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一条小河村前流过,数十栋石板居民房,掩映在绿山脚下,眼前的马鞍山村,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卷。

谁能想到,四年前,这个位于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的小山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落后,“脏乱差”的帽子长期扣在头上。几年时间,马鞍山逆袭,从普通村寨摇身变成省级文明示范村。

问起原因,村民们都说,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好,自我市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让马鞍山村里变了个样。

抓基础,群策群力让乡村靓起来

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这里是一个1万平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在马鞍山村,村支书张学凯一边走着,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马鞍山村如今的新变化。

2016年6月,在安顺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马鞍山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打造,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了老村落环境改造项目,10000平米文化广场建设项目、150平米村史馆、陈列馆、村综合楼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厕所、生态停车场、山体公园景观,7000平米荷花池等多个项目。

秉着“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在村庄环境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兴致高,遇到征地、拆迁,都积极配合,从不含糊。短短四个月时间,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所有建设项目在2016年9月底即全部完工,让马鞍山村村庄环境从此变了个样。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历史醇厚的村史馆,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屋,荷香四溢的荷花池,木栈道,休憩亭,河流从休憩亭下穿过,村庄后面的山体公园绿树成荫,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村里旅游观光。

兴产业,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得自我‘造血’,通过发展产业让乡亲们富起来。”张学凯说。

近来来,马鞍山村一直在摸索“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生态游结合马鞍山村红色文化旅游。

据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马鞍山村创建了“季节包工”的生产模式,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他将论述马鞍山创新管理模式的文章题目改为《季节包工》后,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为此撰写230字按语。如今,毛主席亲笔撰写的按语及手迹的复印件就保存在马鞍山村的“村史馆”内。

另外,在马鞍山村文化广场竖立着一块庞大的长方体石刻,上面清晰地篆刻着毛主席为“季节包工”撰写的230字按语。

因此,“红色文化”成为马鞍山村独特的地域文化。

发展产业,不能只靠一条路子。据张学凯介绍,早在2016年,马鞍山村就成立了“村社合一”的村级合作社,借助马鞍山村周边的石材产业兴起,合作社成立了运输公司,运输业直接带动100余人就业,年均创造产值400万余元,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9月1日,由马鞍山村级合作社打造的镇宁丁旗马鞍山生态餐厅盛大开业,将进一步提高乡村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润乡风,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从2016年5月开始,在提倡村民自治方面,马鞍山村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由党员带头制定了马鞍山村《村规民约》,针对滥办酒席、不赡养老人、不爱惜环境卫生、不参加党员会等行为有明确约束,对有触犯村规的村民将被列为“黑名单”。

另外,村里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发动道德模范支持家乡建设,运用乡贤文化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在道德评议会组织下,村里每年“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淳民风、润乡风。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处处能看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印迹:干净整洁的乡贤文化广场上竖着道德榜及《村规民约》,休闲厅的长廊上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语。

“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村民鼓足精气神,村子有了新活力。”作为马鞍山村的驻村干部,谢芳芳心底由衷地感受到了马鞍山村民生活行为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