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響曲

□方壘 趙坤 宋輝

歷史昭示未來。總結歷史,可以使我們準確把握現在、贏得未來。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山東林業進入一個以改革促發展的嶄新時代。40年來,山東造林綠化快速推進,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林業基礎建設、行政執法、科技教育、行業管理全面加強,初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為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繁榮發展區域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山東走在前列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支撐。

推進國土綠化 全力打造綠水青山

樹成行、林成網,如今的齊魯大地,遍野綠色。

2018年,山東森林覆蓋率達到17.51%,而40年前,這一數值僅為8.84%。

是什麼讓山東林業生機勃發?

是改革開放催生出的蓬勃活力!40年來,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通過完善造林綠化政策、開展山區平原造林、簽訂綠化目標責任狀、實施工程造林、建設森林城市等多種措施,造林綠化穩步推進,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覆蓋率由8.84%增長到17.51%,木材蓄積量由2425.9萬立方米增長到1.3億立方米。

山東山地丘陵區面積7446萬畝,約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在舊中國,對大面積的荒山從未開展過大規模的造林綠化,只是星星點點種植一些樹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南學廣東,北學山東”,山東改革開放走在了全國前列。然而,山東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惡化形成強烈的反差。特別是山區,由於環境的惡化,已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提出“消滅宜林荒山”這一催人奮進又困難重重的堅定目標,從1988年到1994年,山東基本完成消滅宜林荒山的任務,成為全國長江以北第一個消滅宜林荒山的省份。近年來,山東又通過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完成森林撫育面積2502萬畝,著力提高森林質量,更大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讓山區不僅綠起來,更要美起來。

與此同時,全省平原綠化步伐也大大加快。1986年,國家頒佈了平原縣綠化標準,全省平原綠化進入了有標準、有規範的新階段。到1994年,全省94個平原、半平原縣市區全部達到平原綠化標準,山東平原區初步形成了帶、網、片、點相結合的平原農田防護體系。1994年冠縣、昌邑市被原國家林業部列為“高標準平原綠化試點縣”後,全省以此為契機,著重開展了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隨後又確定了一個市和12個縣(市、區)作為高標準平原綠化示範縣,極大地推動了平原綠化的發展。

我省平原綠化事業,從沙荒造林到“四旁”植樹,從營造農田林網到建設綜合防護林體系,如今,在山東的平原大地上,7251萬畝耕地建起了農田林網,佔宜林網化面積的90%以上;1783萬畝荒灘荒地營造起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濟林,年產木材佔全省產材量的80%以上;“四旁”植樹3億多株,網、帶、片、點、間相結合的平原綠化體系已經形成。森林,終於走進了大平原。

山東林業在收穫綠色、擴大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致富百姓的同時,利用外資工作也為造林綠化帶來了好經驗、好做法。截至目前,我省是林業利用外資時間最長、數額最多、覆蓋面最廣、成效最為顯著的省份之一,已成功利用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日本、韓國等民間和政府間貸款、贈款等1.2億多美元,實施了10多個造林綠化和森林保護項目,受貸市14個,累計完成造林24萬公頃。

近年來,隨著宜林荒地逐漸減少,山東造林綠化在空間佈局上,正在由重點區域造林向城鄉綠化一體化轉變。實踐證明,創建森林城市是現階段推進國土綠化的有效載體,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推進國土綠化的強大合力。目前,已有濟南、青島、淄博、棗莊、煙臺、濰坊、泰安、威海、臨沂、日照、萊蕪11個市建成國家森林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另外,聊城、濟寧等4個地級市和膠州、鄒城、曲阜、滕州等8個縣級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還有19個縣(市、區)正在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發展林業產業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達的林業產業,是現代林業的重要標誌之一。依託龍頭企業,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促進林業可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是山東林業的精彩之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省實施林業產業化戰略,通過改、擴、建、聯等多種形式,扶持發展了一大批木材、果品、花卉、種苗等生產和經銷的林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木材生產與加工、果品生產與儲藏加工、林木種苗業、花卉培育業、森林生態旅遊業、林下種養業、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利用等七大林業產業,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林業產業化新格局。2017年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6887.5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位,山東以佔全國大約1%的森林資源創造了佔全國近10%的林業產值,實現了一個森林資源小省到林業產業大省蝶變的佳績。

在木材生產加工方面,山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楊樹為主要樹種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邁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產量的缺口越來越大,近90%的木材靠從省外調入。為解決這一矛盾,山東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把產業基地建在海外,利用境外資源,開拓國外市場。至2017年底,山東13家企業擁有的境外林地林權面積達690萬公頃,蓄積約6億立方米,蓄積量是全省林木蓄積量的5倍。此外,全省有各類木材加工、運銷企業3萬餘家,主要加工產品有製材、膠合板、刨花板等10餘類1000多個品種。人造板產量為7639萬立方米,產值為1623億元,產量、產值均居全國首位。

在經濟林產品生產加工方面,山東省經濟林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林面積快速發展和產量大幅增長,相繼出現了產品銷售難、果品積壓的現象。為扭轉這一局面,全省注重培植名牌和產業化建設,從單一初級產品到產品的系列化加工,從簡單銷售鮮果到儲藏保鮮加工,從無序盲目發展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經濟林產業化的生產格局。截至2017年,經濟林種植面積2300餘萬畝,經濟林產品年產量2255萬噸,加工量332.2萬噸,出口量101萬噸,產值1242億元,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其中蘋果、梨、桃、大櫻桃、棗、核桃、板栗等種植面積、產量、效益均居全國前列。全省有33個縣獲得37個“全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稱號。產生了“煙臺蘋果”“日照綠茶”“陽信鴨梨”“沾化冬棗”等一批知名林業品牌。

山東花卉產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重點突出、區域化佈局、以出口帶動的花卉產業發展新格局。以膠東半島為依託,利用優越氣候條件、地理交通和雄厚的技術優勢,建立了出口、供應全國的現代花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鄉土花卉,形成了菏澤牡丹、芍藥,萊州月季,平陰玫瑰,青州仙客來,平邑金銀花,棗莊石榴,德州菊花,嶗山耐冬,濰坊杜鵑,濟寧荷花等區域化花卉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園林花灌木,形成了菏澤、煙臺、臨沂、泰安、濰坊等區域化花灌木生產基地。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花卉市場404處,花農達19.88萬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花卉種植面積251萬畝,設施栽培面積達到1.04億平方米,產值達306億元。

山東省的森林旅遊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1992年,林業部召開全國森林公園暨森林旅遊工作會議,首次將森林旅遊列為林業的一項重要產業,山東省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遊得到迅速發展。截至2017年,全省共建立各類森林公園249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49處,全省森林公園全年接待遊客4996萬人次,總收入27.43億元,森林旅遊直接收入26.53億元,綜合收入達160多億元。

強化管理保障 守住守好綠水青山美麗畫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發生變革,林權體制也相應變化。山東通過制定一系列保護和發展林業的政策,穩定山權林權,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重新劃分了自留山和責任山,整頓了集體林場,調整了林業生產結構,全省林業進入了一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階段。

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活林農的造林熱情。1981年,山東開展了以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林業“三定”工作,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為主、多種形式的林業生產責任制。2001年,在全省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效地調動了社會各界造林綠化、投資林業的積極性。2009年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2010年全面展開,年底基本完成以“確權發證”為主要內容的主體改革任務。2018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通知》,提出明晰集體林權,推進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保護林地所有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政策,激活了林農的熱情,林權改革的熱潮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山東大地,為山東林業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國有林場改革是山東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1998年,我省對國有場圃實行分類經營改革,在311處林場(苗圃)中,有270處場圃確定為生態公益型,41處為商品經營型。2009年,明確了生態公益型林場苗圃為事業單位,人員經費納入同級地方財政預算。2011年,國家把我省列為國有林場改革7個試點省之一,泰安、臨沂兩市為試點市,為全國改革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2016年,出臺《山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目前,我省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全省153處國有林場中,149處被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佔國有林場總數的96%。同時,落實國有林場改革補助資金5000萬元,有效解決了國有林場拖欠職工社保經費問題,實現了生態得保護、職工得利益的目標,調動了林場職工管林護林的積極性。

隨著森林資源增加,森林保護管理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為此,近年來,山東把林業建設的重心由以植樹造林、增加資源為主,逐步轉向造管並舉,實現保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有機統一。在重點林區積極推動護林防火隊伍規範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目前,全省基層護林員隊伍達3.2萬人、森林防火專業隊員2.1萬人,配備以水滅火等先進機具裝備3610臺(套)。2016年,省政府列支專項資金,從俄羅斯引進一架M-26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機,森林火災的預防和處置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建立林業有害生物測報站點1924處,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1‰以下。同時,我省注重加強生態紅線管控。除國有林場外,建立生態林場1009處、經營面積600多萬畝。全省溼地總面積2606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1.09%,高出全國5.48個百分點。建立國家和省級溼地公園172處,總面積達到277萬畝,其中國家級溼地公園59處,數量居全國首位,全省重點溼地保護率提高到60%以上。全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達到48處,總面積60.7萬公頃,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9%,有效地保護了全省80%以上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45%以上的溼地生態系統和50%的野生動物種群、70%的高等植物群落,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然生態保護網絡。

今後一個時期,全省林業將進入改革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全社會對林業的重視前所未有,投入拉動、政策帶動、市場推動共同發力的新格局將加快形成,全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促進綠色增長、全面統籌維護生態安全和提供生態服務的新框架將加快構建。全省廣大務林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推進“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謀劃和推進林業工作,全面提升林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把林業改革發展推向全面現代化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