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啓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這週五,李先生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的博庫書城買了幾本啟蒙書。啟蒙書不外乎就是漢字和拼音,漢字還好,都是對的,但拼音就錯得離譜。有一本70多個拼音裡頭錯了12個,還有一本錯了21個。

“我打電話給博庫書城說了,他們讓我去跟出版社編輯說,我哪裡去找出版社和編輯部呢?昨天我就直接到博庫書城,他們的工作人員現場拿出字典來比對,也無法解答我的疑問。最後他也無法直接與出版社和編輯部聯繫。我說連你們都無法直接聯繫,我更加聯繫不上了。”

記者聯繫上了李先生,李先生語速很快,在電話中講述了事情經過。

問及事情緣由,李先生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幹一場”的“場”,你會怎麼念?”我沒有多慮,隨口回覆:“大幹一場(chǎng)。”李先生說,自己糾結的正是這個拼音。

李先生是湖州人,從事媒體工作。9月8日當天,他來到杭州,途徑博庫書城,便給家中的外甥買了11本書。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10日回到湖州,當天晚上二年級的外甥和他一起包完書皮後,拿起書看起來。

外甥是個“漢字大王”,從三歲開始,熟讀《唐詩三百首》等各類注音叢書。從新書中挑了一本《一休經典智慧故事》,端著書看了一會。突然外甥站起來,指著書中一段文字問他:“舅舅,你看,這裡錯了……錯了……“李先生沒細看,想想肯定是外甥弄錯了:”舅舅買的是正版書,怎麼會搞錯呢?你再仔細看。”

外甥挺認真,繼續提出疑問:“書上的注音是大幹一‘場’(cháng),可我們平常不都是說大幹一‘場’(chǎng)嗎?”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這時,李先生心裡也咯噔了一下,這才仔細看了看,然後把書裡面的拼音都翻了一遍,大冒光火。

他用鉛筆把這些拼音不對勁的地方圈了出來,拍了下來。

“財主一(第一聲)看”、“一(第一聲)直跟隨他的韓信”……除了聲調問題,還有幾處是輕聲字的讀音。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他們走到一座寺廟裡(輕聲),

財主(輕聲)乞求寺裡的和尚給他們一點糧食(輕聲)”,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劉秀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輕聲)”,

“登上(輕聲)了皇帝的寶座”

……

“短短一兩百字的一段故事,有七八處輕聲,這不符合我們的發音習慣。”王先說。

“這樣拗口的拼音,一共有二十多處!和我們日常普通話的發音完全不一致,對孩子來說,這不是誤導嘛?”李先生擔心,如果外甥考試當中出現了這樣的拼音錯誤,對他的自尊心是種打擊。

“我馬上打電話給博庫書城,指出了書中存在的問題,對方態度很不好,反問我說怎麼辦,接著就把電話掛掉了。”李先生非常氣憤,心想這事一定要搞個明白,拿起手機打了第二個電話。

“博庫書城工作人員說,這是正規渠道出版的書,如果有問題只能找出版社和編輯部。找出版社,讓我上哪去找出版社?後來工作人員說,讓我把書寄回來,再退還一套!”李先生說,自己哭笑不得,退還一套,這拼音上的錯誤還不是一樣嘛?

“如果孩子繼續這樣按部就班地讀下去,不結合實際的應用,如何體現孩子的文化創新,思維創新?“李先生始終不能理解。

出版社建議李先生去查漢語字典

9月20日上午,李先生特意去了一趟博庫書城,對方工作人員拿出字典翻給他看,解釋說:

“書中的拼音都是按照字典中的語法常規來的,並沒有錯!”面對李先生的質疑,對方無奈地說,他們也聯繫不上出版社,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下午,他接到了出版《一休經典智慧故事》的遼寧某出版社的電話。出版社回覆他,他們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執行,建議李先生去查漢語字典。

《不可不讀的增廣賢文故事》一書的出版社也給李先生打來電話。“對方還說,找到他們的家長不止我一個,已經有很多家長因為這個問題找過他們!”李先生說自己是個文字工作者,這回他要較真到底了。

接著,北京的相關出版社相繼聯繫李先生,回覆說,他們的出書是有一套嚴格的執行標準,是根據商務出版社的字典校對的,與語法不背離,但與現行的普通話使用有一定差距。出版社表態說,這一版圖書是2015年出版的,根據家長們的意見,下一個版本可能會做一些改進。

記者查找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翻出了“場”字的註釋,“場”有兩種讀音,一個念第二聲,一個念第三聲。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第二聲有三種意思:1.平坦的空地,多用來翻曬糧食,碾軋穀物:打場、起場、場上堆滿麥子;2.集;市集:趕場;3.用於事情的經過:一場透雨、一場大戰、空歡喜一場。

第三聲有九種意思,廣場、會場、操場、現場、當場等都念第三聲,還有用於有場次或有場地的文娛體育活動,比如三場球賽、跳一場舞。

李先生說,出版社堅稱根據字的釋義,應念第二聲,而非第三聲。李先生認為,根據口語習慣,應該念第三聲。為了搞明白,李先生專門和上海某電視臺的專業播音員們探討過這個問題,播音員很肯定地告訴他,根據拼音的變音原則,按照口語習慣,一般第四聲後面應該念第三聲

“全注音讀物,應該遵循變音原則”

昨天晚上,記者來到位於西湖文化廣場地下一樓的博庫書城,在少兒國學區沒有找到這兩本書。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在書城的電腦中輸入這兩本書—《不可不看的增廣賢文》和《一休經典智慧故事》,均還有三四本的庫存。現場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兩本書已經下架。記者問及是不是拼音存在問題,工作人員回答說:“說是這麼說的”。

對於李先生的困惑,記者也採訪了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王崧舟。王教授說,他大致認同李先生的說法。

“如果是一本全注音的讀物,應該遵循變音的原則,同一個字根據不同的語境,標註不同的聲調。”為了進一步確認,王教授特意翻找了這兩年啟用的新版語文教材——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文,以第一篇課文《秋天》為例。

氣死了!書店買的兒童啟蒙書,竟然發現二十多處地方“不對勁”

“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第二聲)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天空那麼藍,那麼高。一(第四聲)群大雁往南飛,一(第二聲)會排成個“人”字,一(第二聲)會兒排成個“一”(第一聲)字。啊!秋天來了!”文中出現的幾處“一”字均標出了不同的聲調。

對於輕聲的標註,王教授說,常見的“的、地、得、了”或者一些語氣詞和兒話音,標輕聲的比較多。但一段文字頻繁地出現輕聲,王教授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