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关于郑州夏天的回忆


多年前,关于郑州夏天的回忆

我是个郑州的老土著。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必定老于斯。

那时侯,我家住在老百货大楼后边、仁爱街的一个小院里。在这个宛若河西走廊一样细长的小院深处,那间二十来平方的老西屋,蝸居着父母和我们兄弟姊妹整整七口人。

屋里只有一个快挨着邻家山墙的双扇窗户,再后来,不得己又在屋北墙开了一个日字型的单扇小窗。人多房小窗户又少,夏天屋里之热,可想而知。

推开厚厚的两扇屋门,南边屋门口垒着的是一个长方型的煤火台;冬天可用来做饭,间或放个小板凳还可坐在上边烤火。待夏天在屋外小炉上做饭时,这里又成了切菜和放锅碗瓢盆的案台。

北边的那扇门后,则立着一口那时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酱色粗釉大缸,这口足足能盛四五挑水的大水缸哟,盛满了我少年时代被扁担吱吱压弯的记忆!

还有,注定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用铁丝吊在屋梁下、一扒就晃晃悠悠、装满了一代人艰涩的馍篮……

家徒四壁,空空如也,是那个时期大多数人家的写照。

不难想象:如此家境,连吃水都靠肩挑的年代,老百姓那里会有什么冰箱空调?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电扇扑啦扑啦周转、周转」,只不过是当时人们极其纯朴的憧憬和期盼……

的确,小时侯的夏天,岂是一个热字了得。

除了百货楼、电影院、一些公共场所有几个呼啦作响的吊扇外;夏天的一大风景,则是人手一扇!

当时扇子的种类繁多:有蒲扇、竹扇、团扇、折扇等等,最接地气也最实惠的,就数那圆圆的蕉叶做的大蒲扇了,只消轻轻一摇,便凉风习习、很有些悠悠然的味道。

常见一些老者,随手撩开衣裳将其插在后腰带上,既透风隔汗,又方便随时使用,颇有些八仙之风,倒也乐哉悠哉。

喜欢诌几句的人,往往会在扇面上写上几行小字,字云: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

此类调侃,为炎炎夏日平添了几分风趣……倘若走在街上,你就瞧吧,满大街都是呼呼啦啦煽风纳凉、宛若蝴蝶翻飞的扇子……

可见,当年盛夏,扇子须臾不可缺失之作用是何等重要!

多年前,关于郑州夏天的回忆

△ 1983年,一位美国摄影师拍摄的西一街

五六十年代的郑州,树还很少,花园路行政区一带,法国梧桐的林荫大道以及由此而来的「绿城」称谓,都是再稍晚些时侯的事了。

上岁数的「老郑州们」都知道,那时只要一刮风,便黄沙漫天,黄蒙蒙一片,刮的人土头土脸苦不堪言,这都是当时树少和黄河改道的缘故。

树少凉荫就少,夏天自然更热! 伏天蝉声扰耳,衣服汗淋淋的贴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衣服上一圈一圈尽是白花花的「大汗帝国!」

年龄小的孩子们,天一热,干脆光着身子满街跑,你看吧:那脖圈里、胳老肢、腿窝里、胳膊弯上,都是一幅幅、曲曲弯弯大小不一的「盐碱地图!」

一觉热醒,那凉席上,满是热呼呼湿漉漉、汗水浸透的身子印,待席一干,不啻又一幅「大暑写意。」

多年前,关于郑州夏天的回忆

凭心而言,小时候的夏天真是遭罪! 不过,那时候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才刚刚建立,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尚待时日。所以,也未见得有多少牢骚和不满。

尽管小时侯的夏天很热,不少孩子还依然很喜欢它。因为,天热可以到河里洗澡捉小魚粘知了,天一热,晚上还可以把凉席铺在大街上、席挨席凑在一块,讲故事、做游戏;至今,那充满欢声笑语的童谣,还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鸡旗翎,砍大刀, 恁哩人, 叫俺挑,挑谁? 挑玉梅,玉梅没在家,挑恁姊妹三」……

星星过叶儿、藏老闷儿、杀羊羔……那天真无邪的嘻戏,至今还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真的,我很怀念小时候的夏天! 我怀念小时候、天边的那片火烧云……以及缀满夜空……眨着眼睛、仿佛跟你说话的、那些亮晶晶的星星……

2018-07-23

王成俊,郑州三中66届学生,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必定老于斯的郑州老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