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孝賢《戀戀風塵》談到文化藝術場館的困局

侯孝賢的電影,除了2015年的《刺客聶隱娘》外,早年為人熟知的便是那部打動人心的《戀戀風塵》了,平淡的日常記錄伴隨的卻是令人感同身受的人生苦痛,一切的努力彷彿都在命運的未知下變得無可奈何的悲哀。如果機場的雞湯勵志書籍欺騙了你,沒有關係,侯孝賢的電影會讓你感受現實。在這個“錢”時代,努力努力再努力過後卻難免總是辛酸心酸再心酸,但好在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互聯網傳播能讓人尋找到一片慰藉的樂土,樂土裡有幸福的那些,那是概率如同從天而降的餡餅一定砸在你的頭頂一般的幸運,當然幸運總是可貴的,生活卻總是不那麼幸運。

从侯孝贤《恋恋风尘》谈到文化艺术场馆的困局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海報

“文”和“體”和“旅遊”

當然,侯孝賢從來不是票房上的贏家,或許有過輝煌,但卻並不能被商業大潮所寵愛,恰恰從他的影片中更多能看到一種對人類社會的悲傷,這種理性的悲傷也同樣適用於人類文明的範疇,正如當下精英主義的落幕一般,如果那些智慧的、思考的、理性的一定都被歸結為精英的,我想不出社會除了關心金錢,還能關心什麼了。

文化行業的發展也是如此,不知何時文化、體育、旅遊被成為了一家子,放到一起了,也就是希望能迸發出所謂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的。然而,事實卻總是要讓人失望的。畢竟文化的有文化的難處,體育的有體育的痛點,倒是旅遊卻是早早地搭上了消費主義的高速早早的便“騰飛”起來了。至少,國慶期間的景區票價降級,不知是一場國家旅遊促銷呢,還是從其他方面考慮的改革,總歸門票錢少了,其他方面得要你不會來,正如個人所得稅減少了,社保便需多交點,總歸是會在那錢袋子裡的,只是賬面上的變化罷了,實際還是要多給他們點的。

从侯孝贤《恋恋风尘》谈到文化艺术场馆的困局

旅遊景點通過票價降價的旅遊升級能帶來什麼?

人們希望外出度假,放鬆身心,那多是自發的,容易的;認識到健康的好處,鍛鍊身體,也倒是直觀的,簡單的;但要對不能當飯吃的東西形成習慣,思考學習,那就需要推動了。至少給一份調查表,假期的使用方式都能達到預期條件的情況下,在旅遊、鍛鍊、學習三者之間做出選擇,那麼我想答案會是眾所周知的。而對於文、體以及旅而言,三者面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卻可能由精神分裂似的指導,難免也有些摸不著頭腦。況且往往馬太效應在經濟上實在是明確的,而經濟上的那些事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懂,但錢花多少的差別還是能感受到的。這也就逼著三家都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了,如何吸引人、並且賺到人們手裡的鈔票便也成了共識。這共識被無限放大,以至於圍繞著共識的這三者甚至都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文的不教育了,得想著把教育派生出各種產品,方便人們購買;體的不求健康了,倒是強調起環境與設備;旅遊的更是沒空想所謂的放鬆身心了,開發更多可收費的項目才更實在。指導員們還嫌他們改變得不夠快,要求他們降門票,轉變盈利的模式和手段,要求改變更為多元的賺錢路線。當然名稱依然是旅遊業升級換代一類,畢竟要配套消費升級才行,不然人們的錢不是花不掉了嘛。

對急功近利的水土不服

按照傳統的道理來說,急功近利總是被常識固有出一種無法成功的面貌,恰恰現實給了傳統一記響亮的耳光,不論從人類社會如今的科技發展和經濟水平,都是急功近利的,甚至可以說是極短的事件完成了現代生活方式的轉化。給人切身體會的是從GNP到GDP的轉變,兩者都是數據,都是飛速增長,可意義對於真實的個體而言卻是那麼的不聲明瞭。

當社會整個逼迫得各個領域都需要通過急功近利來尋求前進時,有些存在就很難維繫下去。至少文、體、旅裡,“文”這一項就得打個問號,當然圈定界限是件智慧的事情,一旦把娛樂與培訓也算進來,那麼似乎“文”也挺好的,文化這回事自身是有錯誤的,首先就是太籠統了,尤其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之後,隨意加個“產業”二字便能和方方面面掛上鉤來,那麼一切也變得那麼美好了,時間似乎永遠停留在了每晚的七點。然而,事實卻是難堪的,畢竟文化的總歸文化本身,而產業的也只歸產業。過去總想著有了投資,哪有幹不好的事,直到有一天發現投資滿地,結果還真有幹不好的事,而放出去的話也還是要想著落下去的,那麼硬著頭皮幹下去,造就的也多是不倫不類了。房子和產業造就的深山老林裡的文化場館們,多憑藉著讚揚的圖文和唯美的攝影還能贏取些點擊量,而實際卻是完全改變了其存在性質的所為,但可喜可賀的是交了事業的差,還賺了產業的錢,真是皆大歡喜。

消費升級、旅遊升級,那麼文化自然也要升級,怎麼升級?加產業便是了,文化這東西虛無縹緲,摸不著看不見,產業化之後才能落地。結果也就造就了,全國各地滿是新興的文化場館建築,從美術館、藝術館、劇院甚至到大型綜合體建築,但進去一看便發現多是些草包,實際的少之又少。

从侯孝贤《恋恋风尘》谈到文化艺术场馆的困局

巴西國家博物館遭大火,萬年文物毀於一旦

正如前些日子,巴西的一場大火一般,200多年的文化積蓄,一夜之間盡成荒蕪,到處看著人類浩劫的字眼表示悲傷與痛心。當然,這實在是可惜的,想想如今國內多少空房子,如嗷嗷待哺的孩童,這些稀缺貨可實在是少之又少。若大火之前有人通知一聲,市場價格出售,我想事後諸葛們此時大概又要犯嘀咕了,畢竟收益和彙報可不是短時間能合乎想法的。這大概就是為前邊對此不重視,後人該買的單了。

空房子裡需要東西,東西從何而來,或者如何呈現並不是先考慮的事,如何發展產業才是思路,這種想法多在當下環境發光發熱,畢竟越來越多的新的場館是要吃飯的,新的模式和關注偏向,對這類文化存在的要求和體育館、旅遊景點同質化,使得其本身也開始變質了,不在注重本身作為社會教育和文化研究的功能,而是愈發朝著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偏離。如果有心人瞭解一下這類存在於其本職工作研究與教育上的成果,那大概會是驚人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們也是被逼無奈的,生存是首要任務。

這些本應如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一般,以平淡的內容迸發長遠力量的存在,卻在消費時代的潮流裡無可奈何的投誠了,它們寄希望於能轉變身份成為好萊塢商業大片大賣特賣,卻在實際進行時才發現無可奈何。畢竟真的好萊塢還貨真價實的在那裡,又豈容這些新進分子彎道超車。更何況雖然急功近利不一定問題很大,但掛羊頭賣狗肉是真的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