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走了 晚年時他忘了光纖卻還記得妻子……

【綜合訊】有“光纖之父”之稱的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教授23日離世,享年84歲。

大師故· 瑞典國王曾破例為其頒諾獎

半世紀前,高錕發明光纖通訊,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模式,信息瞬間傳千里。這位“光纖之父”,並沒有為這項石破天驚的發明申請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能讓全世界人類免費上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表示,高錕教授是香港人的驕傲,對他的辭世深感哀痛,謹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光纖之父”高錕23日在香港離世,享年84歲。有親友透露,高錕早前因感染肺炎入院。

高錕1933年11月在上海出生,祖籍江蘇金山市。1949年,高錕進入香港聖若瑟書院,之後到英國升學工作。1966年,他首度提出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並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的輔助系統,促成互聯網的出現。1970年,其回到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現稱電子工程學系),並擔任系主任、教授,1987年至1996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高錕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其在光學通信領域的突破性成就。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高錕是歷來獲諾貝爾獎的華裔學者中與香港淵源最深的(另一位美籍華人崔琦中學就讀在香港培正中學,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96年高錕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小行星(國際編號3463),命名為“高錕星”,以表揚其貢獻。

退休後,高錕生活較為低調。2003年,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高錕及夫人黃美芸在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錕慈善基金,幫助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及家屬。

香港《文匯報》報道,2016年,黃美芸曾透露高錕身體尚算不錯,但已不能走路,亦無法說話表達自己,只能簡單說出“Yes”“No”等。

雖然患上腦退化症,但高錕於2010年在夫人黃美芸陪同下,親自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禮,從瑞典國王手上,接過象徵科學殿堂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大會亦考慮到他患有腦退化症,作出特別的領獎安排,就是瑞典國王破例走向他,把諾貝爾獎牌和獎章親自送到他手上,高錕只需趨前數步,不用像其他得獎人那樣,走到領獎臺中央接受國王頒獎。

在高錕夫婦2010年的一封公開信中,他們寫道:“(高錕)在香港就讀高中、也曾在中大執教鞭、當校長,在這裡退休,在港生活逾三十載,是個名副其實的香港人。”

高錕慈善基金董事及執行委員會主席盧永仁23日透露,高錕離世前高太及親友一直守護在旁,形容高錕“走得好peaceful”。

“光纤之父”高锟走了 晚年时他忘了光纤却还记得妻子……

2015年9月27日,高錕與夫人高黃美芸出席活動。(圖片來源:香港中通社)

生平事·發明光導纖維卻不申請專利

高錕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詩人和革命家,父親高君湘是律師,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錕於1948年舉家移居臺灣,至1949年遷往香港。而對高錕來說,其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發明了光纖通訊。據上海澎湃新聞了解,高錕在上世紀60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

香港《大公報》報道,高錕從小對電機工程感興趣,小小年紀就自行組裝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在聖若瑟書院畢業後,因當時香港大學沒有相關專業,所以轉到英國,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電機工程理學士學位,1965年獲倫敦大學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

1966年,年僅33歲的高錕發表名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首次提出光導纖維於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又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要的絕緣性纖維結構和材料特性。他提出了使用玻璃代替銅線的想法,利用玻璃清澈及透明的特質,配以光來作信號傳輸之用。不過,這一想法提出後,許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

“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高錕沒有放棄,終於證明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最後,研製出沒有雜質的石英基玻璃,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徹底地改變了舊有的通訊模式。

光纖通訊改變世界,卻沒有為高錕帶來巨大財富,因為他沒有為光纖發明申請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能讓全世界的人免費上網。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表示,不少人談及光纖都只會想起通訊,其實光纖亦為了醫療界帶來了重大的改變。以往病人進行不少手術時主要以開刀為主,自從光纖的出現後,為醫學界帶來了“微無創”技術,讓部分病人能免受開刀之苦。他強調,這個改變是“好多人無留意,但就十分重要”。

另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高錕的隨和及大度亦為人津津樂道。1993年,中大30週年校慶,當時高錕以校長身份致辭,有學生不滿他出任港事顧問而到場搗亂。高錕離開時被學生追問校方會否處分搞事者,高錕平和回應指:“處分?我為什麼要處分他們?他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高錕在自傳中憶述事件時提到,深信要加強中央和香港的瞭解,港事顧問正是與中央政府溝通的渠道,並堅持有關信念。

伉儷情·腦退化後忘了光纖不忘妻:她很好的

高錕一生科學成就為人稱道,他與妻子黃美芸多年不離不棄的堅貞愛情,同樣值得傳頌。

上海澎湃新聞稱,高錕在英國留學時,於舞會中認識後來的妻子黃美芸,兩人於1959年結婚,婚後有一子一女。

據《文匯報》回顧,高錕在自傳中提過,由於外母抱持傳統婚姻觀念,一度極力反對二人親事,排除萬難後才能成婚。

高錕與黃美芸兩人婚姻經歷50餘載,高錕十幾年前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後,黃美芸盡心照料,無怨無悔。高黃美芸曾說初期為此哭過一段日子,“知道這個人以前是怎樣的,這個病改變了他,以前認識的他已經走了,現在接受這個人不是以前那個……”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高錕夫婦接受港媒採訪,妻子黃美芸問:“你是否是光纖之父?”高錕茫然地重複:“光纖,光纖……”但當記者問,是否很愛妻子時,高錕重複了兩次:“是,她很好的。”兩人感情也因此傳為一段佳話。

據瞭解,高錕晚年由其夫人黃美芸一直照料,80歲生日時,已講不出生日願望,只能回答簡單問題。

黃美芸曾透露,為了進行通訊技術的研究,高錕要經常出差,很少回家,她頗感不滿,高錕卻告訴她自己正在做一件未來會震驚世界的事情,她忍不住揶揄丈夫:“那你會因此而得諾貝爾獎的,是嗎?”結果高錕在76歲時取得諾貝爾獎。黃美芸曾感慨道:“說他是‘光纖之父’很久了,這座諾貝爾獎來得遲了一點。”

高錕去世後,高太黃美芸23日發表聲明,強調會繼續履行高錕遺願,致力幫助腦退化症患者及家屬,亦冀盼大眾支持,至於追思會詳情稍後公佈。

“光纤之父”高锟走了 晚年时他忘了光纤却还记得妻子……

3月28日,高錕出席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香港中通社)

眾人悼·香港特首:成就高瞻遠矚,是港人驕傲

高錕去世後,香港各界人士均對其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3日在悼詞中說:“高錕教授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香港、國際,以至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林鄭月娥表示,高錕教授對香港的科研發展亦高瞻遠矚,力促成立香港科學園,為香港今日的創科發展奠下穩固基礎。

最後她表示:“高錕教授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我對他的辭世,深感哀痛。我謹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謝鋒對高錕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謝鋒在致黃美芸女士的唁函中表示,高錕先生是德高望重的愛國愛港人士和蜚聲中外的學術泰斗,不僅科研成就蔚為大觀,而且桃李滿天下,備受各界尊崇。高錕先生雖已仙逝,但精神常在,風範永存。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類拔萃的學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遠矚的領袖。他作為港中大第三任校長,在任內積極推動大學整體發展,建立穩固基礎,為有才之士開拓發展空間,成就超卓。高教授的離世對港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謹代表中大教職員、同學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文匯報》報道,中大前校長沈祖堯表示,高錕早前感染肺炎入院,當時曾前往探望,至23日收到醫院通知對方離世的消息。他讚揚高錕對中大以至社會作出眾多重要貢獻,更願意將發明公諸於世,無私偉大。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表示,高錕是一代香港人的典範,是香港之光,是我們的驕傲。他是開發和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令現代通訊科技發展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此外,港中大發聲明指,對高錕離世深感哀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校方由即日至10月24日會於校內設置弔唁區,供各界人士悼念。

諾獎辭·《大公報》2009年刊高錕諾獎演講詞 稱“青年不可不讀”

香港《大公報》2009年12月9日刊出社評《高錕諾獎講詞 青年不可不讀》。

文章摘編如下:

本屆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因為患上“老人痴呆症”,已經不能夠親自站在這個學術殿堂的高臺上演說了;但是,由高夫人黃美芸女士代為宣讀的講詞,依然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和懾人的力量。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傳統的無線電傳輸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通訊日益增加的要求,有關低損耗的傳輸研究工作開始起步,高錕得以在這個時候加入,可說“生得逢時”。

六十年代初,激光已經發明,但光通訊完全未成氣候,但高錕已經提出:“我們怎麼可以斷定激光沒有前途?如果光通訊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那就太可惜了。”

高錕堅持要對自己的想法進行科學實驗,在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埋首實驗室做研究,最終認定了廉價的玻璃是最可用的透光材料,而關鍵在降低材料中鐵、銅、錳等雜質,只要製造出“純淨玻璃”,訊號傳送的損耗就會被減至最低。高錕為此寫成了一篇論文,文章1966年七月發表在英國電子工程學會的年報上,而文章發表之日,後世即視之為光纖通訊誕生之時。

在其後的幾年間,高錕繼續帶領團體進一步提高實驗成果,但面對不少質疑與批評,高錕對此信念堅定、熱情不減。

一次因為晚回家吃飯被妻子責備,他就說:“別生氣,我們正在做的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終有一天它會震驚全世界。”

今天,以玻璃光纖為介體的通訊系統已經在全球建立,億萬公里長的玻璃光纖電纜鋪設在地下和海底,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互聯網世界,“咫尺天涯”已經由浪漫的想象變為事實。高錕四十年前“震驚全世界”的預言已經實現。

文章最後指,今天,港人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最需要的就是創見、自信、堅持與關懷。建議全港中學的理科老師,今日暫時放下課本,改以高錕這一篇諾獎演詞與學生一起研讀;大學生不論文理工,也應該找來認真一讀,這是千金難買的最好的教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