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怎样练一小时才能有一小时的成果?

弹钢琴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钢琴是用时间堆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比较片面,决不能狭隘地理解。设想,在没有目的,没有确方法的指导下去用时间堆,不仅没有大的进步,反而会巩固错误养成一些阻碍进步的坏习惯。

为什么钢琴学的好的人效率那么高?练一个小时就有一小时的效果?我们不妨给这句话加上一个前提:“学琴是在充分利用好脑、眼、手、耳的基础上,用时间堆出来的。” 弹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脑、眼、手、耳积极、合理配的运动过程

脑在练琴中的重要作用

脑是眼、手、耳的基础,也是信息反馈后的分析、判断并发出指令中心

练琴,首先要有目的,这是脑最重要的任务。弹琴者要知道为什弹?有了正确的动机才有弹琴的积极主动性,才不会感觉是逼迫着琴。其次要知道弹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趋使下,让弹琴者去了解谱、了解曲子的历史背景、作者、风格,进而去认真读谱,如音符的时缶乐谱上标明的速度、表情术语以及乐曲进行中的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指法规律等。然后要知道怎样去弹?这就要求我们对作品进行析。比如:把握乐曲的曲式结构、划分段落、区别出段与段、句与句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对一些细微的变化加以重视;

要理解作曲家的图,进行句法和触键上的基本定位。进行这样的工作,看似繁琐,其实是做到了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既节省了熟悉乐谱的时间,又不会在具体的弹奏中因一些细小的差别而出错,或者是弹出音响后才知道错了,出现打结、停顿等现象。

在力度的层次问题上,也要进行分析和归纳。在弹奏时,一般比较注意乐曲进行中呈现在眼前的力度记号,并随之在触键上做相应的变化。孰不知这样做很可能注意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因为乐曲中所有的力度术语都是为完整的一首乐曲服务的,它们相互之间应该环环相扣,就如诗中的起、承、转、合,是在一个总的体系内发挥其功能。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按乐曲进行的顺序将力度术语公式化地排列出来,在我们眼前就清楚地呈现出一条力度的纵向弧度和横向线条,根据这个线条结合乐曲风格的要求进行力度层次的处理。另外,还要考虑使用乐器的共鸣体的大小和弹奏者的体格,这一点对力度的起点和弧度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练琴既要勤动脑,也要会休息大脑。练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自己疲劳时只能毫无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这种练琴是无效的,如果让脑子间隔休息一下再练就会有新鲜感。

眼在练琴中的调节功能

脑走在眼的前面,眼走在手的前面,眼是手在练琴时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检查、帮助手准确地进行到所要到达的音位,熟练把握好跳动时的手的位置感,还能检查手弹奏时的触键和运动的协调性等

在检查手的弹奏时,可以采用先分手练习,让眼睛能集中去注意调整手的弹奏动作,分手练熟后再双手合作。最初的合作由于另一只手的加人,很可能给弹奏中增加配合上的困难,顾此失彼,使练好的手又立生动作上的变形;这时眼睛可以将重点放在检查其中一只手上而附带关照到另一只手,在反复练习得到巩固后再进行交换。然后同时注意双手的分工和协调,让眼睛养成集中和分散检查双手的习惯。

眼睛要学会永远不要留在手已弹到的音位上,而是手到此音眼睛已去捕捉下一个音位。

手在练琴中的运用

手的弹奏是实现乐音的具体途径。它既要有目的性、把位感,又要有运动倾向性和应变的能力。

  • 手弹奏时要有目的性、把位感,手指头要像长有眼睛似的有指向
  • 手弹奏时还要有运动倾向性和应变的能力

耳在练琴中的运用

耳朵是脑做分析、判断的监听器,也是自己练琴时的老师

弹琴要学会倾听,倾听自己弹奏的声音的对错,音的质量、音色、节奏的对错等,并且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这样在弹奏中才有对比,才知道自己是否弹对,还差多少,才会进行弹奏动作的自我调整,向正确的方向靠拢。

学钢琴,怎样练一小时才能有一小时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