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工程中混凝土最终质量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往往都是出在养护过程上。为什么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施工现场还是屡禁不止呢?就是因为现场很多人员对混凝土养护的认识往往并不到位,甚至存在误区。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8个关于混凝土养护的常见误区,以后可千万别在栽在这些问题上了!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一、浇水养护只是为了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

现场浇筑混凝土后,必须及时浇水,并覆盖塑料薄膜、麻袋片或草袋等材料,防止养护水急剧蒸发,保证混凝土表面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其实,混凝土的养护不仅只是浇水,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还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能保持有合适的最高温度、合适的内外温差,及合适的表面与大气环境温差,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温度升降速率。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二、混凝土浇水养护最迟时间是浇筑后12h

在工地上常会遇到技术人员催促工人养护浇水,可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混凝土才刚浇完几小时,离12h还远呢,不着急。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质量规范》)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12h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这就导致有很多施工人员误认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是开始浇水养护的最迟时间,只要在12h期限前浇水养护就算满足要求。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多年前,工地上经常用的都是流动性很大的塑性混凝土,浇筑体积也不大、强度等级都较低、水泥用量小,早期水化程度不高、干缩小,又没有自收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这样的塑性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12h以内浇水养护可能是适宜的;但随着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早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及预拌混凝土等的广泛应用,由于这些新兴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水泥用量较大、早期强度高、水灰比小等原因,其温度变形、干缩变形和自收缩变形都较大,混凝土开裂时有发生,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过迟,已经成为早期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三、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越长越好

《质量规范》规定,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于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但应注意的是,规范规定的只是最少养护时间,并没有给出浇水养护的最佳持续时间和最长时间。其实,浇水养护时间越长,水泥水化程度越高,水泥的不可逆收缩也越大。水泥颗粒如果全部水化,其生成的水泥凝胶不只会使混凝土强度提高,同时还会产生很大的收缩,严重时可能造成开裂。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像混凝土中骨料所起的稳定体积作用一样,水泥石中需有一定数量的未水化水泥颗粒,或其他惰性物质来稳定体积,因此,浇水养护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恰到适时”养护时间的长短与组成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环境温度和湿度、风速及养护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

混凝土水胶比越低,越需及时加强外部补充水的供给,但浇水养护的时间可适当短些;水胶比大时,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多,如果混凝土处于相对湿度较大地区,湿养护的影响不大,但其养护时间相对要长些,才能使其渗透性稳定;如果水胶比较大,但处于相对湿度较小地区,湿养护也不可轻视,养护时间不可缩短;掺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因其水胶比较小,如果外部补充水供给不足,表面的吸附水很容易蒸发,反应很慢的粉煤灰等掺合料,其抗裂作用和强度增长一样,在低水胶比的条件下,只有加强浇水养护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浇水养护不但要充分而且时间也要长些;对于掺有缓凝型外加剂及对抗渗有要求的混凝土,应适当延长浇水养护时间。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渗透性稳定所需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四、混凝土刚刚终凝,表面很湿,不着急浇水

自收缩与温度收缩是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及早强混凝土等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而混凝土自收缩的大小取决于水泥石内部自干燥程度、水泥石弹性模量及徐变系数。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特别是初凝后的前24h,其弹性模量低、徐变系数大,因此,自干燥程度成为决定自收缩的主要因素,早期浇水养护的补水作用可很好地抑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混凝土的自收缩从其初凝时就已经开始,早期发展特别快,24h之内可完成大部分,以后则迅速衰减。《质量规范》规定的浇筑完毕后12h显已大幅滞后于混凝土开裂的危险期,规范所规定的最迟开始浇水养护时间已不适用于现代混凝土的养护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将混凝土开始浇水养护的时间大大提前,使混凝土表面的向外蒸发水得以及时补给,做到“尽早及时”浇水养护。

需要强调的是,“尽早及时”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于初凝开始,以浇水养护不致人为冲坏混凝土表面为限。“尽早”浇水养护,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及时具备充足的补水条件,以免发生混凝土塑性收缩、自收缩和干缩的共同作用。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五、为了充分彻底补水,浇水最好大水猛浇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需要加以覆盖保护的原因,一是防止养护水急剧蒸发;二是为了防止降温阶段水泥水化热急剧散失,保证混凝土断面上具有合适的温度梯度。

如果为了节省覆盖材料,对混凝土不加覆盖并用大压力水猛浇,不但浪费水,而且极易冲坏混凝土表面,更会造成水流迅速吸收混凝土表面热量,导致温度骤降,如果正好在混凝土水化热的高峰期,很可能使其内外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过大而产生“热震”,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此外,养护浇水时也不能时断时续,中断多次造成反复“热震”会加剧混凝土开裂的隐患。最好的浇水养护方法是小水漫淋。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六、为了加快硬化速度,只保温不降温

混凝土的初始浇筑温度对混凝土最高温度有决定作用,对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冷却降温,可以在降低最高温度的同时,也相应降低混凝土的致裂温度。因此,对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进行冷却降温处理是一种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方法。

从混凝土开始硬化,产生拉应力,直到最高温度,虽然在此阶段对混凝土继续进行冷却处理,一般不至于改变整个混凝土断面上的受拉状态,但向混凝土表面浇以低于环境温度过大的冷却水,使混凝土温度骤降,会增加混凝土断面上的温度梯度,可能引起混凝土“热震”。虽然在此阶段,对混凝土冷却处理也会降低最高温度和致裂温度,但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骤升引起表面开裂,这一阶段的冷却处理及浇水养护一定要小心谨慎。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之前,应及时进行冷却处理。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七、从浇水覆盖时就开始进行保温覆盖

不论春夏秋冬,外界气温是高还是低,混凝土的保温养护都不仅能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还能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得以缓降,并减小内外温差和混凝土表面与大气环境的温差,为此,这种“外保温内缓降”的养护方法能防止和减少混凝土的开裂。

在混凝土达到水泥水化最高温度之前的散热阶段,可使混凝土获得较低的最高温度和致裂温度,但如果把保温提前到从浇水养护覆盖开始,效果会适得其反,反而增加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致裂温度。正确的保温时间应从混凝土降温开始,不宜提前。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八、坚持硬套规范数据,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护措施

混凝土施工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及表面与环境温差、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等技术指标,其中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一般认为不宜大于25℃;表面与环境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

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与规范规定有些出入,工程实践证明,有的工程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但结构并未开裂;而有的工程内外温差小于20℃,但混凝土却出现开裂。因此,《质量规范》也并未对这些数据有硬性规定。

由于混凝土材料组成的随机性、多样性、多相性以及混凝土的非均质性、施工质量的差异,所示技术数据出现某些不同不足为怪,这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温度控制,不可生搬硬套某些规范条文。

关于混凝土养护的8个常见误区,看看您错了几条?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想咨询都可以留言,我们会竭力为您提供最靠谱的解答和最优质的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