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俗话说,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意思是说,没有瑕疵的美玉,可以用来制造国家的礼器;孝顺又懂得敬爱他人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引申之意就是说,良好的家风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在当今社会,好家风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石,好的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不是一丁点,而是几代人,甚至会影响更久远。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出生到上学读书,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身行重于空嚎。

历史流传下来的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渗进我们的血液,渗进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

君不见,那些成功人士的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并代代相传。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先生,他是一名神机妙算的牛人。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帮助刘备创下蜀汉基业。

诸葛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刘备成为历史上君臣鱼水关系的 一段佳话。

这样一个人,虽然一生取得了新成就,展现了新作为,迈向了新台阶,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是缺失的。

他的优秀学识,没有被儿子继承。

这倒不是因为他的儿子不愿继承,而是他老来得子,死的时候,儿子很小,已经没法教育儿子了。

诸葛亮四十六岁的时候,才有儿子。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才八岁。

在五丈原,在诸葛亮将死之时,他把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叫到榻前,对诸葛瞻说:孩子,爸爸要走了。

诸葛瞻问:爸爸去哪儿?

诸葛亮答:很远的地方,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以下是我要对你说的话,你要记住: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完之后,诸葛亮泪如雨下,然后问,蛋儿,你记住了吗?

诸葛瞻说,没有啊爸爸,那你说的太深奥了,蛋儿记不住,你能不能说的明白点?

诸葛亮说,好吧,那你爸爸我就给你说的明白点,你仔细听,要逐字逐句地读: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爸爸,我这下终于听明白了。

听明白就好,要身体力行。

后来,过了没多久,诸葛亮就翘辫子了。

这就是诸葛亮临终前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此文应当算是一篇古代的家训了,他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非常具有哲理。

富有哲理的话,多半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悟道悟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充足生活经历,没有生活阅历,断不能说出带有哲理的话。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形容一个人聪明,往往都会送其外号,小诸葛。而《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诸葛亮临死前,就是想教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和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有把孩子教育成才的愿望。

条条大道通罗马,成才,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平时的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励志奋斗,言传身教都是通往成才的必由之路。

在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中,他的主旨就是劝勉儿子诸葛瞻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懒惰,也不要有浮躁之心。

人最忌讳的就是怠慢懒惰,心情浮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诸葛亮的人生字典里,做人治学,着重体现在一个静字上,如果过于浮躁,那么,就会走向失败。

也就是说,浮躁虽不能让一个人立即失败,也会让一个人慢慢走向失败。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还提到,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

他鼓励诸葛瞻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不够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坚持刻苦地学习。要学得真知,就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刻苦钻研。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贤者。贤者,就是有才有德的人。

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更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不想成为国之栋梁的人,往往都是庸碌之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一句极具鼓舞人心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就算不能做到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也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那就要从自身做起,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一着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在家庭教育中,为人父母也应当像诸葛亮教育诸葛瞻那样,引导孩子切忌心浮气躁,也不要举止荒唐,有目的,有目标的做事情,做到逻辑清晰,思维有条不紊。

在《诫子书》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诸葛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的时候不努力,长大了只剩下伤悲。老来凄苦,晚景凄凉。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慈父教诲儿子的肺腑之言,字字玑珠,字字句句都是心中的真话,是人生的总结,是人生的体悟,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修身养性,要靠自身淡泊宁静;立下志向,才能刻苦学习,实现目标。

一个人要成功,必不可少的是立志学习和修身养性。

这是成才的基础。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诫子书》中,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能看到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能看到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能看到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也能看到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能看到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能看到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能看到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也能看到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能看到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能看到有简约的力量,等等。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尽管他只与儿子相处八年。

这八年里,诸葛亮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一篇文章,也因此被选入新版教材。

诸葛亮《诫子书》: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经世宝典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