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老師會被取代嗎?

2018年5月21日晚,央視《經濟半小時》聚焦了新進入田間的農田機器人,全新的農業機器人,可以勝任各式各樣的農活,而且效率也遠勝於人力。

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會被取代嗎?

1997年,IBM超級電腦“深藍”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拉,舉世震驚,從此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對人類的挑戰拉開了帷幕。伴隨著人工智能的一次又一次取勝,教育界的人工智能也開始行動,面對自適應的高效率學習,人們不禁產生疑問,這次,在教育的人機大戰上,AI是否會繼續一路高歌,老師是否會被取代?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 個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在人事、客服、政府職員、會計、銀行職員都高於89%的被淘汰率下,教師這個職業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僅為0.4%。

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會被取代嗎?

教育的根本矛盾並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而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和教學資源的不充足不平衡的矛盾。

從一開始,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應用就不是為了取代老師,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多的是給教師增添了新的教學手段、教育媒介;為學生增添新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

傳統模式下的教育,由於教學資源的制約,老師無法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只能進行統一標準下的教學,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而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人工智能替代教師完成批改作業等日常工作,把教師從重複性、機械性的事務中解放出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好地關注到每個孩子,並藉助於AI的精準反饋和智能分析,精細、精準地瞭解學生特點、個性和需要。

由於地域、師資侷限,偏遠地區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遠不及一線城市的孩子。線上學習資料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但是優秀的老師卻很難複製。而人工智能可以為教師賦能,成為教師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人機協作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智慧性工作。人工智能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就可以超越一個有著30年教齡的老師,並且通過深度自我學習,人工智能還可以實現不斷優化和成長。所以即使是教學經驗甚少的老師,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也可以達到“名師”的教學效果。

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會被取代嗎?

而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表示:“未來是‘人機共教’的時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不會被取代,並不意味著所有教師都不會被淘汰。重複性、機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及時關注最新技術進展,掌握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和問題。”

我們需要認識到,未來的時代是數據的時代,人工智能也必然成為未來的趨勢。人工智能不會淘汰人類,但是懂得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人類將會淘汰不會的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