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江湖再无宋卫平

蛰伏多年的中交,慈眉善目下的獠牙

有人说,房产行业是一个江湖,也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不断尝试跨界,想要走出去;而城外的人则跃跃欲试,想要走进来。

尤其对中交这样以基建为主的大型央企来说,雄心壮志永远不缺,盖房子比建设路桥、港口在技术难度和资金回笼上要简单的太多。

这就像一名古龙笔下的大侠,未出道江湖血雨腥风,一出道风云变幻。

但身在江湖,才发现原来这里并不单单技与力的比拼……

绿城江湖再无宋卫平

业务整合正成为困住中交的泥潭

曹舟男辞任绿城行政总裁的传闻终于靴子落地,接任者是由中交空降下来的张亚东。当然,绿城方面在之前否认,而中交系方面则保持了一贯的沉默。同众多传闻一样,消息被人容易遗忘却又未必空穴来风。但是在落地之后,中交系这个绿城的恩主,在两年半的蛰伏后,终于露出了一下它的獠牙。

早在5月底时,履职不到两年的中交地产总裁杨剑平离职,市场猜测,核心原因可能是没有完成对绿城的重组。

杨剑平曾透露,中交的目标是央企前三,作为上市公司,业绩很关键。中国交建副总裁宋海良也曾要求,中交应该与其地位匹配,房地产业务要做到央企前三甚至前两名,要对标中海和保利。

然而从去年的排行看,第三名(前两名为中海和保利)的华润销售额就已经达到1300亿元,刚刚发布的半年报数据则是943亿元。中交有多少?去年的数据是217亿元,想要有大的飞跃,只能靠绿城这笔优质资产来搅动市场份额。

在许多杭州人眼里,绿城就是高价高质的代名词。

目前绿城的最大问题是,在实质上的‘去宋卫平化’之后,以及对项目的严控成本后,中交主导下的绿城,产品力和品质会将会受到冲击。

绿城江湖再无宋卫平

尴尬的高周转

而早在“融绿之争”的2014年,宋卫平曾直言把绿城卖给融创是错误的决定。他给出的原因是,不喜欢融创董事会要求的高周转。但是,宋卫平主动引入的中交,却恰恰是对高周转需求极强的企业。

绿城创始人宋卫平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将这家公司打造成中国最用心做产品、最受人尊敬的房企。现在这家房企要转换风格,向自己曾经讨厌的碧桂园式高周转看齐。

“倾尽一切努力”获得受限价政策影响项目的预售许可证。

而就在绿城刚刚以碧桂园为楷模,准备进击高周转之路时,媒体接连报道,碧桂园各地高周转模式下神速造房质量令人堪忧,遭遇了重大危机后,其引以为傲的高周转开始降速。

绿城喊出高周转后却再未见细则。

绿城江湖再无宋卫平

中交的才华支撑不起它的野心

中交最大的特色在于协同能力,这在市场上是很少。“中交旗下,桥梁第一、道路第一、很多业务上都是第一位的。

但开山、架桥、填海于住宅地产开发来说却是屠龙之术。房地产的江湖里没有龙,更现实的困境是中交系旗下众多地产类业务的整合—虽然作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房地产板块唯一的A股上市平台,中交地产是具备良好的企业背景及信用水平等条件。但是产权还是分散在各个公司,无法以统一的口径进行统计。因此,央企前三的豪言,至少对于今天的中交地产,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2015年,中交入主之时,老绿城人应国永、曹舟南曾正式辞任,中交委派5位执行总经理进驻绿城。2015年7月,中交在绿城董事会的席位由2席扩展至4席。同年6月,回归绿城的曹舟南取代寿柏年,担任绿城中国行政总裁一职,并成为执行董事。彼时,绿城中国执行董事6人,宋卫平、寿柏年、曹舟南3名来自老绿城;孙国强、朱碧新、李青岸3名来自中交。

但如今,绿城执行董事分别是宋卫平、刘文生、张亚东、李青岸、李永前和李骏。其中,刘文生、张亚东、李青岸和李永前均有着中交背景,老绿城人只剩下宋卫平和李骏。

最新一轮调整后,绿城的业务条线和负责人化分的更为细致,对业务一线的权限也在逐步下放,当年的诸侯制不复存在。

不论承认与否,中交在绿城,已经掌握了话语权。

绿城江湖再无宋卫平

宋卫平几乎已经不再干涉绿城的具体项目事务。有一种说法,“绿营早就转战到蓝营了(蓝城集团,为宋卫平一手创建),老宋的弟子们都去蓝营了”。

杭州亚运村是宋卫平在绿城最后一个未了的心愿。

在打败了中海、保利、滨江,以及融创、恒大等一波名企后,绿城与万科、华润共同承下了这一重担,并负责运动员村和媒体村的建设,这给足了数度为绿城竞标站台的宋卫平面子。

“绿城一定要把杭州亚运村做成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最好的亚运村”,言犹在耳,但结局已无法预料。

虽然中交已经强势主导着绿城的发展定位,但宋卫平本人的影响力仍然无处不在,在关键时刻,这可以是一种高信用背书,甚至是施压。

如今在中交的强势下,绿城也开始逐步改变最初的产品力价值观,甚至有些是宋卫平这个带点情怀的理想主义商人曾经最不愿看到的样子。

毕竟,在现金为王的时代,宋卫平的情怀为中交买不来现金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