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航天人才流失還是流動?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

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

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

對此,航天技術專家、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指出,儘管自己不瞭解“張小平離職”的前因後果,但此事折射出我國在大力發展商業航天事業過程中遭遇的國企和民企之間的矛盾。

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公文稱,離職前,張小平任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對其工作的重要性,公文用了“靈魂人物”“不可替代”來形容。

網文顯示,張小平離職前年薪僅12萬,今年上半年加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年薪漲到上百萬。

儘管業內人士對其年薪真實數字有所爭議,但航天國企中大量骨幹人才通過“跳槽”到體制外實現薪水翻番,已成不爭的事實。

航天國企人才流失,比想象中更嚴重。

一篇2018年4月發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調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支持了這個現象。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蔡聞一等5位作者,對航天科技集團的近200餘名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

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團主要院所,每年流出總人數呈上升趨勢。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數達428人,遠超2012年的300人。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圖片來源:《今日科苑》雜誌2018年5月刊發論文《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

該調查進一步分析顯示,當前流失的主體集中於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數的85%以上,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工藝、技能人才隊伍中青年骨幹流失現象尤為突出。

以五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技能人員年均流失人數比例佔全院流失總數的50%。以八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八院流失的工藝技能人員中,40%為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幹員工。

蔡聞一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青年骨幹人才是航天發展的中堅力量,不採取一定措施,就會給後續發展帶來一定衝擊。”

一位在航天科技集團某院某所供職8年半的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離職前所在的單位,總共30多人,最近幾年平均每年離職10人左右。“兩三年就換了一波人。”

薪酬低,是他們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科研人員稱,他離職前是普通設計師崗位,各種福利、績效加在一起每年收入達到20-25萬。

“薪酬主要和單位有關,一般而言,總體單位比分系統收入更高。”他說,“與職稱沒有太大關係,副主任設計師每月只會多拿幾百塊而已。”

航天國企也意識到薪酬問題在人才激勵上的重要性。

2018年4月,張小平曾經的同事、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王軍軍等人在《科學諮詢(科技·管理)》上發表文章探討《國企改革背景下航天研究所薪酬管理新思路》,提出薪酬向核心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做好職位評價和能力評價體現內部公平,團隊獎金計劃,長期激勵,福利激勵等建議。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不過,在實踐中,不知上述幾項措施是否落地、是否發揮效果。

今年兩會期間,航天六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劉志讓向媒體介紹了該院“科技青年崗位津貼”。

“現在看來,隨著大家收入的增長,這部分科技人才的津貼顯得在收入裡邊的比重太小,還是需要我們後續進一步改進。”他稱。

折射航天國企、民企之間深層矛盾

“張小平”不是一個人。

在業內人士看來,航天國企骨幹科技人才的出走,不能僅僅認為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種“流動”。

在航天技術專家、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看來,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的是我國商業航天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困境,即如何協調好國企和民企的關係。

近年來,在軍民融合大背景下,我國商業航天起步也僅僅幾年時間,在此之前,我國航天科技有且僅有“國家隊”。

因此,要發展商業航天,民營企業不可避免要從“國家隊”挖人才。

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公文內容,張小平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至少四個型號的發動機研製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包括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和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

北京藍箭公司官網於今年5月8日公佈了中國首臺民營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發動機完成10噸級縮比推力室第三次點火試驗。就在今年春節前,團隊已完成兩次點火試驗。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儘管新聞中沒有出現張小平的名字,但這與張小平在體制內從事的研究方向基本契合。

藍箭公司在該新聞中稱,該公司於2016年下半年開始組建液體發動機團隊,2017年開始研發液氧甲烷發動機,2018年液體發動機其它主要組成部分——渦輪泵、閥門等關鍵部組件也將陸續開展試驗。“每個慕名而來的新面孔,都意味著熟人的重逢。數月間,搭配默契、科班出身的液體發動機團隊蔚然成型,每位工程師均擁有成功的飛行型號研發經驗。”

黃志澄強調:“國企、民企之間應加強合作,形成我國航天事業互相補充的有機體。”

同時,他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釐清在航天這樣的戰略產業中國企和民企的關係,“而不是在類似事件中兩敗俱傷”。

“张小平离职”:航天人才流失还是流动?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