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方志|我的年華,你的美

我的年華,你的美

班碩言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班碩言參加單位組織的“朗讀者——情繫方誌”演講活動

植物萌芽生長,動物繁衍生息,農夫下地播種。中國古人把“歷史”叫做“春秋”。莊稼春生秋熟,春來秋去循環的就是時間,而時間循環的就是歷史。一個城市的歷史,有成長的榮耀,也有經歷的艱辛。在我們營口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使命就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記錄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是一個自豪的方誌人。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參加單位的“道德講堂”活動

初次接觸地方誌工作,是我離開“象牙塔”的第二年,學生的稚嫩和青澀尚未褪去。我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各位新同事見面,每走進一間辦公室,迎接我的都是領導和同事的一張張熱情的笑臉。這笑臉,化解了我內心的陌生與惶恐,我第一時間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友善和溫暖。這一年我26歲。從此,輪轉朝夕,寒暑四季,與史書相依相伴,以筆墨記錄春秋,從這裡讀歷史、看遠方……

初識方誌,發現春華秋實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今年是我從事地方誌工作的第八個年頭,八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留給我的是難得的經歷和成長。這與紮根地方誌事業的前輩來說,我的資歷太微不足道。如今細想起來,單位從事地方誌工作最長的已逾三十載,他們把風華正茂的大好青春年華都獻給了崇高的地方誌事業,單單是這份堅守和執著就值得我深深地敬仰和學習。八年來,我先在業務科室工作了五年,天天與歷史資料為伴,朝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目標努力,身上逐漸有了書香、書卷氣,積累了一定的業務知識。同時我也看到了同事們身上方誌人的精氣神兒,發現了他們默默無聞、兢兢業業、不圖名利的人格魅力。風雪嚴寒,他們奔波於蒐集資料的路上;酷暑三伏,他們汗流浹背地埋頭在辦公室的角落。第一輪志書編寫完成,第二輪志書又開始編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們把身心都投入到修志編纂的平凡工作之中,他們從不怕麻煩,不做減法,不怕重複,永遠以真實的歷史史料為尊。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參加市史志辦在營口市西市區開展的“史志書籍進社區”活動

記得我們科有一位返聘的老前輩,曾是《遼寧日報》駐營口記者站站長,我們習慣叫他修書記。這位老人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我還是時常想起他。他個子不高,微胖,臉上的表情總是微笑、謙和。初到科裡時,我與修書記是“同桌”,左右挨著。當時因為初來乍到,年齡與修書記孫女相仿,修書記像爺爺一樣給了我很多的關心和幫助。我也會帶給修書記一些新鮮的元素,比如網絡,他想查找的資料,我利用網絡很快就能找到。修書記總是笑談:“我倆是同學,要互相學習”。其實我深知我的收穫遠遠多於他,他總是把他幾十年來積累的工作心得與我分享。後來,因為身體原因修書記不能再繼續上班了,但他也會經常跟我打電話溝通,“最近整理了幾篇小稿,你來取走,看看有沒有用。”“小班,咱們《營口春秋》期刊出沒出版?出版了記得給我送來。”“我看報紙今年《營口年鑑》出版發行了,你抽空給我送一本!”開始我也費解,老人家都已經不上班了,怎麼還這麼痴迷地研究方誌。久而久之,我逐漸理解了修書記的心情,體會到他對方誌事業的眷戀。一嘮起修志工作,80多歲的修書記立刻神采奕奕、滔滔不絕,這就是方誌人的精氣神兒,耳濡目染多年的自己也不自覺地深陷其中。今年,修書記病故了,在他百日的那天,我專程到他的墓前敬獻了鮮花。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班碩言與市史志辦同事到撫順市赫圖阿拉城學習考察

2017年,省地方誌舉辦“李成斌同志從事方誌工作30年座談會”,很榮幸省地方誌安排我作為年輕同志代表在會上發言,這次會議讓我對地方誌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全省地方誌同仁對待工作的執著與奉獻讓我感動和敬佩,我看到了榜樣的力量,這是方誌人薪火相傳的堅守,守護著一方水土的精神家園。“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細推史志午加子,留得佳作苦上樂”,這些大家相互勉勵的口頭禪、座右銘,也成了我明德修身、“志海泛舟”的燈塔。它指引著我,以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素養,專心做好地方誌的編研和撰寫工作,編寫出全面、翔實、準確的“志書”。

服務方誌,感受集體溫情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參加單位機關講堂活動

三年前,組織上安排我調入秘書科工作,新的崗位賦予我新的使命。秘書科工作以服務於修志工作為主,這項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全新的部門、全新的挑戰。我曾猶豫過好多次,放棄吧,壓力太大了,這項工作我承擔不了。我也曾有過失誤,受過批評;也曾受過委屈,哭過鼻子,甚至懷疑起人生來。但是,心裡總有一個小小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要堅持,如果連秘書科工作都做不好,怎麼能做好未來的工作呢?在我心裡,從事地方誌工作就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幸運的是,辦裡的同志們平日裡都很支持我,大家都理解我年輕,家裡孩子還小,操持秘書科工作不容易,這種寬容堅定了我做好秘書科工作的信心。這幾年,為了回報組織和同志們,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努力為每一位同志做好服務和後勤保障工作,以讓他們在編史修志工作中沒有後顧之憂。因為工作繁忙瑣碎,加班工作對我來說早已是常態。每天上幼兒園的女兒出門前都會叮囑我“早點回家”,這是她小小的心願,她也曾抱怨,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是媽媽去接送,為什麼我的媽媽不能接送我?為什麼你工作那麼忙?甚至週末,我也會經常把孩子帶著去單位加班,有幾回她自己在辦公室沙發上玩著玩著就睡著了。看著她熟睡的模樣,我心裡有說不出的酸楚,這是為人母的虧欠。但是我不後悔,努力工作是我的追求,單位裡好多同事都是我的榜樣,我只是單位裡一個默默奉獻的方誌人小小的縮影而已。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2018年5月,班碩言同志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主動到市史志辦對口幫扶貧困村——蓋州市楊運鎮山嘴前村任黨組織第一書記。6月,中共營口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長富到楊運鎮調研工作,班碩言書記在座談會上向各位市領導同志彙報駐村工作情況。

我很慶幸,我是一名方誌人,更感恩於遇到了這些好領導和好同事,他們淡泊名利的敬業精神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讓我心靈昇華。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八年來,我從一名普通的科員,成長為一名負責科室工作的中層幹部。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我連續四年滿票當選辦裡唯一的“優秀公務員”,並榮立三等功一次;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連續兩年被評為辦“先進工作者”;我所在的科室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科室”。我感謝組織給我的榮譽,更感恩這個集體團結溫馨、積極向上的氛圍。

傳播方誌,奉獻社會發展

這幾年,在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地方誌事業越做越好,越做越大。除了日常的編修志書、期刊外,同志們組織開展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原本沉悶古板的地方誌工作逐漸活躍起來。下基層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組織遼河老街舊影展覽和攝影大賽,舉辦“雷鋒在營口”收藏展和攝影大賽,接受電視媒體採訪,走進電臺直播間講述歷史,開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系列活動,製作的電視專題片《義勇軍在營口》,參加營口市直屬機關首屆職工健身休閒運動會。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我們的傳統歷史資料走出了書齋,推動了讀志用志,服務了群眾的社會生活,也活躍了我們工作氛圍,讓我們方誌人參與到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為現實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從事秘書科工作的我,更是得到了鍛鍊。

2016年,我單位邀請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委冷寬中將到營口,圍繞“雷鋒在營口”這一主題開展考察。時任市長趙長富會見了冷寬將軍。冷寬將軍是雷鋒生前的戰友,此次來營口對我們在研究“雷鋒在營口”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特別是從他身上散發出的雷鋒精神光芒以及他對我們大力宣傳雷鋒精神提出的表揚,讓我和同事們激動不已。這幾年,在我們單位的努力下,研究成果“雷鋒在營口”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營口一張靚麗的名片。

工作中開展活動和接待,從前期籌備,到後期組織協調,我全部參與其中,會因活動的效果理想而歡心雀躍,也會為其中的不周全而遺憾懊惱。但是,無論效果怎樣,參與每一次活動籌劃,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技能的提升。提高了我與人交往的溝通協調能力,磨鍊了我心性和意志,讓我心思更加縝密,處事更加周全,我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

記錄方誌,留下人間正氣

從事方誌工作,除了培養了我的詩書氣質,提高了工作能力外,方誌工作帶給我的還有心靈上的洗禮和感動,這是與世間其他工作無法比較的。

今年2月17日是“對越自衛反擊戰”39週年紀念日。1988年3月15日,營口蓋州市籍烈士、一等功臣陳學民為維護祖國尊嚴,犧牲在雲南省馬關縣前線。2月24日,在陳學民烈士犧牲30週年前夕,我和同事來到蓋州市烈士陵園,祭掃了陳學民烈士墓,我們帶去他生前最喜歡吃的餃子,斟滿了家鄉的望兒山酒,帶去了方誌人對烈士的尊敬和緬懷。在瞭解陳學民的事蹟後,我深受感動和教育。年輕的生命,為了祖國安寧,毅然舍下了妻兒、老父,與敵人一起跳下山崖,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烈士活在我們記憶裡,我們活在烈士的事業中。因此,作為方誌人,禮敬英雄,書寫好烈士的青春頌歌,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是我們特殊的歷史使命。

去年春天,機緣巧合認識了兩位參加過1984年國慶閱兵水兵方隊的老兵。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我特意找機會採訪了他們。他們是海軍中的佼佼者,大浪淘沙,經過努力成功地參加了國慶閱兵。人生的故事從此被改寫,讀軍校,當軍官,最後雙雙當上了海軍潛艇的艇長。兩位老兵發出一個心聲,我聽後十分震撼:“如果有一天祖國需要我重回戰場,我隨時聽候祖國召喚!”這是老兵的軍魂,言辭樸實卻透露了愛國之心。我把他們的經歷寫成了文章,《營口春秋》發表後,《營口日報》也進行了轉載,正能量的人和事需要大家共同分享。

隨著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和同事們努力把生活中值得發揚的民族精神挖掘出來,認真進行宣傳,讓社會上更多人瞭解,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我們努力讓社會發現方誌工作的美,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可見史志工作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編史修志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文化事業,一代又一代的方誌人努力在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當代、垂鑑後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方誌的工作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衡量方誌人的汗水與努力的尺度是時間的沉澱,歲月愈是逝去,方誌的魅力會愈發顯現。歷史等待方誌人的不止是驚喜與滿足,回報方誌人的也不止是鮮花與掌聲,而是永遠的銘記!從事經歷地方誌工作,讓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人生,讓我逐漸瞭解並喜歡方誌工作的美好,我將把從事方誌工作當成自己的終身職業,做好新時代的“史官”,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向社會展示方誌工作的獨特魅力。

採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因為知道“秋實”的不易,所以更珍惜“春華”的過程。在春華秋實櫛風沐雨中,我願做一名甘於奉獻的方誌人,秉筆直書,筆耕不輟,以方誌為榮,以修志為幸,執著追求人類文明中溫暖的光芒。

班碩言,女,漢族,1984年7月生,中共黨員,畢業於遼寧大學。2009年考入營口市史志辦公室,先後任黨史科科員、秘書科副科長、科長。連續四年獲優秀公務員,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三等功一次。

情繫方誌|我的年華,你的美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