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先說明一下,關於飲食有很多傳說,陝西的也有很多。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是個愛吃的人,並且每天都在和各種陝西小吃打交道,教別人陝西小吃技術,但是對一些傳說其實並不是很看重。這些似是而非的傳說,對於店家推銷美食有很大的好處,但這些美麗的傳說有時候其實僅僅是個故事而已。

岐山臊子面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陝西岐山臊子面的傳說:

相傳周文王時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條大蛟龍出沒,傷害百姓。文王得知後,便下令除掉了禍害百姓的蛟龍。據傳說,蛟龍的肉味道鮮美,吃了可以驅惡除邪,延年益壽。於是,文王叫人將蛟龍剁成許多小塊,另給眾人食之。吃了蛟龍肉,部落從此繁衍生息旺盛,人們體格健壯,使使部落逐漸壯大了起來。從此,人們沿用這一生活習慣,將肉食剁成小塊,燒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達。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民間傳說畢竟是民間傳說,這個說法當然不足信。但有人說小麥傳入中國據說有四千年曆史,基本上的路線是新疆——甘肅——陝西——其他地區,小麥的種植大約是在漢朝開始普及,岐山臊子面或者漢族地區的麵條最多也就兩千多年,不會久遠到周文王時期,其實也不能這樣說,也許當時不是用小麥麵粉呢。

秦鎮米皮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秦鎮米皮的傳說:

秦鎮涼皮來源西安秦鎮,秦鎮位於西安市轄區戶縣內,毗鄰西安,自古盛產優質米的歷史。

傳說子在秦朝秦始皇時,一年當地人民遇到大旱田地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於一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夜,石磨成漿,沉澱,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並指定秦鎮涼皮此後為皇家貢品。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認為這個傳說也是民間想當然了,以秦始皇時期的嚴酷法律來看,這個鄉紳出的主意根本就是作死。

臘汁肉夾饃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臘汁肉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期,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為人正直。那年陝南遭受水災,不少人逃至長安。樊家開倉放糧,救濟難民。一天,樊老爺拜朝回府,行至東門外,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夥跪在一屍體旁放聲痛哭。經打問,才知他隨母逃難至此,不幸母親身亡,無法安葬。樊老爺十分同情,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並贈銀百兩,讓其謀生。

十年後,小夥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為報樊府之恩,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用百株花椒樹木料,做成棺木。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密封后送進樊府。樊老爺壽辰吉日,客人甚多,對棺木沒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一放就是幾年。

後來,樊老爺冒犯了朝廷,被削職為民,滿腹怨恨,一病離開了人世。沒過幾年,家產也變賣一空,樊家生活日趨艱難。這時,家人稟告老夫人,柴房內有一棺木,可變賣度日。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樊夫人有些詫異,命人打開察看。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香氣四溢,色澤鮮嫩。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一時便賣完了。吃到的讚不絕口,沒吃到的感到遺憾。這消息不脛而走,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樊家就在門口開了戶門面,生意非常興隆。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生活又將沒有著落。樊夫人出了個主意:買些鮮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湯)煮成新的臘汁肉,仍然保持著原味。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名氣也越來越大。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故事過於離奇,可信度完全可以認定為零。不過是個非常普通的知恩圖報的故事,但是將肉藏於棺材中,被發現的幾率是在太低了。而且這個肉的防腐做的也太好了,這要放多少防腐劑。

葫蘆頭泡饃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葫蘆頭泡饃的傳說:

唐朝的時侯,長安城裡盛行用豬腸肚泡餅做的煮白腸、豬雜羔等肉湯(即今日之葫蘆頭)。據說,唐高宗年間,藥王孫思邈途經長安東市,吃過“煮白腸”之後,感覺味道腥且因油膩不易消化,遂從藥葫蘆裡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一些健胃祛腥的藥材,授以店家使用方法,並將藥葫蘆一併贈予。此後“煮白腸”、“豬雜羔” 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遠近聞名。店家感念藥王指點,視藥葫蘆為“吉祥”之物高懸門首,並將“煮白腸”更名為“葫蘆頭”。此為葫蘆頭名稱的由來。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西安唯典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小編認為一種商品如果要賣得好,傍名人是無法避免的,這個葫蘆頭泡饃就傍上了孫思邈。孫思邈是一個名醫,但不是名廚,做飯這種事情還是廚師的手段要高,所以這個葫蘆頭泡饃和孫思邈的關係應該不大。類似名醫指點廚子的故事還有東北的燻肉大餅。傍上名醫有兩個好處,一是名醫有名,二是可以說明食物有保健作用。

羊肉泡饃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羊肉泡饃的傳說:

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捱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幹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嚥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他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裡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煮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讚美詩名。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這個故事把趙匡胤牽扯了進來,又是個傍名人拉廣告的故事。根據我的看法,用羊肉湯泡饃或者餅的吃法,其實很早,而且不是陝西獨有的吃法。但是要說定型為現代的羊肉泡饃大約是在崇禎年間,所以說不管趙匡胤有沒有吃這個羊肉湯泡饃或者餅,其實和現代的羊肉泡沒多大關係。

biang biang 面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biang biang 面的傳說:

相傳在秦朝時,咸陽街頭有人賣biang biang 面;常有一位老翁推車沿街叫賣,有時在路邊或渭河邊架鍋劈柴生火併從渭河裡舀水和麵、給鍋裡添水煮麵。如遇食客,將和好的面一扯二扯三四扯,五拉六拉七八拉,扯九拉十的,像變戲法似的將面拉成又長又寬褲帶面,並揪成寬面片狀,仍向空中,面片準確回落在滾開的鍋裡,煮熟後撈到大老碗裡,老翁從掛在車子槓桿上的布袋裡,取出各種調料,調入麵碗中,然後將半鐵勺燒焦熱的清油猛的“呲啦”往上一潑,遞給食客。因為做功奇特,香氣四溢,筋軟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 biang 面,令圍觀者饞的大流口水,個個食慾大開,紛紛爭嘗,頓時一片嘖嘖。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這個傳說已經徹底沒譜了,在秦朝那個時代小麥還沒有大量種植,麵粉還沒有普及,幸好這個傳說沒有扯上秦始皇,也沒有油潑辣子。在另一個版本的傳說中,乾隆皇帝來到陝西,吃了這個面,親筆提下了biang biang 面的招牌,我以為乾隆的這個故事可能是真的,知道看到了以上這個秦朝biang biang 面的傳說,我就開始懷疑了,因為秦朝這個故事發生在咸陽街頭,而乾隆這個故事也發生在咸陽街頭,秦朝的這個故事是個老漢做面,乾隆的這個故事也是老漢做面。有點穿越的感覺。

柿子餅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柿子餅的傳說:

相傳300多年前,李自成稱王西安後,臨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麵餅慰勞義軍,很受義軍將士稱道。後來,為了紀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熟了,臨潼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烙

些柿麵餅吃。天長日久,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黃桂柿子餅

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的看法:

這個傳說我已經不知道該說啥了,應該還是傍名人。柿子餅這個東西肯定要經過一定時間來沉澱才能成型,不可能李自成的軍隊一來,臨潼人民就發明了柿子餅,這有點太小兒科了。另外那個時候陝西的年景也不好,柿子樹有幾棵還真難說,夠不夠李自成軍隊的將士們吃還真不好說。另外,做柿子餅是有季節性的,也就是說只有在柿子成熟的季節才能做。李自成到臨潼不知道是不是柿子成熟的季節。

“關中王記”品牌是西安唯典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第二個陝西小吃品牌,現階段對來西安唯典參加餐飲技術培訓的廣大學員免費加盟!您可以開一家陝西小吃店,陝西風味麵館、羊肉泡饃館,我們提供全套技術及加盟支持!

西安唯典承諾

包學包會,隨到隨學,不限時間學會為止,三年之內可以免費再次學習,一人交費,兩人學習,所有技術、配方、流程、全部教會

如果您想在餐飲行業創業,又苦於沒有餐飲技術、沒有經營經驗、不知從何下手,請您聯繫我們。

想了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添加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微信喲!

西安唯典客服電話微信同步:13319209066

微信裡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這幾年的培訓照片,及各種陝西小吃培訓的流程、圖片等,您可以先加我們客服微信瞭解詳細培訓情況。

如果您想在餐飲行業創業,又苦於沒有餐飲技術、沒有經營經驗、不知從何下手,請您聯繫我們。

陝西特色小吃——您知道哪幾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