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工程中混凝土最終質量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往往都是出在養護過程上。為什麼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施工現場還是屢禁不止呢?就是因為現場很多人員對混凝土養護的認識往往並不到位,甚至存在誤區。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8個關於混凝土養護的常見誤區,以後可千萬別在栽在這些問題上了!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一、澆水養護只是為了滿足水泥水化的需要

現場澆築混凝土後,必須及時澆水,並覆蓋塑料薄膜、麻袋片或草袋等材料,防止養護水急劇蒸發,保證混凝土表面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溼潤狀態。

其實,混凝土的養護不僅只是澆水,滿足水泥水化的需要,還是為了保證混凝土在不同的環境溫度條件下,能保持有合適的最高溫度、合適的內外溫差,及合適的表面與大氣環境溫差,同時還要有適當的溫度升降速率。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二、混凝土澆水養護最遲時間是澆築後12h

在工地上常會遇到技術人員催促工人養護澆水,可得到的答覆往往都是:混凝土才剛澆完幾小時,離12h還遠呢,不著急。

《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規範》(以下簡稱《質量規範》)規定,應在澆築完畢後12h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並保溼養護。這就導致有很多施工人員誤認為混凝土澆築完畢後12h是開始澆水養護的最遲時間,只要在12h期限前澆水養護就算滿足要求。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多年前,工地上經常用的都是流動性很大的塑性混凝土,澆築體積也不大、強度等級都較低、水泥用量小,早期水化程度不高、幹縮小,又沒有自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這樣的塑性混凝土在澆築完畢後12h以內澆水養護可能是適宜的;但隨著近年來高性能混凝土、早強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及預拌混凝土等的廣泛應用,由於這些新興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較高、水泥用量較大、早期強度高、水灰比小等原因,其溫度變形、幹縮變形和自收縮變形都較大,混凝土開裂時有發生,混凝土澆水養護時間過遲,已經成為早期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引起施工人員的重視。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三、混凝土澆水養護時間越長越好

《質量規範》規定,對採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澆水養護時間不得少於7d;對於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於14d。

但應注意的是,規範規定的只是最少養護時間,並沒有給出澆水養護的最佳持續時間和最長時間。其實,澆水養護時間越長,水泥水化程度越高,水泥的不可逆收縮也越大。水泥顆粒如果全部水化,其生成的水泥凝膠不只會使混凝土強度提高,同時還會產生很大的收縮,嚴重時可能造成開裂。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像混凝土中骨料所起的穩定體積作用一樣,水泥石中需有一定數量的未水化水泥顆粒,或其他惰性物質來穩定體積,因此,澆水養護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恰到適時”養護時間的長短與組成材料的選擇、混凝土配合比、環境溫度和溼度、風速及養護方法等諸多因素有關。

混凝土水膠比越低,越需及時加強外部補充水的供給,但澆水養護的時間可適當短些;水膠比大時,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多,如果混凝土處於相對溼度較大地區,溼養護的影響不大,但其養護時間相對要長些,才能使其滲透性穩定;如果水膠比較大,但處於相對溼度較小地區,溼養護也不可輕視,養護時間不可縮短;摻有粉煤灰等礦物摻合料的混凝土,因其水膠比較小,如果外部補充水供給不足,表面的吸附水很容易蒸發,反應很慢的粉煤灰等摻合料,其抗裂作用和強度增長一樣,在低水膠比的條件下,只有加強澆水養護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澆水養護不但要充分而且時間也要長些;對於摻有緩凝型外加劑及對抗滲有要求的混凝土,應適當延長澆水養護時間。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滲透性穩定所需混凝土的養護時間

四、混凝土剛剛終凝,表面很溼,不著急澆水

自收縮與溫度收縮是高性能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及早強混凝土等早期開裂的主要原因。而混凝土自收縮的大小取決於水泥石內部自乾燥程度、水泥石彈性模量及徐變係數。混凝土澆築後的早期,特別是初凝後的前24h,其彈性模量低、徐變係數大,因此,自乾燥程度成為決定自收縮的主要因素,早期澆水養護的補水作用可很好地抑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縮。

混凝土的自收縮從其初凝時就已經開始,早期發展特別快,24h之內可完成大部分,以後則迅速衰減。《質量規範》規定的澆築完畢後12h顯已大幅滯後於混凝土開裂的危險期,規範所規定的最遲開始澆水養護時間已不適用於現代混凝土的養護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將混凝土開始澆水養護的時間大大提前,使混凝土表面的向外蒸發水得以及時補給,做到“儘早及時”澆水養護。

需要強調的是,“儘早及時”是指在混凝土澆築完畢,於初凝開始,以澆水養護不致人為沖壞混凝土表面為限。“儘早”澆水養護,才能保證混凝土早期及時具備充足的補水條件,以免發生混凝土塑性收縮、自收縮和幹縮的共同作用。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五、為了充分徹底補水,澆水最好大水猛澆

混凝土澆築成型後需要加以覆蓋保護的原因,一是防止養護水急劇蒸發;二是為了防止降溫階段水泥水化熱急劇散失,保證混凝土斷面上具有合適的溫度梯度。

如果為了節省覆蓋材料,對混凝土不加覆蓋並用大壓力水猛澆,不但浪費水,而且極易沖壞混凝土表面,更會造成水流迅速吸收混凝土表面熱量,導致溫度驟降,如果正好在混凝土水化熱的高峰期,很可能使其內外溫差及混凝土表面與環境溫差過大而產生“熱震”,造成混凝土表面開裂。

此外,養護澆水時也不能時斷時續,中斷多次造成反覆“熱震”會加劇混凝土開裂的隱患。最好的澆水養護方法是小水漫淋。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六、為了加快硬化速度,只保溫不降溫

混凝土的初始澆築溫度對混凝土最高溫度有決定作用,對處於塑性狀態的混凝土冷卻降溫,可以在降低最高溫度的同時,也相應降低混凝土的致裂溫度。因此,對處於塑性狀態的混凝土進行冷卻降溫處理是一種有效防止混凝土開裂的方法。

從混凝土開始硬化,產生拉應力,直到最高溫度,雖然在此階段對混凝土繼續進行冷卻處理,一般不至於改變整個混凝土斷面上的受拉狀態,但向混凝土表面澆以低於環境溫度過大的冷卻水,使混凝土溫度驟降,會增加混凝土斷面上的溫度梯度,可能引起混凝土“熱震”。雖然在此階段,對混凝土冷卻處理也會降低最高溫度和致裂溫度,但為防止混凝土內外溫差驟升引起表面開裂,這一階段的冷卻處理及澆水養護一定要小心謹慎。在混凝土內部產生拉應力之前,應及時進行冷卻處理。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七、從澆水覆蓋時就開始進行保溫覆蓋

不論春夏秋冬,外界氣溫是高還是低,混凝土的保溫養護都不僅能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溫度,還能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得以緩降,並減小內外溫差和混凝土表面與大氣環境的溫差,為此,這種“外保溫內緩降”的養護方法能防止和減少混凝土的開裂。

在混凝土達到水泥水化最高溫度之前的散熱階段,可使混凝土獲得較低的最高溫度和致裂溫度,但如果把保溫提前到從澆水養護覆蓋開始,效果會適得其反,反而增加混凝土的最高溫度和致裂溫度。正確的保溫時間應從混凝土降溫開始,不宜提前。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八、堅持硬套規範數據,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養護措施

混凝土施工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溫度、內外溫差及表面與環境溫差、升溫速率和降溫速率等技術指標,其中混凝土的內外溫差一般認為不宜大於25℃;表面與環境大氣溫差不應大於20℃。

但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與規範規定有些出入,工程實踐證明,有的工程混凝土內外溫差大於25℃,但結構並未開裂;而有的工程內外溫差小於20℃,但混凝土卻出現開裂。因此,《質量規範》也並未對這些數據有硬性規定。

由於混凝土材料組成的隨機性、多樣性、多相性以及混凝土的非均質性、施工質量的差異,所示技術數據出現某些不同不足為怪,這就要求現場技術人員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溫度控制,不可生搬硬套某些規範條文。

關於混凝土養護的8個常見誤區,看看您錯了幾條?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有任何疑問想諮詢都可以留言,我們會竭力為您提供最靠譜的解答和最優質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