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写了沉重的现实,写了牛顿三定律,写了银河系。

虽是科幻小说,内容仍指向现实。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1. 从乡村,到浩渺太空。

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的偏远乡村,乡村学校的李老师目睹了这里的穷山恶水,目睹了村里人的愚昧和对贫困的麻木呆滞。

村里人缺吃少穿,还懒惰,也不下地干活,平时不是喝酒就是赌博。

每年就盼着县里的救济款,认为拿救济款也比刨土坷垃挣得多。

包产到户时,村里人把土地分了,集体的拖拉机也大卸八块,每家分了几根铁棍和零件。

工厂扶贫,送来潜水泵、柴油机。

人家前脚走,后脚村里人就拿去卖了1500块钱,一起猛吃猛喝,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年。

李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穷不可怕,怕的是人没文化,尽干些下作没品的事情。

这里是李老师的家乡,他是孤儿。

他初中毕业放弃了镇政府的工作机会,回到小山村任教。

他成为 “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小说中银河系碳基人对老师的称呼)。

他患了重病无钱可医,却拼尽全力教娃们识文断字、数学、物理。

后来,他找失学娃上课,被家长们谩骂。教室的房梁也被村里人抽走了。他不管,

他认定人只有有了文化,才能增长见识,才会跳出贫困。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场景切换————————

距离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中心。

在那里,延续两万银河年的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两军生存之战正接近尾声。

碳基人把硅基人的残存舰队赶到了银河系最荒凉的区域第一旋臂顶端。

碳基人策划在旋臂周围建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毁灭隔离带里的恒星,以防止禁锢于此的硅基残存舰队复活。

碳基人为了避免殃及高级文明的星系,他们开始甄别隔离带里的星球。

达到3C级即工业科技文明的予以保护。

没有达到的低级文明星系立即用奇点炸弹摧毁。

测试筛查到地球时,抽取了这个偏僻乡村的学生娃们作为样本。

十八个娃被数字化复制悬浮在无际的太空。

他们莫名其妙,不知发生了什么。

一个娃伸手去牵另一个娃的手,却穿过去了,摸到了虚空。

一个娃脱下一只鞋扔出去。

他们看到了李老师要他们背诵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效果:鞋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碳基人的测试官提问:直角三角形它的三条边的关系是什么?你们居住的星球是行星系的第几大行星?

数字娃们默然,一如周围安静的蓝色太空。

问到第13号题: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突然,学生娃们的齐声回答打破沉寂: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这是李老师叮嘱他们背诵的牛顿定律。

接下来,娃们通过了14、15号题测试,避免了地球的毁灭。

碳基统帅看到一千光年外发回的检测报告。地球居然开始使用核能,地球人已经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

他们很惊讶,确定地球的文明程度为5B。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2,乡村到太空,之间隔着五万光年距离

乡村娃们跃升到太空,与银河系碳基人硬生生搭上了关系。

这关系跨越了五万光年。

这也许就是地球的过去和未来,一头是贫困,一头是科幻。

从没超过,总想跨越。

但有些东西是没法跨越的,就像人不能越过少年、青年直接成熟。

除非基因突变,那是例外。

五万光年中间一个点,对应,该是当下吧。

当下?

作者对李老师和学生娃的凄惨境遇描写越是细致,对乡村人愚昧的现状就越是失望,对他们的未来就越是感到空虚。

作者说:身处阴沟,也要仰望星空。但怎样走出阴沟,他没有具体的办法。

作者把眼光投向遥远的太空。

幻想一种来自银河系的碳基文明来启迪或毁灭这愚昧不堪的乡村。

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的科幻之路就是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吧。(《我是刘慈欣》P251)

从《乡村教师》发表的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到2030年中国将消除极度贫困的乡村,人们的眼界也正在随之打开,

潮水般的趋势,冲刷着贫困人群的思想,带来他们新的精神状态。

加速发展并没有忽略掉那些不该忽略的过程。

飞翔在以光年为计算单位的轨道,逃避酸楚的现实,但终究还会回来面对生你养你的土地。

胡适先生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

他还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很以为然。

懂得这一点,才能真真正正脚踏实地地奋斗在当下,生活在当下,无畏当下的困境。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3、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看到一本评论集扉页赫然写着:世界就将进入“三体时代”。

有些迷糊,旋而理解,那暂时还是作家笔下的“科幻”吧。

阳光下并无新鲜事,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尽管《乡村教师》,以及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故事带给人们如何不一样的激情和感受,其内核仍然是作者生存环境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再现,不管作者是否同意。

冯友兰先生说:从近代到现代直到今天的世界政治历史,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中国哲学简史》p197)

春秋时期秦国有“第五纵队”。

这个组织的间谍,被广泛安插在其它六国,从事政治阴谋活动。

作者的另一本科幻小说《三体》直接借用了 “第五纵队”的名称。

《乡村教师》里的碳基联邦与硅基帝国的战争场景,在人类历史上都有相似的蓝本。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割据;罗马奴隶制度下斯巴达克斯反抗色雷人起义;二战时期莫斯科保卫战、后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还有那些慷慨悲歌的诗词,哪一首的背景不是古战场,就不提耳熟能详的岳飞《满江红》了。

南北朝的《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o),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先秦时代的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清代纳兰性德的送荪友词: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等等。

读来荡气回肠,好似战事频仍的临摹,与作者笔下的太空激战风云变幻何其相似乃尔。

鲁迅先生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事实是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了,名人也掰扯不过时空。

但偏激之下,也不无道理。

知乎上说刘慈欣有次喝了酒说起他工作的单位娘子关电站,由于运营不善打算裁员。

员工们人心惶惶,个个都感觉别人不怀好意,都在算计自己。人与人之间没法信任。

于是他有了《三体》中 “黑暗森林理论”的灵感来源。

作者脚踩娘子关大山的现实,用扎实的理工科底子和技术能力放飞多姿多彩的想象力。

技术能够驱动科幻走得更远,科幻的灵魂就是借助技术让视野极其广阔。

但,科幻还是飞不出人的构想。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4、科幻在路上

作者刘慈欣生于1963年,山西娘子关火力发电厂总工。

从高一开始写科幻小说,国内外获奖无数。2013年进入中国作家富豪榜。

2015年,他的《三体》长篇小说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

由此好评如潮,其中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的一句话是:“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的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

有时候,我们看一本书,习惯了解作者的生辰八字,作者的过去。

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他的作品,以及创作的心路历程。

刘慈欣是一普通人,骑自行车上下班,送女儿上学。买股票,有两套房。在下班的路上偶尔停下来,驻足凝望夜空。

他晚上写作,在写作中不断学习。个人的眼界也得到提升,思想从偏执走向宽容,更加冷静。

刘慈欣循着一种简单的逻辑,循序渐进的写,读者陪着他,直到看见他出彩。

他说:因为生活太平淡,写科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变为泡影的理想的一种精神补偿。

1989年的娘子关大山,很封闭。既没有书店,也没有图书馆,更无电脑。

为了创作,刘慈欣可以利用假期不辞劳苦的坐上几个小时的火车去北京图书馆查找需要的资料。

他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感到很自豪。

评论说,“他读着以前的作品,感到那个年轻人真是了不起,他…为自己的成就而激动。”(《我是刘慈欣》P251)

刘慈欣也很清醒。他说,“我没有那种不请自来的灵感。…能想到就想到,想不到就想不到。”

比起现在网络作者每天一万字的速度,他十五年写了四百万字并不算勤奋。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5. 地球,地球才是地球人可爱的家乡

看刘慈欣的作品很有意思,你看他前后说的不同,变来变去,却不烦躁,世事无常,他也在顺乎自然。

的确,他也觉得:“科幻文学,写的就是人类的迷茫和探索。至于我自己,对人类社会并没有铁板钉钉的看法,可能在这套书里是这样,在另一本书里又是那样。”

比如,在《乡村教师》里,银河系的碳基文明人对地球文明是善意的,是蓄意保护的。

到了《三体》,却说“三体所展示的宇宙是最糟的宇宙,生存的严酷和黑暗达到极致。”提醒地球人不要贸然寻找和接触太空人。

“宇宙中的两个文明将永远不可能探知对方的存在,只能在永恒的死亡忧虑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暗夜行路’,如同在黑暗森林里随时可能被猎杀的动物。”(《我是刘慈欣》P107)

比如对生命的看法,他说:一个人死去和一块冰化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是生物学给人的致命的打击。”

可后来他的观点截然不同。

“比如将来人可能会永生,寿命可能会很长。…他说,这可能会把人们认为最根本的人性都改变了,这是科幻反应的主题之一。”(《我是刘慈欣》P230)

当然,他的许多洞见,更加非凡精彩,让你反复运味。

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鱼不再是鱼,进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三体》)。

就像因为失重,宇航员进入太空需要补钙才能避免骨质酥松一样。

人类并不适应太空的生存环境,而是带着“营造的地球环境”一块儿飞上去的。赤果果的上去,试试?

地球人进化成太空人,那又得经过多少光年的进化过程呢。

科幻虚化了五万光年。

转圈的想过之后还是觉得,地球!地球才是地球人可爱的家乡。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其一,如果太空“黑暗森林”的杀戮就是人类早期弱肉强食的写照,科幻那不过是披着的外衣。

人傻呀,干嘛要回到古代还一路狂奔并摇旗呐喊叫好呢?

这不是有钱了就可以奔太空拓土开荒的事儿。

其二,鲁迅 “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的理论,那个“拔”就是携带人类地球的生存环境,那个“离开”就是费心巴拉的到太空去遭遇不可知的三体文明人。

还不知道这种太空三体文明人是否见了地球人就无比阴险的躲在暗处来一枪撂倒算数。

从这点来看,鲁迅先生是有预见性的。

但是,由此地球人会不会产生熊二懒懒散散固步自封的想法?

算啦,还是过俺们小日子算啦。有点蜂蜜吃着就挺好。

从这点说,做个地球人左右为难。

一位物理学家问刘慈欣:为什么小尺度的物质研究会停滞?也许刘慈欣是随口一说:只有一种可能…,质子是活的。

这下叫醒了这位:不要把研究对象看成静止的

稳定是人想要的静止的状态。虽然穷,就是不想去改变;虽然不适应现在的状态,就是腻着不想动弹。

其实,就是懒惰,就是想坐享其成。

生命的本质不该这样的。

生命不是静止的,会孕育、出生、成长,然后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石头缝里的草、孵豆芽、破壳而出的鸡鸭。

生命朝着阳光,hold不住的生机勃勃。

这符合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列宁引用过歌德诗剧《浮士德》里的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科幻已经变成一种思维方式,也要吸收现实的营养,不断成长。

从1608年荷兰小镇的眼镜小店的店主利伯希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人类始终将其呈45°角,对着遥远的天宇。

一点发现便欣喜若狂思绪万千,盼着“活”的天外来客。这就是科幻。

如果天外来客已经与地球人握手寒暄,科幻就成为现实。

三体时代什么时候到来不用着急,只要保持小尼开门大吉的手势就好。

读科幻小说,容易看出矛盾之处。

势必反复掂量,正好可以整理自己过往的认识。

运气好的话,便有较大的收获。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 - - - - - 分割线 - - - - - - - -

抄录刘慈欣工作过的阳泉地方的网友的几则帖子,不足为凭。如下:

A:一个在火电厂里吸着煤烟的工程师,老大不小了,还在为宇宙瞎操心。在那个没人科幻甚至看书的穷乡僻壤,他真是个异类。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适应了庄稼汉唱美声,但是那个时代还不容许这种异类的出现,所以大刘冒出来本身就很科幻。

B:阳泉一中出过很多名人,其中最有名的两位莫过于百度总裁李彦宏和科幻作家刘慈欣,这也是学校开会必定会提到的。

C:感觉他不怎么出门吧……可能是在家写东西了……我属于有了网络才知道有科幻文学这种东西,才知道这位普通的大叔在这个领域这么出名……在我们那当领导比写科幻重要多了,所以他再出名在我们那就是一平凡人。

D:作为医学生,就问他对医学的未来怎么看。他居然回了!回信大意是“未来医学只研究脑,因为人类其他部件都能用机械代替了。。。” 细思极恐。于是再发信追问,他就没有回复。奇妙的体验。

E:大刘的作品带给我的启示是:活着不止是柴米油盐,还可以仰望星空。同宇宙比,人类很渺小,人生很短暂。所以,希望你将来继续写下去,《三体》是个里程碑,但绝不是终点。

科幻是生活和历史的镜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