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鄙视链”倒过来用,大众点评称之为“略仰视”

把“鄙视链”倒过来用,大众点评称之为“略仰视”

把“鄙视链”倒过来用,大众点评称之为“略仰视”

最近大众点评悄悄提了一个零售端的概念,叫“略仰视”。如果你第一眼看到表示不明所以,那不奇怪,因为摊主也是。不过深入思考后,倒是觉得这个概念挺准确地描绘了一个正在升级中的有巨大想象力的餐饮市场。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在这个云计算产业刚刚够得上小龙虾产业,AI产业不足火锅底料产业规模1/10的国度,餐饮的消费升级相比其他服务业的升级显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商业价值。

而这正是“略仰视”的概念应运而生的背景。据本摊主研究,大众点评提出的这个新概念,虽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其实要比“新零售”之类的概念更容易理解的多。

简单的讲,消费者总是希望提升自己的消费阶级,但过于超越阶级的消费会带来过大的压力,所以大多数人会倾向于关注略高于自身阶级的消费方式。显然,谁更清楚这个规律谁就越能掌握下一个消费时代。

有谁能搞得清楚这个问题?掰掰手指头,无非是阿里、京东、大众点评而已。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大众点评不仅有十多年“餐厅”到“消费者”的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基础,同时还有从“点评”到“内容”的各种生态产品。基于此,提出所谓的“略仰视”概念,其实也是再自然不过。

一直以来,商人都想要探索出一种方式,能给予消费者有效的消费引导,“消费指南”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显然这个方法不是万能。

1900年《米其林指南》诞生了,成为世界资深食客的高端美食消费向导,但“米其林餐厅”却是在2008年才进入中国香港和澳门,2016年才进入中国内地。这套迟来的老外标准,不但与餐饮文化最兴盛的国家地位与历史积淀极不相符,也与中国实际国情很不相符。

有人意识到了餐饮文化沉淀与餐饮市场之间的落差,制作了《舌尖上的中国》。不可否认,这个节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其“承前”的功能要比“启后”的功能大得多,也不可能因此成为所有人消费的指导。

大众点评也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推出了“必吃榜”,这个榜单的评选立足大数据而不只是专业人士评选的方式。推出之后,榜单在市场上褒贬不一,有人认可,有人不屑一顾。所以必吃榜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是最终的答案。

实际上不管何种方法,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省与省的差别要远远大于欧洲国与国的差别,人与人之间阶层的差别也远远大过发达国家。深远广大的餐饮文化与差异巨大的餐饮习惯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用一张榜单指导所有人消费方向的做法并不可取,只有更“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捕获每个人不同的消费欲。

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欲望;消费的目的不是获取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层。”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吃货,要指导吃货们的消费,或许让另一个阶层或者另一个阶层的吃货来干是不是会更好?

显然,当大众点评提出“略仰视”时,就已经在践行这种概念。现在大众点评的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流,有越来越多对用户的凸显,这个被认为是媒体平台的产品正在逐渐蜕变。基于内容、基于内生的大V,点评开始形成新的生态。用户看到的数据将越来越个性化,背后的大数据不只用户个人的使用习惯,也包括用户下一阶层的用户习惯。毕竟跨越阶层不易,但如果只是吃这一项,似乎也不是这么困难。

需要“略仰视”的又何止是消费者? 市场不会等人,过往的法则正在被纷纷打破,新的法则已经渐渐浮现。

一方面,过往的餐饮企业开始衰退。2015年快餐10强企业的销售额,加起来才超过120亿,其中领头羊味千拉面在2015年的营业额同比下滑5.8%,净利润同比下滑17.7%;而2016年上半年,味千拉面的营业额又继续同比下跌11.1%

另一方面,餐饮潮品牌纷纷崛起,以“雕爷牛腩”为代表的一众餐饮新品牌纷纷出现。虽然不乏泡沫,但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带动更多精英人士投身行业中,整个行业的全面性升级已经隐约可见。

在这个过程中,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大众点评,知道的最清楚的也是大众点评。如何让商家了解自己的消费者,如何让商家找到自己的潜在消费者,不正是要找到存在于消费者中的“鄙视链”吗?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略仰视”,其实就是反向的“鄙视链”,两者可谓是互为表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