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中山裝(徵文)

我愛中山裝(徵文)

中山裝是革命先驅孫先生倡導構思的,他也是率先身著中山裝的典範。

中山裝簡便、精煉、莊重、大方,自辛亥革命起,便在我國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在民國十八年制定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用義表示尊奉孫先生之法。

在修改中山裝造型時,賦予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紐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邊不破縫。這些式樣是很有講究的。依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意深刻而形象。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加風紀扣,彰顯嚴謹治國的理念。前身四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為以文治國。門襟為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而顯示五權分立,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檢察權。左右袖口的六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即平等、自由、博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因中山裝有深刻的內涵,老一輩領導人,一生都身穿中山裝。故在上世紀60——70年代,中山裝在我國城鄉廣為流傳。

時至今日,在不忘初心的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習在出訪或重大場合,依然身著中山裝。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在三年困難時期的1962年,上小學五年級。當年過“六、一”國際兒童節前,我所在的陝西省永壽縣竇家完小,排演了一場小戲,老師指派我擔任一位小學校長的角色,要求我穿一身中山裝。當日下午放學回家後,我興致勃勃滿懷希望地對母親說明了情況。母親撫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娃呀,你這身衣服已經穿了6年了,補丁捰補丁,按理早就該給你做一身新衣服了,可咱一家人吃都沒啥吃,哪裡還有錢給你做新衣服呀?”我急得哇的一聲,聲淚俱下,邊哭邊說:“媽,不是我愛穿新衣服,我也知道咱家大人窮,是老師要我上臺演戲呀!”這時媽媽伸出雙臂,將我緊緊抱在胸前,大顆大顆的淚珠好像斷了線的珠子,砸在我的臉蛋上。

距離“六、一”節只有兩天了,午飯前放學時,班主任竇老師對我說:“明天就要試驗節目了,你要穿上新衣上臺演戲。”我搖搖頭,情不自禁地淚水奪眶而出。說明我家沒錢做新衣,要求老師另換別的同學。老師急得腳一跺,生氣地說:“唉!你為什麼不早說呢?現在換人來得及嗎?”

當日午飯時,竇老師來到我家,向我的父母再三說明了情況。母親把家裡僅有的10多個雞蛋賣了,父親在我的姑母家借了5元錢,在商店買了8尺低價籃布,請求鄰居一位中年婦女,連夜為我趕做了一身中山裝。

第二天,我穿著嶄新的中山裝走進學校時,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投來羨慕的目光。

如今,這身具有紀念意義的中山裝,早已陳舊褪色,還打了幾處補丁,但直到現在我還保存著。去年夏季,我整理衣櫃時,把它取出來,向我的兒孫們講述了這身中山裝的真實故事。

我愛中山裝,一直身穿中山裝。多年來,市面上買不到中山裝,我就找裁縫師為自己加工製作。至今從未穿過西服的我,被別人瞧不起,有人叫我“老保守”,也有人叫我“老中山”,但我毫不在意,喜愛中山裝的初心永遠不會改變!

(編者略有改動)

作者姓名:竇啟英 陝西省永壽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