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大小」的三峽,如何跨越?

人與自然的對話,始終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展開。有的在呵護中,讓自然生態釋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有的在利用時,一點一點地把資源環境侵蝕。長江,我們的母親河,在與她哺育的千萬兒女交流對話中,舒展開一幅人與自然關係的生動圖景。

“三峽”,正是這幅圖景的生動一角,不只是享譽世界的三峽大壩,而且還有各種大小“三峽”。走進這些三峽,定會驚豔。

分“大小”的三峽,如何跨越?

小三峽一角

如果把“長江三峽”分為三段,除了人們熟識的“三峽大壩”之外,還有兩個“三峽”。一個是“小三峽”,位於長江支流的大寧河流域,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三段峽谷組成,全長50餘公里;一個是“小小三峽”,位於大寧河滴翠峽支流的馬渡河處,是長灘峽、秦王峽、三撐峽的總稱。“三峽”有三,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也讓生態的多樣性在層次分明圖卷中一一鋪展在人們眼前。

分“大小”的三峽,如何跨越?

小小三峽

面對這些“三峽”,不妨打開兩種感覺:一個是視覺,一個是聽覺。

視覺中的“三峽”,怎一個“壯美”了得。在大寧河裡行船,山勢之雄偉,“不似夔門勝似夔門”;水色之清凌,竹木蔥綠、一江碧流;走在三峽大壩的壩頂,長江之開闊、大壩之雄偉,讓人心生“當驚世界殊”的豪情。穿越大小三峽的一條條峽谷、推開“三峽們”的一道道閘門,有奇觀、有絕景,有秀美、有壯闊,但歸根結底都是“天幫忙”,讓大自然留下奇絕;是“人努力”,使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得以“橫空出世斷江流”。

分“大小”的三峽,如何跨越?

分“大小”的三峽,如何跨越?

長江三峽大壩

聽覺中的“三峽”,透著一個“回聲嘹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刻印在無數人心中的詩句,帶著三峽高山大川間迴盪的自然之聲。站在烏蓬小船上,山間獼猴跳躍,腳底水流潺潺,滿耳天籟。再聽,在三峽大壩,航道上行駛輪船的槳動、大壩防洪調節的水流、電站裡能量轉換的機械轉動……大自然被一次次地“激活”,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等聯通上下游、滋養左右岸,奏響聯合調度與協同配合的交響曲。在這裡,人們能聽得到自然的脈動,也能聽得到時代的足音,在留存自然之態與發揮自然之用間,感受遵從規律、尊重自然的平衡。

不管是瑰麗的景色,還是豐厚的資源,三峽一直以來予人們以豐富饋贈。今天,沿著長江經濟帶一路走來,穿越一個個“三峽”峽谷,不只是領略自然風情,而且如同見證一個非比尋常的發展過程:“小小三峽”的原生態,就像兒時的清純歌唱,在峽谷石壁間清脆迴盪;“小三峽”不期而至的細雨、呼呼而來的風浪,讓人聽到兩岸成長拔節的破竹聲,昭示發展也總是要經歷風雨才能遇見彩虹;行至三峽大壩,高峽出平湖、急流變浩蕩,在富有詩意的大峽谷建起的偉大工程,傾注了幾代中國人的心血和智慧,就像一個人的蛻變與成熟,選擇了就無懼風浪、戰天鬥地,就一定能走向更為開闊的境界。

這是長江的“三峽”,也是發展的“三峽”,更是人生的“三峽”,是那些需要我們逐步跨越的歷史的“三峽”、現實的“三峽”,或許還是我們應該預見到的未來的“三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