的優勢正在減弱。儘管大型銀行的淨利差均值為1.93%,大於股份制銀行的1.66%,但是股份制銀行中2017年淨利差最大的招商(2.29%)和緊隨其後的平安(2.20%)都獲得了比五大行更高的淨利差。五大行中最高的依然是農行(2.15%),最低的也還是交行(1.44%)。由於廣發(1.12%)、光大(1.32%)和民生(1.35%)的淨利差較低,股份制銀行整體淨利差水平不高。而郵儲銀行以2.46%的淨利差在全國性商業中遙遙領先。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就變化趨勢而言,交行和全部股份制銀行的淨利差在2017年繼續下降,僅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和郵儲上升0.01、0.05、0.08、0.04和0.12個百分點。雖然招商、渤海和浦發下降幅度不大,只有0.08、0.10和0.14個百分點,但是其他股份制銀行降幅明顯,興業下降幅度高達0.56個百分點,是17家銀行中淨利差下降幅度最大的全國性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收入水平

本報告中,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作為中間人參與的金融服務,不構成商業銀行的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其收入反映為利潤表上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是銀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來源。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是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不過,在中國銀行業中存在真實表內名義表外的業務。2017年,在以資管新規、真實還原等為主要內容的監管政策引導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面臨較大調整,中間業務收入增速放緩。

本報告將選用中間業務淨收入和中間業務淨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兩個指標考察各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情況。

第一,中間業務淨收入及其增幅。

中間業務淨收入,即財務報表中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是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減去支出後的淨額,反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盈利的絕對水平。

2017年,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共實現中間業務淨收入8387.39億元,較上年上升0.87%。圖23列示了近3年各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淨收入情況。大型銀行共實現中間業務淨收入4595.68億元,佔17家銀行整體的54.79%,其中:工行和中行分別以1396.25和1177.98億元排名前兩位;交行中間業務淨收入規模在大型銀行中最小,為405.51億元,低於招商、民生、中信和浦發這些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以640.18億元繼續保持領跑地位,而民生、中信和浦發緊隨其後,分別實現了477.42億元、468.58億元和455.80億元的中間業務淨收入;浙商、渤海則均在100億元以下,分別為80.13億元和86.86億元。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就近3年變化趨勢而言,2017年5家大型銀行中間業務淨收入下降4.23個百分點、11家股份制銀行中間業務淨收入增長7.72個百分點,呈反向變化趨勢,同時導致大型銀行中間業務淨收入在17家銀行中的比重持續下降。與2016年相比,大型銀行中,交行和中行分別上升了10.21和0.03個百分點,其他3家都出現下滑,農行中間業務淨收入下降19.83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股份制銀行中,僅民生銀行出現8.65個百分點的下降,其餘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淨收入均高速增長;渤海銀行以47.21個百分點的增速獲得了最快的增長,而增速最慢的招商銀行也達到了5.18個百分點。

第二,中間業務佔比。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佔營業收入之比(以下簡稱“中間業務佔比”)是衡量中間業務發展水平及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重要指標。由於利息淨收入與中間業務淨收入合計佔我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90%以上,因此中間業務佔比與利息收入比的變化趨勢整體上是相反的。2017年,除郵儲銀行外的16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佔比為21.72%,較上年下降0.58個百分點。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24列示了近3年各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佔比情況,股份制銀行的中間業務佔比已經遠高於大型銀行。五大行中,交行達到20.79%,超過工行(19.22%),在大型銀行中佔據首位;農行的中間業務佔比依然最小(13.57%),而且經歷了17家銀行中最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4.40個百分點;中行和建行都在18%左右。股份制銀行中,廣發以53.32%的水平在所有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佔據頭把交椅,最低的浙商銀行也達到了23.43%,其餘股份制銀行中間業務佔比均在27%~35%之間,明顯超過大型銀行。郵儲的中間業務佔比還比較低,在2017年還下降了0.40個百分點,降至5.66%。

從近3年的變化情況來看,2017年,有3家大型銀行、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郵儲的中間業務佔比都出現下滑。不同於2016年僅大型銀行中的中行下降了1.15個百分點,還有股份制銀行中的平安下降了1.64個百分點,其餘銀行全部呈上升趨勢,2017年有更多的銀行中間業務佔比出現下降。大型銀行中,只有交行和中行分別上升了1.64和0.02個百分點,農行下降幅度最大(4.40個百分點),工行和建行分別下降了2.23和0.64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除了民生和浙商下降了0.58和0.14個百分點,其餘9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廣發上升了10.82個百分點,漲幅最大。

成本控制水平

影響商業銀行淨利潤水平的因素除了收入,就是相應的成本。成本收入比即是反映取得單位收入所耗費的成本,在數值上等於營業費用與營業收入之比。成本收入比是銀監會風險監管核心指標中的風險抵補類指標之一,按照監管要求,該指標不應高於45%。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25列示了近3年各全國性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情況。2017年,除郵儲收入成本比較高,達到64.64%,其他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均繼續保持在40%以內。大型銀行中,工行最低(26.45%),農行32.96%的水平在大型銀行中最高,交行成本收入比也在30%以上,中行、建行則均為27%~28%。股份制銀行中,廣發(39.27%)成本收入比在17家銀行中最高;浦發僅有24.34%,成本控制情況最佳;其他9家銀行均為25%~35%。

從近3年的變化情況來看,2017年全國性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的變化各不一致,有升有降,但是大多數銀行都有上升。大型銀行中,農行和建行成本收入比分別下降1.63和0.54個百分點,其餘3家銀行均有所上漲,交行上升幅度較大(1.56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除華夏和渤海分別下降1.54和0.33個百分點,其餘股份制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均有所上升,廣發漲幅達到了5.27個百分點。郵儲銀行不再是增幅最快的商業銀行,2017年成本收入比反而下降了1.8個百分點。

流動性分析

本質上而言,商業銀行要根據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相統一的原則對資產負債進行配置,保證安全穩健運行。發生於2013年6月的“錢荒”就是由於商業銀行過於追求通過資產負債錯配實現收益最大化,而忽視了對流動性的關注,導致最後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於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2015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諸多定向調控措施進行預調微調,並先後多次降準降息,保持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整體充裕。2017年在嚴監管、防風險的背景下,銀行業市場流動性和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本報告選擇流動性比例和流動性覆蓋率分析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水平。

流動性比例

流動性比例為流動性資產餘額與流動性負債餘額之比,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總體水平,監管要求不應低於25%。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總體上保持了穩步上升的態勢。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26列示了近3年各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情況。2017年末,全國性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均明顯高於25%的監管要求。其中,大型銀行流動性比例最高的是交行(58.66%),其次是農行(50.95%)、建行(43.53%)、中行(47.1%)和工行(41.7%),也都在40%以上。股份制銀行中,廣發(63.75%)、興業(60.83%)和招商(60.58%)流動性比例均超過了60%,最低的民生也有39.8%。

2017,全國性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以正增長為主,僅有建行、光大和渤海出現負增長。大型銀行中,除了建行下降0.68個百分點,其餘4家銀行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交行大幅上漲了7.74個百分點,工行也上升了6.00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流動性比例變動最大的是浦發銀行,上升了21.20個百分點;廣發、華夏和浙商也分別上升了17.66、13.63和9.27個百分點;其他流動性比例上升的股份制銀行上升幅度都在5個百分點以內;但是渤海和光大的流動性比例出現了下降,降幅分別達到了5.15和3.25個百分點。

流動性覆蓋率

流動性覆蓋率是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天現金淨流出量之比,旨在確保商業銀行在設定的嚴重流動性壓力情景下,能夠保持充足的、無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性資產,並通過變現這些資產來滿足未來30日的流動性需求。自2018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明確指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應當在2018年底前達到100%。在過渡期內,應當不低於90%。

2018全國性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報告摘要

圖27列示了近三年全國性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情況。總體來看,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均已符合流動性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監管指標,有12家銀行已經超過了100%的監管要求。大型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整體上高於股份制銀行,全部符合100%這一標準。工行的流動性覆蓋率儘管相較2016年有所下降,但還是以129.02%的流動性覆蓋率排在首位;建行、農行、中行、交行也達到了121.99%、121.2%、117.41%、110.2%。在股份制銀行中,最高的浙商有199.83%的流動性覆蓋率,遠超大型銀行;光大(101.96%)、渤海(103.03%)、廣發(103.6%)、招商(101.76%)和興業(102.74%)都已滿足100%的要求;股份制銀行中流動性覆蓋率最低的平安也達到了98.35%。

與2016年相比,大多數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都呈上漲趨勢,但是大型銀行沒有股份制銀行表現良好。大型銀行中有3家銀行出現了下降,分別是農行下降18.6個百分點、工行下降10.73個百分點、交行下降1.65個百分點,建行和中行也只上升了1.72和0.24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中,除了招商和渤海分別下降12.83和4.09個百分點外,其餘9家銀行都出現大幅上升,上升幅度最低的平安上升了2.59個百分點,最高的浙商甚至上升了69.34個百分點。

(執筆人:吳璇、劉媛、潘彥瑋、歐明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