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智库须以“中国”“特色”“新型”为导向

民间智库作为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反映现实、表达民意、沟通官民、贡献智慧的重要使命中表现出独特优势。当前,我国民间智库的作用和潜力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与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相比,资源、信息、资金等发展要素仍显紧缺和不对等,总体上仍比较弱小、影响力有限。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是一家从事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致力于将中心打造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站、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和中国智慧的策源地。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李闽榕,探寻民间智库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中智模式”。

民间智库须以“中国”“特色”“新型”为导向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李闽榕。全亚军/摄

以三大关键词为导向

在四字经验上下功夫

中国城市报:我国的民间智库如何由弱变强、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

李闽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智库建设,多次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为加强中国民间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必须坚持以 “中国”“特色”“新型”这三大关键词为导向。

首先,必须牢牢扎根中国。建设特色新型智库,必须是属于中国的智库。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民间智库时应立足中国国情,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解决好中国问题建言献策,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

其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民间智库建设而言,“特色”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在国际上,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民间智库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国内,新型民间智库必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做其他智库未做或做不了的事。

再次,必须坚持突出新型。要在新形势下突破民间智库生存和发展的旧思路、旧模式,找准新定位、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创造新模式,尽快实现传统体制下民间智库的转型。

中国城市报:实践中,民间智库该从哪发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民间智库?

李闽榕: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民间智库,除认准定位、保持优势外,还要从“高、新、深、实”这四字上下功夫。

“高”,就是要定位高远,高瞻远瞩。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相比,最大的不足是权威性、公信力不强,症结还是民间智库的定位不明、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民间智库必须向高端智库学习,坚持站位高、立意高,善于从国际视野和全国大局的高度全方位观察、认识和研究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迫切要求中国智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传递中国的思想和主张。

“新”,就是要不断创新,以新制胜。民间智库应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特点,以创新求突破,与官方和半官方智库错位竞争、错位发展。民间智库还要善于综合运用智能、技术、信息等新手段和新经验,不断创造思想新产品。

“深”,就是要深邃睿智,深谋远虑。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一样,都应是智慧型人才集聚的机构,要善于提出能够统筹解决当前问题、深层次问题和长远发展的思路、方案和举措。

“实”,就是要符合实际,切实有效。民间智库向政府和社会所提出的服务产品,必须符合中国和当地的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操作、实施和取得成效。民间智库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时向各级决策部门和社会提出最接“地气”、便于实际操作、能取得实效的思路、方案和对策建议。

只有如此,我国的民间智库才能有所作为,赢得应有的国内外地位。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民间智库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更是我国智库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七环三带模式”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

中国城市报:中国科协出版的《2014-2015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510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年均完成科研成果有3万项,仅20%进行转化并批量生产,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中智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

李闽榕:科技评价是手段,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来实现转化才是目的。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科技成果转化的“七环三带模式”。

第一环是产业集群,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七个产业集群。第二环是创新平台,在国外被称为谷,我们引进瑞典机器人谷的概念和内涵,做到入谷有标准,退谷有机制,入谷要评价四级标准,三年孵化期若无成果必须退出。第三环是国际国内高端研究机构共同成立研究院,紧跟国际科技前沿。第四环是创办专科学院或大学,为园区培养适应新技术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第五环是三个中心,即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并在大规模的产业技术园区落地。第六环是会展经济,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国际性大型展会和峰会。第七环是基金资金,每个产业链群都要配有基金资金,首期规模为50亿元。

七环实现了带动产业集群、带动科技创新服务配套、带动基金资金三大带动作用。少任何一带,科技成果落地都不顺畅。只有实现三大带动作用,地方政府才会高度欢迎,一个集群3~5年就会变成地方支柱性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报:目前,“七环三带模式”在哪些地市落地,效果如何?

李闽榕:8月27日,在我们的牵头下,欧洲机器人产业的“心脏”——瑞典机器人谷、浙江省宁波市政府、中瑞福宁及中智四方正式签约,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负责“东方机器人谷”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将在宁波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东方机器人谷”。根据协议,“东方机器人谷”将引入瑞典机器人谷的世界顶尖技术、研发团队及运营模式,建设研发、孵化、产业化、服务、金融、人才、教育、展示八大平台,这也是“七环三带模式”掷地有声的最新答卷。此外,7月初我们与山东省青岛市北区签订新材料国际科技城发展规划协议,预定9月发布由我中心规划的初步成果。中智成立3年来,已与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我本人和中智也成为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评审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和成员单位。

开展智库外交 释放中国声音

中国城市报: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重要引擎,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请您对“凸显中国方案”的“一带一路”倡议予以深度解析。

李闽榕: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后,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响应。五年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G20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

中国是闻名全球的古丝绸之路的创始者、推动者,也是新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者、倡导者。“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增长分化、利益分配差距扩大、社会失衡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国着眼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未来发展大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历史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和平发展结合起来,充满了“中国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结晶。“一带一路”倡议面对全球发展的新变化,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勇于应对逆全球化,大力推进新型全球化,为世界和平发展树起新的旗帜、指出新的路径,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坚持政治共商、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创新协同和共同治理,推动沿线国家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发展这一本质问题,倡导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激发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经济融合、成果共享,走向共同繁荣。

中国城市报: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和建设的“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智在强化智库支撑引领作用方面有何行动?

李闽榕:“一带一路”建设反对霸权、不搞对抗,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走的是一条和平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繁荣,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走的是一条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搞封闭的“小圈子”,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走的是一条开放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古丝绸之路的创新本质,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共同激发创新活力,源源不断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血液、提供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展示新前景,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沿线国家和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共享繁荣,走的是一条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智库先行一步。中智作为社会智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智库的研究优势,2017年与国家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福建师范大学联合编撰《一带一路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目前已完成研究和编撰工作;二是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启动和推进《“一堆一器”助推“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以“一堆一器”服务能力和对外合作为基础,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实际需求,研究规划对外合作战略布局;三是2017年11月协办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与绿色丝绸之路国际论坛,联合国副秘书长和100多位国际国内知名环境经济学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四是2017年12月共同举办“中华茶礼与万里茶道千年友程”暨第六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五是相继参加中国工程院“信息丝绸之路报告研讨会”、全国“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与健康论坛和产业金融高级论坛,并作演讲和发言。

中国城市报: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智如何发挥民间智库优势?

李闽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实现习总书记的要求,要突出精雕“四个重点”:

一是创新。坚持创新全球化,要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实现资源多极交叉融合式创新,要完善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要鼓励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共享,加强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创新交融。

二是改革。坚持以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让所有人群公平享受创新成果为目标,建立优势互补、公平合理、稳定有序、统筹兼顾的全球治理新机制。要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三是联通。在新形势下建设“一带一路”,要大力拓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空间,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交通便利化水平,既要实现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硬”联通,又要推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软”联通,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要素的高效流动,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四是共享。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动员沿线国家和地区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使沿线的每个国家和每个民众都能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要努力减少因外部环境带来的个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后富的人、未富的人真正富起来,让所有人群公平享受建设成果,将“一带一路”真正建设成为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中智应继续充分发挥科技类民间智库优势,积极主办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会议论坛、国际合作、标准制定、信息共享,增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互信及凝聚力。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和落地中智研究制定的“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规划”,大力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