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崢:一位用3年挑戰了馬雲和劉強東的80後

這位80後僅用3年,身價飆升至1000億,只有馬雲和劉強東才配成為他的對手!而他的成功,真的有思路可循

7月26日,一位80後年輕人,身價一下躥升到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而這個沒有任何資源背景的屌絲身價從0到1000億元,僅僅用了3年。

6月30日,拼多多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招股書。數據顯示拼多多有2.95億活躍買家,100萬活躍商家,其商品交易總額達到1987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唯品會,成為僅次於淘寶和京東的第三名。

是誰僅用3年就能成為馬雲和劉強東的最大競爭對手?

他就是黃崢,拼多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一個80後,一個典型的理工男。

同時把阿里、京東和美團作為競爭對手的創業者

黃崢出身草根,履歷並不複雜。2002年,本科畢業後黃崢到美國留學。2004年,獲得計算機碩士學位後,進入到Google.2006年,黃崢主動請求和李開復一起回中國拓展業務,建立Google中國辦公室。而後不到1年,黃崢從Google辭職,開始自己創業,先後創辦手機電商、電商代運營和遊戲公司。

2015年4月,“拼好貨”上線,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 2016年9月,拼多多、拼好貨合併,黃崢出任董事長。

此次赴美上市,拼多多IPO估值達到300億美元,黃崢個人持股比例高達50.7%,這個年輕人用3年時間將身價升至1000億元人民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這個時候“BATJM”(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幾大巨頭已經牢牢佔據著各自領域的跑道,“聰明”的創業者創業都會遠離BATJM的領域。

可是,黃崢卻不只是選擇了一個,而是選擇了BATJM中的三個,作為競爭對手——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

一開始,大部分人認為黃崢是在找死,可是3年過去了,黃崢用數據證明,看似無法撼動的大佬們,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而且他在局部戰鬥中甚至可以佔絕對的優勢。以淘寶為例,有人爆料說淘寶的增速在20%左右,可是,拼多多的GMV(網站成交金額)增速則達到了851%,是淘寶的43倍。

在給股東的信中,黃崢這樣說:“拼多多不是一個傳統的公司。它在大家都覺得電商格局已定、歷史書已經寫完的時候誕生,用短短三年的時間匯聚了三億多用戶,過百萬賣家,共同建立了一種新的購物模式。雖然它的飛速增長表明它有著巨大的潛能和無限的未來的可能性。但它畢竟只是一個三歲的小孩……”

那麼,在電商的格局已定,歷史書已經寫完的時候,黃崢憑什麼讓拼多多撕開了一個缺口,從阿里巴巴和京東口中奪食?

黃崢如何從馬雲和劉強東“口中奪食”

第一,抓住了人性,差異化定位

人佔便宜的本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隨著阿里、京東、美團做得越來越大,商家進入的門檻已經越來越高,有些商家的商品已經很難進入到它們的平臺。也正因為同樣原因,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京東、淘寶的商品的價格已經越來越貴了!

而黃崢恰恰抓住了這個變化。

同類產品,只要你不在乎品牌,黃崢做的價格會更低。這就像一瓶水,你在小賣部賣1元,在超市要賣2元,在五星級飯店要賣20元,而在黃崢的拼多多,這瓶水可能只賣5角,甚至也可能賣1角——到底賣多少取決於消費者能拼到多少人來一起團購。

產品沒有變,但是銷售場景變了。黃崢的拼多多就是在填補阿里巴巴和京東的這個空白。

第二,爆品戰略

拼多多的起家是網上水果團購。而在當時,無論阿里巴巴、京東,還是中糧等等平臺,生鮮都是它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大平臺最大的特點是追求品類齊全,什麼都能買得到。而黃崢則把小米手機初期成功的爆款戰略,克隆到了拼多多——只是選取了為數不多的水果品類,集中有限的資源做出爆品。

你可以看到,在這個策略下,拼多多基本每一款水果都賣成了爆品。

第三,跨界思維

有人說上拼多多會像玩遊戲一樣上癮!這恰恰是黃崢的優勢。

很多人不知道,拼多多就是黃崢運營的遊戲團隊孵化的,黃崢深刻理解為什麼遊戲會有黏性,為什麼會讓人痴迷,是因為遊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動機自願、任務明確、實時反饋、渴望贏。黃崢把他們全部都運用到了拼多多上。

具體而言,購買物美價廉的產品是每一個用戶自願的選擇,任務也是明確的。於是,用戶可以自己發起一個團購,可以隨時掌控團購增加人數的進度(實時反饋),而一旦發起這個團購,因為都是自己的熟人,他們就不能輸,所以會拼盡全力去贏。

可以說,黃崢從2007年下海創業的過程中,經歷了8年低谷期。雖然,他掌握了運營好一家遊戲公司所有的技巧,但是他的遊戲公司也是不溫不火,因為他前面有騰訊遊戲、網易遊戲、盛大遊戲,它們牢牢地控制著“跑道”。

黃崢在遊戲事業上已經遇到了瓶頸和天花板,他是在無奈之中選擇進入到了電商購物領域。沒有想到,一群遊戲行業的玩家闖入電商,一下火了。

而馬雲和劉強東也絕對沒有想到,強大的競爭對手卻是一個來自遊戲行業中幾乎生存不下去的“小玩家”。

其實,這就是跨界思維的巨大優勢。

喬布斯是此理論的踐行者。喬布斯當年在他自己的電腦行業裡,已經遇到瓶頸和天花板。與此同時,手機領域的廠商也覺得行業紅利已經到頭了。

這個時候,喬布斯突然殺入手機行業,用做電腦的思維來做手機,把電腦的優勢全搬到手機上,這一下讓手機廠商不知所措,被打得落花流水。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當年手機業的霸主幾年間土崩瓦解。

還有張一鳴的今日頭條,為什麼能夠超越傳統媒體和一些新興媒體迅速躥紅,這就因為張一鳴跨界採取了大數據算法,用大數據來推送讀者喜歡的新聞。可是,這種做法並非是張一鳴的原創,在1999年的時候,貝索斯的亞馬遜就已經採用這種方式給用戶推薦圖書了。

張一鳴把電商的做法跨界運用到了媒體上,一不小心成功了!

跨界的融合、貫通、借鑑、進攻才是現在商業競爭最性感的方式。現在的競爭,顛覆者一定不會出現在同行業的競爭對手裡。所以,在這個時代,特別需要跨界的思維方式,和具有跨界思維和資源的人。

第四,“拼”出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

其實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是一種網上團購的模式。舉個例子,你看上一件衣服,商戶標出零售價為100元,如果拼團達到20人,價格會降到50元,拼團40人價格就會降到30元。

消費者為了獲得最低的價格,就可以自己發起拼團,然後把拼團的鏈接發給好友。為了能夠拼團成功,為了能夠實現最低的價格,消費者會不遺餘力地說服朋友參與。而因為是熟人,有著信任感,朋友很容易被說服。

朋友一旦被說服,因為同樣的原因又會去說服朋友的朋友,這樣一款商品通過社交網絡實現了一次又一次連鎖爆炸反應。

其實仔細分析黃崢打造的商業模式,你會發現它既不是阿里巴巴的模式,也不是京東的模式,更不是美團的模式。而是三者的綜合體,你從拼多多的模式中可以隱約看到三家的影子。

最有意思的是,拼多多是利用騰訊的微信進行社交變現,用微信用戶口口相傳的方式做大。

一個拼多多集合了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小米模式的優勢,這是黃崢最聰明的地方。如果黃崢單純地模仿BATJM的任何一個模式,都會被迅速絞殺,因為BATJM牢牢佔據著跑道,其他公司沒有任何機會。

雖然拼多多似乎不倫不類,甚至有些亂,但是,消費者喜歡,這樣的競爭有點像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感覺。

愛迪生說過:“成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仔細分析黃崢的商業模式和他的成功,看似沒有什麼創新。但有一種創新叫做集各家之所長,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是站在具有壟斷地位巨人的肩膀上。

當然,黃崢絕對不是簡單地把BATJM的模式累加,而是重新改變了遊戲規則,在自己制定的規則下與BATJM進行競爭。

在西方,弱小的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被稱為弱者戰勝強者的經典案例。大衛戰勝歌利亞的秘籍就是徹底打破歌利亞的遊戲規則,重建一套對自己有利的規則。

不要抱怨BAT,沒有什麼霸主不能被挑戰

如果現在還有人在指責BATJM佔領了跑道,利用它們強大的先發優勢扼殺後起之秀,那麼,該好好看看黃崢和他的拼多多。也許巨頭的壟斷事實上或多或少存在,但是指責、抱怨只能是無能的表現,創新顛覆才是強者之路。

黃崢用拼多多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沒有什麼永遠的霸主,沒有什麼強者不能被挑戰。這恐怕是黃崢創辦拼多多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吧!

再看看這個年輕人從白手起家到身家1000億,似乎也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他就像一個鄰家大男孩,你甚至覺得他做的這些事情,只要你去做也能成功,甚至可以做得比黃崢好。

那麼,還猶豫什麼,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