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建置沿革

青島西海岸新區屬東夷文化發祥地,2012年中科院在大珠山發掘舊石器末期人類狩獵分食遺址,距今43000年。境內出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數十處。尤其龍山文化遺址最為密集,龍山黑陶數量最多。

歷史建置,周代之前不可考。自西周至今3000多年間,建置興廢無常,分合歸併不止。境內可考建置如下:

琅邪邑

琅邪臺作為地名入古籍較早,《山海經》即有記載。作為行政建置可追溯至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後,遵山東半島東夷舊俗,恢復八神祭祀,在琅邪臺上恢復堯帝開始的四時主祭祀,並於琅邪臺下建琅邪邑主持祭四時等活動。當時的八神祭祀地分佈山東半島,屬於姜太公越國鄙遠(即飛地),規模不很大。太公通過主持八神,控制山東半島。西周初西海岸大部屬州國(今境內大小珠山本為大小州山),西周時州國遷至安丘,改屬莒國。春秋初,莒國由計丌(今膠州)西遷,後來先後吞介、紀等國和莒國東部,琅邪全部劃歸齊國。齊桓公稱霸後巡遊山東沿海留居琅邪臺長達六月。前485年齊吳海陸大戰後,南部沿盡歸吳國。越王勾踐前473年滅吳後,琅邪、安陵等沿盡歸越。為稱霸中原,前468年勾踐遷都琅邪,並築觀臺於琅邪臺上。越國立都琅邪90年。先後西進,吞併滕國(今滕州市)、曾國、郯國、邾國等。前334年楚敗越於琅邪,琅邪沿海歸楚。後齊威王收回琅邪一帶。田齊威、宣聚集天下方士於琅邪,建立出海求藥的方士基地。開啟入海求仙活動。

安陵邑

安陵邑即今靈山衛,本為商代安國,宴子母國。春秋時期歸於齊國。後歸吳、越、楚、齊。靈山衛出土"齊國三量",均刻安陵字樣。

琅邪郡

琅邪設郡始於楚國佔領時期。戰國時,秦國首先將新佔邊境縣改為郡,派重兵駐守。後山東六國效仿,也將邊境縣改為郡。楚敗越於琅邪後,也將今半島南部越地設琅邪郡。秦始皇滅齊後沿置琅邪郡,為36郡之一。並遷民3萬戶15萬餘人,築琅邪臺,祠四時主,派徐福入海,留居3月。3次巡遊琅邪,刻石頌德。漢武帝四巡琅邪,祠四時主,建交門宮,入海求仙。王莽時一度改為填夷郡。東漢建武十七年,改琅邪郡為琅邪國,移治今臨沂。之後,或為郡為國,沿至隋唐,但治所均不在西海岸境內。

琅邪縣

齊國設縣始於前485年齊桓公時。管仲改革縣鄙制度,琅邪"安陵應為縣治。但古籍均稱邑,具體名稱不可考。文獻明確記載秦始皇附琅邪郡城郭設琅邪縣。王莽時一度改為填夷縣。晉武帝太康十年裁琅邪入東武縣。南北朝時劉宋復置琅邪縣。魏改琅邪縣為梁鄉縣,治古鎮口。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又改為豐泉縣,煬帝大業三年改回琅邪縣。唐代武德年間裁琅邪縣,分地入諸城和黔州兩縣。山東安丘、廣西、南京等處琅邪縣均在東晉南渡後設置,與今境無關。

琅邪國

歷史上琅邪設置很多,分佈大江南北8處。最早設置琅邪國為西漢呂后六年,初封劉邦族弟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轄縣13個,治琅邪城。八年呂后死,劉澤鏟呂扶持文帝有功,升遷為燕王,琅邪除國為郡。其餘7處琅邪國分佈山東臨沂、江蘇南京、廣西等處,與今境無關。

櫃縣

西漢置,治所在境內王臺鎮駐地。王莽時改為祓同縣,將祓侯國併入,東漢裁入琅邪縣。琅邪縣變為西促東長。

祝茲侯國

西漢時兩度建祝茲侯國。第一次為呂后八年封子姪呂榮,當年鏟呂被殺,土地歸郡縣。第二次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時,封城陽王之子劉延為侯。元鼎元年封,五年因祝茲侯劉延丟棄印綬出走被廢。侯國都城在祝家莊,已出土千秋萬歲漢瓦及城牆、地下排水管道和劉氏族墓群等。劉延被廢后,仍有後人出任縣令。另據《史記》記載,鉅合侯國、山州侯國均為城陽王之子任侯,疑似在王臺和山周,目前缺出土文物證實。漢景帝時匈奴人內附,封為安陵侯,疑似治靈山衛。一代絕嗣而除國。

駐馬浦唐代海運服務機構

唐代與日本、朝鮮交往宻切,古鎮口港為主要港口。宻州在古鎮口設立海運服務機構高麗館。新羅國在古鎮口設立新羅坊和新羅村,安置留唐貿易人員和家屬。大量新羅國商人、水手和船舶修理技工聚居於此。官辦高麗館提供服務與海運管理。自668年唐朝幫助新羅統一朝鮮後的280多年間,新羅向唐派使團179批,唐派往日韓使團35批,均由古鎮口海港往來。古鎮l口唐代地名為駐馬浦,與文登赤山浦、韓國西歸浦連結中韓日海道,是最早的海上絲路。日本僧人圓仁和尚武宗滅佛時歸國,在古鎮口停留三月候船。歸日後創立天台宗佛教。新羅詩人唐官員崔致遠歸國在大珠山遊覽月餘,留下詩作數十篇。

宋代臨海軍

宋代實行軍政合一系統,西海設臨海軍,轄境為今青島西海岸至日照全部沿海。宋金對抗時,西海岸屬宋金邊境,金國設立梁鄉(古鎮口)、張倉、信陽、草橋4處軍鎮和張倉邊貿榷場。南宋糧米、毛竹、棕油、酒類與金國皮毛、馬匹等均在張倉榷場交易。宋金膠西海戰也發生在鴨島海域。

靈山衛

明代為防倭患,設立防倭機構,洪武初即設大小兵寨十幾處。三十一年設靈山衛,轄左(衛城)、前(夏河寨)、後(膠州城)3處千戶所,兵丁5000餘人,正三品指揮使5人。屯田1600餘頃。雍正十二年裁撤。1891年章高元移防膠澳,在西海岸設立兵營負責海防。

膠澳商阜海西區

1898年德佔青島時,劃今西海岸紅石崖、黃島、薛家島、辛安、靈山島等地為膠澳商阜海西區。日本歸還青島後歸膠州管轄。1945年解放後歸人民政府。靈山島至1949年青島解放時才劃歸膠南縣。

諸膠邊辦事處

1943年11月設置諸膠邊辦事處,隸屬山東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8月撤銷,分設諸膠邊縣和藏馬縣。1944年10月又將兩縣合併為諸膠縣。

藏馬縣

1945年恢復藏馬縣,治泊裡。1956年撤銷,並入膠南縣。形成今日西海岸版圖。

膠南縣

1946年設置膠南縣,自膠州洋河以南歸屬。1956年將藏馬縣併入膠南。1990年12月膠南撤縣設市。

黃島區

1976年為解決黃島輸油碼頭建設問題,從膠南劃出辛安、薛家島和黃島3處公社,成立黃島辦事處。1979年改為青島市黃島區。2012年國務院撤銷黃島區和膠南市,合併成立新黃島區。2014年又將青島市新黃島區劃為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現有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60餘萬。GDP3200億,居全國新區第三位,居山東區市縣第一位。

青島西海岸建置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