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260年)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大軍事強國之間的一場大決戰,秦軍最終擊敗趙國,趙軍損失青壯年士兵達45萬人。趙軍統帥,就是那位紙上談兵的趙括被殺,這對趙國無異是滅頂之災。秦軍遂大舉進攻,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趙國的頂樑柱平原君趙勝只得四處找救兵。他認為楚國強大,如與楚國訂立盟約,趙國就會無虞,國君批准了他的計劃。

平原君深知事關重大,為了萬無一失,使楚之前,特地從數千門客中挑選了一批文武兼備的人才隨行。計劃是20人,哪知找了19人,還差一人,竟再也尋不到了。這時一個無名門客毛遂出場自薦,才有了傳唱千古的“毛遂自薦”的史詩傳奇。

話說到這,我們都知道是毛遂主動自薦了,他稱自己有本事,最後平原君帶上他,去了楚國,毛遂持劍威脅楚王,終使兩國結盟,趙國得救,立下大功。

整個故事釋放的信息彷彿是:主動權在毛遂,不在平原君,只要自己主動自薦了,別人看到他有誠意,就會有回應,就會有好的結果。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努力積極,要敢於自薦,這是意義所在。

“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而歷史並非如此,許多人對他自薦的細節探究極少,只是對事件的過程有個模糊的自薦概念,整個過程不少細節都被忽視隱藏了。在傳播的過程中,故事所表達的象徵意義模式化,簡單化,於是不少國人為此稀裡糊塗地被誤導了2000年。

其實真正的歷史細節是這樣的,毛遂確實是自薦了,但是他的主人平原君,愣是不要他,還出言侮辱他。確實,你自薦了,人家就非得要你嗎?你又算哪根蔥呢?

當時毛遂請求出使楚國,以充20之數。不料赫赫有名的識才專家,號稱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眼拙,瞧不起他。還擺起官架子,問起他的資歷來:“你在我門下幾年了。”毛遂答道:“三年。”

經驗論佔據著平原君的思想,他更堅信自己的客觀判斷,無視毛遂的存在,於是說了這樣一段話:“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xiàn)。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趙勝的觀點是,有才華的人如果處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置於布囊之中,它的尖頭早晚會有機會頂破布囊露出來。你在我門下三年,我的左右無人稱讚你,我也似乎沒有聽說過你的名聲,你哪有什麼才能呢?

“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平原君

這種觀點看似無懈可擊,實則平庸之極。當然這也是世人通行之論:對呀,你要是有本事,你早顯名於世了,何故這麼長時間無人知道呢,說白了,是你不行嗎?

但毛遂卻在努力爭取:“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他的意思是,我請求你將我放到囊中呀!如果你早日對我這麼做,那麼錐子的頭部都會全部露出來,哪裡僅僅只露出錐尖而已呢?”

平原君聽到毛遂的對答非常吃驚,立發感覺他不是一般人,所以才最終決定讓他隨行使楚。

毛遂終於赴楚,並立下拯救趙國社稷之功,引發平原君對他高度尊重:“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而平原君本人也因此受到了教育,他自認是個優秀的伯樂,善於相士,卻看走了眼,從此自稱再不敢相士了!

“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故事的過程很明顯,毛遂自薦成功的主動權不在毛遂,而在平原君,平原君可要可不要。若非平原君成全了毛遂,毛遂再自薦也無用,而且寸功未立缺少資本的毛遂在自薦時,還受到平原君和許多門客的奚落。倘若毛遂口才不好,未切中要害,平原君可能會掉頭而去。所以毛遂自薦只能算是個案,不能當普遍性看待。

從毛遂自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薦對象比自薦人更重要。人才本身固然需要主動出擊,能夠識得人才的伯樂更為關鍵。

如果你面對的一個不合格的老闆,別說自薦,就是吐血也無用,那是真正的對牛彈琴。從古到今,很多成大事者都是格外重視人才。如果人才有時就在自己的隊伍裡,卻說沒有人才,甚至有人自薦了,還是不相信,那這樣的人最後是難以成功的,西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韓信多次獻計求用,項羽屢次輕視之,最後的下場不言而喻。

“毛遂自薦”的故事,隱藏了一個殘酷的細節,誤導國人2000年!

平原君

解決人才自薦卻又萬一錯過的瓶頸, 這就要求老闆要敢於不拘一格選人才。尤其是要放棄官本位,主動接觸瞭解人才,禮賢下士。狂妄自大,盲目自信的老闆終究不會有人相隨,最終只有失敗。

現今社會有些單位的老闆不就是如此嗎,沒有能力給人才提供一個平臺,還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你有什麼本事呢,你要是有本事你還會在這嗎? 你為什麼不去北京、上海呢?其實他等於在說自己無能,不然何以他總是不出成績呢?世間的事難道本來不是如此嗎?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