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孩子摘抄、背誦、做讀書筆記,效果會更好!

來源:好媽媽書架(ID:shenghuotushu)

这样教孩子摘抄、背诵、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这样教孩子摘抄、背诵、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这样教孩子摘抄、背诵、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請這樣教孩子做讀書筆記,效果會更好!

本文作者 魯稚,作家、家庭教育專家,《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親子》雜誌等媒體的專欄作者,發表了大量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和書籍。

讀書猶如旅行,做筆記等於讓自己放慢腳步,停下來細細品味。如果沒有這個品味的過程,再美的風景也只是浮光掠影。

1

勾畫、旁批,抓住思想火花

我讀書喜歡在書上勾畫,也喜歡在書上做筆記,常常把空白處寫得滿滿當當。

這種筆記方式有很多好處,一是方便記。讀書的時候一旦有了感想,如果沒有及時記下,哪怕僅僅只是放下書,去打開另外的本子,就可能打斷思維,腦子裡剛剛冒出的靈感就溜掉了。

讀書最好隨手記,“隨手”是關鍵,越順手越好。

二是方便用。我寫作常常會用到做在書上的筆記,如果讀的當時沒有把感想記在書上,事後就很不好找了。即使寫在另外的本子上,也很難將感想與原文對應起來。

而不聯繫原文的感想,往往就是無本之木,事後自己都想不起當初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到底是什麼東西激發了自己,這些“感想”本身有時也變得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會變成對原文的曲解。沒來由的文字,是很難進行整理、挖掘和再創造的。

所以,最好買書讀,書頁本身就是最好的筆記本。

2

摘抄背誦,積累詞句,培養語感

摘抄也是很多孩子和家長困惑的問題。到底要不要摘抄?怎樣摘抄?

關於摘抄,我認為不宜簡單地提倡或者反對,要看具體情況。

語文老師之所以要求學生摘抄,目的大概有二,一是積累詞句,避免遺忘;二是為引用做儲備。但如果僅僅只是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而摘抄,那就有問題。

假如我們是“為了避免遺忘而摘抄”,那麼摘抄的時候重點就放在了記憶上,總想把它記住,記憶的成分超過了領悟的成分。如此一來,我們就容易停留在表淺的閱讀上,很難有深刻的領悟,更難離開原文拓展自己的創見,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記憶上。

这样教孩子摘抄、背诵、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這還算好的,有的孩子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摘抄任務,找來一篇所謂的名人名篇,並不認真去讀,只是掃描一下,找出所謂的名言佳句,抄下來完成任務了事。那就真是捨本逐末了,忘了閱讀的根本是在“讀”,而不是在“抄”。

與摘抄有關聯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背誦。在傳統的語文學習中,背誦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學校也非常倚重這種方法,除了課本中明確規定的背誦篇目,往往還有自己的校本教材需要背誦,很多小學會要求背誦大量古詩詞。

從實踐的結果來看,背誦這些古詩詞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至少多背誦了很多經典,而背誦之前先要理解,這個過程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也不是沒有問題,現代人的語境已經變化,古詩詞背得多,用得少,一旦脫離強迫記憶的環境,大多又忘了,寫文章還是很少用古詩詞。

缺乏理解的機械背誦,並不一定對寫作有多大幫助。而那種在孩子幼小時強迫其背誦大量詩文的做法,我也不能苟同。雖然我並沒有找到這方面的嚴謹的科研論證,但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意識到,年齡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即使背下來也容易忘記。

回憶自己背過的古詩文,現在還能記得並且運用的,大多是高中和大學階段背誦的篇目,幼時背的現在也就只能想起幾首,如《靜夜思》《江雪》之類,說不定還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反覆見到,才得以鞏固。

一部分經典詩文確實需要背誦,但不宜嚴苛要求,我就曾因背誦《蜀道難》時讀不準一些字音,有時會漏掉一句半句的,總不能過關,最終深惡痛絕,不僅背下來的全部忘掉,現在是連讀都不想讀。蕭伯納曾說:“許多英國人終生不讀莎士比亞,只是因為學生時代被強迫背誦留下的惡果。”這就和我背誦《蜀道難》一樣,都因強制背誦而敗了胃口。

这样教孩子摘抄、背诵、做读书笔记,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