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栲栳大船幫興亡鉤沉

中國北方栲栳大船幫興亡鉤沉

由外栲栳村船主捐資修建的楊氏祠堂外景

栲栳大船幫之 應運而生

栲栳大船幫是由即墨的裡、外栲栳兩村(俗稱裡、外疃)漁民帶頭興起的。這兩村均因處於栲栳島的腹地而得名。栲栳島,位於青島市即墨區東北端田橫鎮(原豐城鎮)境內,東瀕黃海,北鄰丁字灣,隔海與海陽、萊陽兩市相望。距即墨區駐地45公里,距青島市中心76公里。這個面積僅1平方公里多的小島屬連陸島,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海拔52米,島上植被豐茂,島西是泊船良好的天然港灣。一說是因島嶼向東海延伸形似栲栳(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鬥),故名栲栳島;還有一說因島上生長著一南方樹種栲栳(建國前當地村莊多長有栲栳樹)而得名。

據栲栳疃的族譜記載,兩村均為明代立村,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世代以捕魚為業。明天啟末期開埠後,因膠東、山東的物產可以通過丁字灣西岸的金口港從水路直接運往南方,清初至乾隆年間港口日益繁榮,“盛時盈港,商舶樞湊,店肆櫛比”。栲栳島處於丁字灣出海口,進出金口港往來丁字灣的各類商船如梭。裡外栲栳兩村在灣中作業的漁民,時接受些短途海運的差事,為航運大商船做貨物集散等運輸。隨著業務的增多,有的漁民乾脆將漁船改為運輸船,改變世代捕魚為業的傳統,借近海臨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做起短途近海商業運輸。這期間船的規模較小。真正形成南北航運的大船幫,得益於一位領軍人物——楊志君。

金口港開埠的前期,從事航運的主要是南方船,當地開南北大航運之先則在咸豐年間。據《栲栳史話》記載:“清代咸豐年間,西坦村的柳玉君購買了一條名‘福和泰’號的大船,進行南北方海運收入頗豐。”其為當地產生的第一條大商船,載重量約175噸。外栲栳疃楊志君是“福和泰”號的僱員,他身高體壯頭腦靈活,26歲即從小夥計升為船老大。多年的歷練,使其無論從航海技術還是貨運方面都已是行家裡手,他深知商船海運大有利可圖,遂生購船自行做航運的念頭。楊志君於光緒末年辭職回村集股,自己出大股帶頭集大小20餘股,合資從東北買回一條舊船並取名“金長生”號。與股東說定收入分配按股分紅,虧損按股分擔。

楊志君為船老大開始率眾往返於南北各港口間,歷經20多年的經營,“金長生”號收益甚巨,據說船上的人曾連續兩年年分紅7000塊大洋,股東們積累下可觀的資本。民國九年,楊志君與股東商定擴建“金長生”號,造大船擴大經營。臨近的南百里村藍志川、藍志三兄弟倆有祖傳的造船經驗,楊志君聘請他們所帶領的木匠班子修船。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將“金長生”號改造成一條寬9米、長60米的大商船。新的“金長生”號船體全部翻新,據說只保留了舊船上的錨篷頂子,船板有8寸多厚。有5條桅杆,大桅、二桅均由硬木做成,大桅的根部為方形,徑面大如家用的八仙桌。船上設置21個貨倉,載重量達270噸,另外設有供奉娘娘、財神的專倉及供船員起居的單間等12個,為當年金口一帶載重量最大的商船,號稱“山東第一舟”。數年後楊志君又連續購置了“金福生”號,載重量約220噸;“金永年”號,載重量210噸;“福利生”號,載重量約150噸。並在金口港設“長生成船運代理行”,以收購花生、大豆、食油、藥材等土產雜貨外運,主營南方運進的布匹、皮革、絲織品、煤油、鐵器、面紗、陶瓷玻璃製品,及當地所需求的農、漁業物資等,供4條商船南北航運循環經銷。

楊志君“金長生”號成功的經營模式發揮了領軍效應,首先是裡外栲栳疃的人爭相效仿,鄰村有勢力的人家紛紛集股買大船,數年間栲栳附近的村購置載重量150噸以上的大船達29條,大小商船發展到40餘條,構成我國北方一支聲勢浩大的商業船隊,號稱栲栳大船幫。

栲栳大船幫之 航運貿易

自清代咸豐年起,壯大起來的栲栳大船幫往來於我國大江南北的港口,成為金口港航運和商業的主體。這支活躍的商業船隊,不僅繁榮了當地港口經濟,且在當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鏈,帶動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迅猛崛起。

栲栳大船幫商船為兩種結構:沙船,有5條桅,船低平,載重量大,沙灘擱淺不易傾覆或損壞。掛流船,有3條桅,俗稱“排子”。船左右兩邊均設置1米多高的船綁,外層用約2公分厚的鐵板做護板,既可多存放貨物又擋風浪,打海盜時又是可靠的掩體。通常船上有5口鐵錨,流錨常用於外洋停泊,二錨是船頭錨,三錨名“鐵犁”又稱太平錨,遇風浪大流水急或是海底抓不住錨時用,另外還有兩口小灘錨靠岸泊灣時用。錨的重量在500公斤左右,“金長生”號因船大,太平錨有750公斤重。船頭船尾處設有燃燒火油的大玻璃罩風燈,以防夜間航行與其他船相撞。

商船職員配備:老大(船長)、幫舵(副船長)、三角(船員領班,並負責設施保障)、纜頭(船頭負責操錨),還有管賬、幫帳、艄公、香童等。“金長生”號人員多達34人,其他中等船接近30人,小的船20人上下。管賬的負責生意業務,可以乘車到預定地點聯繫購銷貨物等事宜,多時不在船上。船上各崗位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從金口港到上海港,若順風順流、日夜兼程需三四天的時間,到丹東需5天的時間。若遇風浪天氣或大風暴雨,有時需半月或月餘才能抵達上海港。

各商船在金口及上海、大連、海州、安東等大港口都開有商行和船運代理行,船到南方將貨卸商號銷售,再將商行預先購置好的桐油、胡麻、竹竿、木料、大米、棉花、布匹、掃帚、白箋紙等南方貨物運返金口港,以滿足當地各行業生產生活物資需求。船運與代理行的“連橫”體系,解決了貨物購銷、行情、資金往來等一系列問題,理順了經銷與航運的關係。

商船、商號股份的入股形式,一般分為大股24個、中股48個、小股96個。由大股集中股,中股集小股,這樣既實現了梯形分層自我管理,又可以有效聚集小股資金,理順了發展壯大與資金不足的關係。股東和船上的人按五五分成,老大、管賬拿船員2倍的錢,幫舵拿1.8倍,三角拿1.5倍,纜頭拿1.3倍,通常船員年收入在300大洋以上,理順了分工和利益分配關係。同時,股份分紅制有效調動船工的積極性和股東的責任感。

商行的商船多是為本商號販運貨物,有時也接洽各大商號的航運業務。1900年以前,商船多從金口港裝載豆油、花生油,有時也夾帶私鹽運到長江流域港口營銷。當地主產的大豆、花生價格低廉,將加工的油運到南方利潤十分可觀,據說“金長生”號運豆油曾一個航次淨賺大洋近萬元。航運的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產業迅速崛起,金口港僅加工豆油的油坊達36家,各類加工作坊、店鋪、酒家、商號鱗次櫛比。帶動周邊直接迅速發展,如農民靠種植大豆、花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曬鹽業迅速發達起來,經船幫引進沙參種植,使得183公里沿海岸線本來荒蕪廣闊無任何價值的海沙灘,產生出很高的經濟效益,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祉。

栲栳大船幫和商號在長江流域及江南海口岸碼頭的信譽影響極盛,商號的銀票廣泛流通於各大口岸。裡栲栳早期由楊華林、楊孝賢等商家開闢的“文源”商號,發行的紙幣與銀元按一比一兌換,在上海等大口岸廣為流通。

栲栳大船幫之所以能夠迅猛壯大長盛,靠的一是信譽,二是合理的分配製度,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規範商貿規則。掙足了銀子的船主和股東大量購置土地,外栲栳楊志君家還有裡栲栳的兩個大戶都曾建有3層炮樓護院,至今在兩村還遺留有很多當年的宅院。一些開明的船家和股東開始集資辦學,不惜花大把的銀子請有名望的塾師任教,為教育子弟創造條件。外栲栳村辦起了船坊小學,辛亥革命後改為維新小學,1938年改為中學。他們還積極行動起來,集資建廟宇、牌坊等當時人們所推崇的文化設施。

夏季是栲栳灘頭最熱鬧的季節。因這時颱風頻繁商船都要歇伏修船,栲栳灘是泥灘可挖掘船塢便於大船修造,商船都聚集這裡。屆時,木工、鐵匠、面匠等圍繞商船修造的技工彙集海灘,他們紮下帳篷吃住在這裡。隨之海灘上日用百貨、飲食攤販匯成繁榮的臨時生活鏈。商船出海前還要在攤頭扎戲臺唱大戲數日,等到秋風起時,擇吉日各船以新的雄姿再次揚帆啟航。

栲栳大船幫之 亂世坎坷

栲栳大船幫的興起與壯大正處於亂世,海盜猖獗,商船經常遭受搶劫和襲擊。為防海盜襲擊,船幫將船兩邊設計約有6米長的“翅杆子”,遇到海盜船可將其放下,阻擋海盜船靠近登船。各船都配備有火炮、長短槍等武器。“金長生”號船裝配火藥炮7門,可以發射直徑約4公分的鐵沙子炮彈,備有火藥400餘公斤。配備有短槍5支,漢陽造和中正式鋼槍10支。

“福利生”號是楊志君經營的4條船中載重量最小的一條,船上有一船員名叫楊永壽,槍打得很準號稱“百步穿楊”,因為名聲遠揚而使海盜船不敢騷擾。為了避免海盜的搶劫,其他的船幫也往往號稱是楊志君的船幫。為了啃下楊志君船幫這塊硬骨頭,1935年“福利生”號駛經江蘇鹽城時,海盜集中了13條船實施圍攻,很多船員因此嚇得蜷縮在船艙裡不敢露頭。楊永壽發揮槍法準的特長連續擊斃數名海盜,海盜見狀開始怯陣。這時候有一個船員急中生智,突然吹起了集結號角,海盜錯認為是吹響了衝鋒號便四散潰逃。激戰中“福利生”號共有4人被打死。

處於亂世的栲栳大船幫為了生存和發展,可謂是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雖然創造了可觀的財富,但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僅裡栲栳疃就有27人被海盜打死。

栲栳大船幫之 衰落覆亡

民國初年,由於金口港上游五龍河淤積,金口港泊船日漸困難,大船必須藉助大漲潮才能進港。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後,金口港航運業務銳減。隨著煙臺港口尤其是青島港口的興起,至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金口港的航運業每況愈下。栲栳大船幫的商船便改青島、煙臺,或者從大連、丹東等地裝豆油和生油運往南方。載回的土產雜貨也多向青島、煙臺、威海、石島一帶卸貨經銷,致使金口的港口經濟迅速衰落。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處於多事之秋的中華大地戰爭頻繁滿目瘡痍,盛極一時的大船幫厄運當頭,尤其日本侵略戰爭的毀滅性破壞,日偽軍的搶掠,難以避免它覆亡的結果。這兩個村曾經富得流油的大戶人家變得一貧如洗,很多人不得不變賣房產闖關東。

勤勞善良勇敢的栲栳人,在短短50多年間創造了北方大船幫航運致富的奇蹟。如今,當年的繁華,那段非同尋常的發展史,已經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湮滅。現在的人們只能憑藉老人們的些許追憶,大概瞭解些當年的鉤沉。(劉永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