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研究院:脫密期擅自離職 措辭失當誇大

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網友關注。文章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挖走,而該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擔任“最關鍵的技術崗位”。 文章稱,“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研究院:脱密期擅自离职 措辞失当夸大

新華社資料圖 梁珂巖 攝 配圖與本文無關

這篇文章援引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中心就張小平離職發出的一份題為《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公文,該公文痛陳張小平離職的巨大損失:“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但隨後也有後續報道澄清:張小平職位沒那麼低,研究員相當於正教授級,屬於“國企底層”的說法並不客觀;他年薪或可達稅後20萬而非稅前12萬,在系統中也非低薪。

重點1、離職前必須進行脫密

昨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就張小平離職事件在其官方網站發表了情況說明。該說明稱,張小平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

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出於愛惜人才考慮,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

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談話,向其解讀離職流程及脫密期管理規定,告知其須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回單位履行脫密義務。但張小平仍然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鑑於以上情況,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

重點2、文件措辭失當誇大貢獻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在說明中稱,2018年9月17日,根據律師意見,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承辦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材料經張小平個人朋友圈發佈後,擴散到網絡上,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和一些誤解、誤讀,產生了不良影響。今後,我們將加強內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嚴格、嚴謹,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而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張小平確實是辭職了,但他沒有脫密就走了。“單位只是履行一個正常的程序要求他回來脫密,因為國家保密規定要求,要到其他單位就業必須脫密。但由於工作人員可能不太瞭解情況,為了讓他回來脫密,在文件措辭上進行了渲染,誇大了他的個人貢獻。然後有人把這個文件曬出來了,由此引發了這個事件。”該負責人說,張小平是一個普通的設計師,並非真有這麼大的個人貢獻,他的離職不會對研究工作造成任何影響。

新聞評論:三種用人傾向要不得

張小平,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他離職影響是不是真的那麼大,或許都還需要更專業更準確更權威的判斷。但公眾對此事的關注,網友對此事的討論,也折射出選人用人上一些有著普遍性的關切。這樣的關切,集中在三種用人傾向上。

第一種是:日常工作中,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這不是說張小平的單位就一定不尊重人才了。然而,張小平這顆石子投入職場中,激起的共鳴是普遍性,這說明類似的職場“被忽視感”並非個案:明明對單位重要,但無法在績效、榮譽上體現。正向激勵缺失,劣幣驅逐良幣就會產生。不幹活、少幹活,活得一點不差,必然扭曲職場環境,對企業發展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第二種是:日常愛留不留,“發現了才追悔莫及”,又極盡可能阻止人才自由流動。

沒有比航天動力研究中心更清楚張小平的“使用價值”,也可以肯定的是,張小平的離去是因為“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然而,是什麼導致了原單位既不能在事前準確衡量其價值,又在事後誇大他的價值,甚至不惜用“影響載人登月”這樣措辭呢?

據相關答覆可知,這是單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時,故意誇大其作用和貢獻,試圖留人。換句話說,誇大他的作用,並非愛才,而是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動,與人們真正所期望的尊重人才,顯然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種傾向就是,用人“情感管理”的缺失。

“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樣的表述也許符合事實,但與好的用人管理學還有差距。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被重視。現代管理學更傾向於認為:企業對每一個人才,若能表達那種他“不可或缺”的需求感,恰恰可以激發其歸屬感,讓其全心全意工作。

張小平的離職以及引發的討論,無非是再次給“人才觀”敲響警鐘:不僅要從根本上扭轉“你不幹有的是人幹”的土圍子思想,還要進一步推動企業管理思想的更新。不僅要推崇績效管理,也要學會情感管理,讓每一個人才都有被需要的職業尊榮感。這恰恰是國有企業的好傳統啊!據成都商報、人民日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