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爲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山東地區溫室種植辣椒一般一年一茬,一些片區年年種辣椒,每年早種的也要到8月份定植,一般是8月底到9月初定植,是山東地區土溫室最適宜的時期。產量水平:商品果彩椒22000斤-25000斤/畝。

定植前整地

保護地種植辣椒對土壤要求比較高,選用的投入品:固體地力旺調理劑一畝地200斤,秸稈用上茬的作物秸稈,每年的7月份把上茬秸稈用秸稈回田機械打碎,有機物採用發酵好的雞糞或鴨糞(幹)4噸/畝的施用量撒開,用旋耕機耕25-30公分。經過一段時間(一週內)地溫能達到50攝氏度以上,有害菌也就殺死了。

移栽定植技術

用固體的土壤調理劑200斤(含有有益微生物菌),開定植溝定植,山東地區採用大小行方式,小行60公分和大行80公分,一畝地定植2000棵,還需要根據辣椒品種,比如說葉片的大小,在密度的考慮上會有差異。按照大行和小行把土地做成大畦和小畦,定植在小畦裡面,定植後馬上用上液體微生物菌,這時出苗就比較齊了,同時雜草也一塊兒出了(和小苗同時出來的雜草會在田間管理的多次劃鋤中被剷除,以後再長出的雜草,已經不能和栽培作物同步生長、處於劣勢),這時澆水只澆小行,不澆大行。定植時注意苗子要在一個水平線上,辣椒不適宜種太深,把苗子的土坨剛剛埋上就行了,種深了容易上莖腐病。儘量要選擇苗子主根好的,主根不好的就不是好苗,這樣緩苗的時間就容易一致。

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為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苗期的管理

定植後大約3-5天,溫度高時有2-3天,就在移栽的苗坨里有新的根系生長出來了,這時就要考慮它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新根長出2-3毫米到2-3釐米,就利用中草藥製劑那氏778,具體用法:把那氏778用50克粉狀固體,用1斤開水化開,放置2-3天,再兌入200斤-300斤,均勻地灌在1800-2000棵辣椒苗上。解決了促進根系生長而不用化學生根劑,同時也能抑制苗的徒長。現在市面上用生根劑和多效唑都是激素類化學品,而用那氏778一個產品可以替代兩種化學藥品。用那氏778能促使小苗生根可以提高辣椒的抗逆能力,病害會明顯減少。

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為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早期脅迫措施

緩苗一週後辣椒小苗就開始長了,這時開始劃鋤(或稱鏟地)一遍,淺劃5公分,不要動了苗坨,此時的小草也發芽了,隨著第一遍劃鋤,草的問題也就基本上解決了。大約在10天左右需要再次澆水,根據土壤情況,沙土2-3天、黏土3-4天后再次劃鋤,這次劃鋤要深一點。苗期要根據土壤情況澆一遍水,劃鋤一遍,這就是脅迫的原理,根系劃斷同時地表層沒有水分,根系要找水,誘導苗的根系下扎,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在8月底和9月初溫度適宜前期作物長的快,到了後期低溫時期,如果不劃鋤的辣椒根系只生長在土壤表層,對其生長是不利的。通過劃鋤誘導根系扎到10釐米以下的深度,到了冬天,地表溫度和10釐米以下的地溫是不一樣的,冬天時溫度低也能保住果實了。早期脅迫這一步是我們搞好田間管理的很重要的一環。苗期幾遍劃鋤幼苗長到大約三週左右,開始培椒,從小壟往兩邊培椒,自然形成一個壟,辣椒邊的小草不用去拔,通過培土的形式就把它壓死了。

培椒後澆水要加肥料,地力旺微生物菌和腐殖酸類的肥料配合應用。溫度不那麼高的時候可以用地膜,但要撐起來,比鋪到地上的效果會更好。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期的管理

由生長前期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期,開始開花留果了,管理的關鍵是增溫、保墒、通氣,最重要的是增溫,迅速恢復根系的吸收能力,增加光合作用強度,栽培管理上要突出一個控字,要繼續蹲苗、適當地控制莖葉生長,使植株健壯。此期還強調一個促字,促進根系生長,前期強調中耕,要做到深、勤、細。改善根系環境,達到根深秧壯。採取上控下促控果的措施,當營養生長過盛時,就用中草藥抑制它生長。

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為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溫度的調控管理

茄果類作物在苗期,白天的保持棚內溫度在23—28℃,夜間溫度15℃左右,地溫保持在25℃左右。當白天棚溫大於25—28℃時要放風,先小通風后大通風,晴天要早通風、陰天要晚通風,夜間高於15℃(特別是在8月份)也要適當放夜風,加大晝夜溫差,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溼度的調控管理

通風除了調節溫度的作用外,還排除棚內夜間產生的溼氣,更換棚內氣體,增加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這個時候棚內溼度白天保持50—60%,夜間溼度能達到85—90%。有條件的棚舍還用二氧化碳發生器,就更好了。

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為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水分的調控管理

茄果類作物的初花期應以中耕、保花、養根為主,保持較高的地溫,促進根系向深處伸展,形成一個強大的根系。儘量的減少澆水,保持地面的見幹見溼,以防止地上部徒長和落花落果。但此時也不可過於乾旱,否則會出現花打頂的情況。是否澆水還是要根據土壤墒情,根據土壤和第一穗果的生長情況來決定。

粘性的土壤在第一穗果還沒有座住果的時候就不要澆水了,土質沙性土壤出現乾旱可以考慮澆水。土壤是否需要澆水的乾溼程度的判斷,地表5公分以下的土壤攥不成一個團,這樣的土壤含水量在10-15%,這是缺水的標誌。澆水要安排晴天(在春天)上午,陰天不要澆水。

第一穗果座住後,選擇晴天的上午澆水,此時的作物正在旺盛生長,澆水時要加肥料,一般補充微生物菌奧農樂,座住果後要連續用葉面肥,每7—10天要噴一次微生物菌劑和氨基酸液肥。澆水之後還要用中草藥製劑青枯立克灌根。

疏花疏果的脅迫加營養管理

茄果類作物,比如說西紅柿第一穗果的去留問題,要疏花疏果,開得最早的花要去掉,最晚的花也不能留,留住中間的花、西紅柿的果實就一樣大了。茄子有的留門茄有的不留門茄,辣椒的門椒不能留、對椒也不能留,人們為了以後高產、門椒和對椒都不留、留成八面風。

補充葉面肥微量元素。此時作物最需要的是硼和鋅,如果葉面補充了微量元素,坐果率明顯提高。專家說花前補硼花後補鋅就是這個道理。

韓成龍老師以辣椒為例講解茄果類作物生態種植技術

辣椒要根據栽培的密度來留枝條,要充分的通風透光才能生長正常。一般情況下前期不要留果太多,果實太多根系也長勢弱了,這時病害就容易上了,這樣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不協調。辣椒一般留4茬果,好的也可留5茬果。西紅柿留果可以到9層還有到10層果的。如果最下層的果留下,影響地上部生長根系也培養不好,會影響到頂層果。現在人們一般最底層不留花,一直到上邊都是商品果,上下是一個樣的。

生長中後期的營養管理

茄果類的植物生長過程要補充一些葉面噴施的肥料,地力旺、氨基酸液肥、黃腐酸鉀、多糖類的物質等小分子的有機物。只要堅持噴施這些小分子的有機物,一般作物就不會上病,多少有點病也不要緊。有時候有的作物有點病是一個好事,只要不發展大了就行。直到作物生長後期要堅持用中草藥製劑微生物製劑地力旺,包括碳素物質,一直到拉秧。作物生長後期不能放棄管理,這樣下茬作物的棚舍比較乾淨也沒有病。有的人後期管理不好,第二茬又上了病了,這樣惡性循環就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