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造改變生活 我國智慧物流「河出伏流」

中午11點,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劉女士通過電商平臺下單了一款護膚品,當日下午,貨物便送到劉女士手中。

消費者感到便利的背後,是我國物流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真實寫照。隨著智能化應用場景的逐步普及,物流行業正在迎來一輪產業變革。

科技創造改變生活 我國智慧物流“河出伏流”

無人倉場內聯動

秀出智能新高度

機器人靈活地抓起貨件,放在快速運作的傳送帶上,移至正在等待的搬運機器人,再由搬運機器人將其放置在分揀機器人上,進行下一個環節……

以上場景發生在上海市嘉定區的京東倉儲樓群內,百餘個身披紅裝的機器人,以每秒3米的速度,“背”著商品來回穿梭。倉庫中,看不見一個工人的身影。

京東物流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無人倉是京東在智能化倉儲方面的一次大膽創新,其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覆蓋率達到100%。無人倉集成了視覺驗收、自動碼垛、自動分揀、耗材智能算法推薦等領先技術。目前,京東已實現了倉儲、分揀、運輸、配送、客服全供應鏈環節的無人化。據悉,無人倉正式運營後,其日處理訂單將超過20萬單。

記者從億歐智庫提供的《2018中國物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中瞭解到,中國的物流行業將在未來進入全方位無人化的時代。未來的無人倉能夠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把系統和設備協同起來,人將作為管理員的角色參與到倉庫的運轉中來。

“需要注意的是,智慧物流不僅是‘無人’的問題,更是一個集信息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國家高級物流師吳向峰在記者採訪時以人體為喻,指出信息化可視為物流的眼睛和神經系統;網絡化是控制中樞;自動化則是表現形式,類似於人的肌肉和骨骼。

吳向峰表示,從物流行業內需發展及技術、信息化發展的路徑來看,智慧物流一定會被業內逐漸深入地應用,成為我國物流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而其發展也將決定行業未來的大格局。

智能快遞櫃解配送

“最後一米”難題

張順是一名來自北京的快遞小哥,最近遇到了煩心事。

“我所配送的區域大多都是新建住宅,業主中以年輕人居多。白日裡,他們上班都不在家,快遞送到後無法及時簽收。”張順告訴記者,一些業主電話中表示可以將快件放置在管道井、強電間等區域內,但是快遞一旦丟失,業主還是會找快遞員問責。

“前幾天就丟了一單,我要賠付500元。這得再加送多少單才能賺回來。”張順無奈地說道。

從一組數據中可以窺見,快遞末端投遞已火力全開: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快遞末端投遞收入同比增長31.4%,超出全部快遞業務收入5.6個百分點。

當快遞包裹分發進入“1天1億”的時代,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物流末端,智能化、無人化的快遞櫃開始陸續走入舞臺中央。

在北京市常營萬象新天小區內,記者看到了剛“入住”的菜鳥智能快遞櫃。快遞櫃以深藍色著身,消費者只需輸入取件碼,就能將快件“接到”手中。

事實上,年初之時,菜鳥網絡要做智能快遞櫃的消息就已曝出,在5月底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驛站智能快遞櫃以“掃臉取快遞”功能驚豔亮相。

“這一切,都是為了數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快遞智能櫃掌握快遞員ID、包裹物流單號、買家ID(手機號)、取件碼這四個快遞公司最重要的資產。4項數據中阿里繫有其中3個。缺失的取件碼,如果能由菜鳥發送,則可以掌握快遞員終端配送,並聯通消費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終端佈局,菜鳥網絡在整個物流鏈搭建上也十分重視。

菜鳥網絡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菜鳥網絡推出了“秘密武器”,即實時計算整個物流鏈路的壓力狀況,並把平臺、商家、快遞公司總部、快遞網點等4層系統打通,動態預測出未來可能發生的擁堵,從而在商家發貨環節就給出預警,提醒商家避開擁堵,指引快遞公司和網點科學合理的調配運力。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向記者表示,企業要把握住未來,必須要知道物流今天的格局和技術與物流的融合。首先要推動整個物流組織方式,甚至是整個生產組織方式的創新,這個創新就是現代供應鏈。

專家:協同是物流業

發展的必由之路

雖然我國智慧物流一路高歌猛進,但不可否認,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信息安全、信息不對稱等一些痛點。

未來,物流行業如何才能更“智慧”地發展?在億歐公司副總裁兼智庫研究院院長由天宇看來,數字化的管理作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物流行業各企業如何處理大量、多樣化的訂單,實現精準的匹配,都離不開數字化的助力,數字化將成為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手段。”由天宇如是向記者說。

“所有服務的背後都是數據。本質上來說,線上數字空間是現實世界的映射。”傳化智聯副總裁項天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貨物是一站到底,不管中間經過多少的過程都可以有效地串聯、協同起來,形成立體網絡,“所以我們要藉助互聯網技術,依託大數據,優化運輸管理服務。”

業內人士分析,物流生態圈將呈現出融合與共享的趨勢,無論是“倉運配”企業,還是平臺型企業都應有全局意識,將企業的發展融入到整個物流鏈的運作中。

“一家獨大已經很難實現,協同發展是物流平臺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崔忠付說。

(原標題:數據為標配 科技是風口——我國智慧物流怎樣才能“河出伏流”)

《 中國城市報 》( 2018年09月03日 第 0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