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特教老師羣體:編織殘障孩子多彩人生

灤平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於2004年7月,是一所集智障、聽障為一體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2014年4月由原校址遷進現址,學校佔地14畝,在校生80人。他們大都來自農村貧困家庭,有的語言障礙;有的智力殘疾;有的自閉;有的多動;有的一出生就沒聽見過聲音。學校一直以“補償缺陷,發展特長,學會生存,融入社會”為辦學宗旨,以“勤奮、博愛、和諧、發展”為校訓,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特殊教育管理途徑,努力使學校各項工作穩步提升。

“尊重生命”教育,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記得一位倫理學家曾說:“人類有1%—3%的殘疾,這幾乎是一個常數,而這1%—3%的不幸恰好落在他們身上,我們則因此成了健全人。所以幾乎可以說,正是殘疾人拯救了我們,因此我們對殘疾人不僅是同情,更真誠的態度是感恩、尊重”。

其實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因為疾病、意外、老化而殘疾,身體殘疾已不是少數人的問題,因此作為特教人,我們首先正視自己的職業,正視殘疾生命個體的存在。於是“尊重生命、創造價值”在特教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便賦予了新的內涵,將特教學校定位於殘疾孩子的“避風港”,將教師定位於殘疾孩子“生命中的守護者”。對殘疾孩子全權負責已成了特教人義不容辭的擔當,目前學校已形成了默默無聞的敬業精神、勤奮和諧的團隊精神、愛生如子的奉獻精神。因此學校教師群體先後贏得了承德市“巾幗文明崗”、“灤平縣十大感動人物”等榮譽稱號。

不忘持久堅持,努力改善教學環境

人世間最難的事是堅持,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成在堅持。灤平特教之所以走到今天,大到學校發展,小到教師成長,都是堅持的結果。十四年艱難建校的成功歷史,告訴我們:持久堅持,永遠是特教成功的秘訣。堅持抓住讓領導、社會了解特殊教育、關注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的機會。因此,就有670多萬的財政投入建特教學校;就有中國保利集團捐贈價值15萬元教學設備;就有河北省教育廳10萬元的專項設備款;就有國家慈善總會捐贈6000美金的美國淨水機;還有剛剛做完的美化校園義務植樹等政府投入及社會各界無私援助。

強化教育管理,促進教師素質提升

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不但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更需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學校在每個學期初都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有重點、有計劃地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集中組織教師學習特教理論,普及中國手語、研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眼於特殊教育的未來。狠抓教師基本功,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通過開展自學、集中學習等形式,從教師素質提高的實際需要出發,在課程標準和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識、特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信息技術以及國家政策法規等方面,引導教師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學校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特殊教育課程改革培訓以及特殊教育理論學習,學校為教師購買了《中國手語》、《聾教育》、《培智學校教學文萃》等特殊教育學習輔導理論書籍,此外學校出資教師選訂了多種相關報刊雜誌,供教師閱讀、學習、開闊眼界。教師在工作狀態下研究,在研究狀態下工作,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學校劉軍志等3位教師被承德市教育局評為特殊教育學科帶頭人。

2007年,學校參與了由秦皇島特殊教育學校組織牽頭的省級科研課題----《河北省培智學校地方教材建設的實踐與研究》,全省培智學校2011年秋季正式使用該套教材。隨著智障學生數量的增加,“學科整合”已成為智障教學的必須,老師們堅持“從問題到課題,從經驗到實驗”,打破學科間的獨立界限,實施“分層分類、個別化教學”。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同時,學校高度重視藝術課教學,成立了美工、勞技、舞蹈、體育等興趣小組,並定期開展活動,學生的特長在各種活動中得到了較好的發掘和展示,在縣、市、省、國家有關部門舉辦的競賽中多次獲獎,為學校贏得了良好聲譽。其中在河北省第四屆盲聾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活動中,學校選送的王冠軍同學的獨唱《外婆的澎湖灣》榮獲聲樂類三等獎。在河北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學校司子文、朱明洲兩名同學取得了一銀三銅的好成績。其實我們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捧回一個獎盃、獎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嘗試和挑戰,讓孩子們相信:只要努力,我們能行,並將這種信念裝進人生的行囊,支持其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蹟,真正為殘疾孩子一生奠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規範學校管理,學校制訂了詳細具體的教師考核辦法,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教學過程、教學實績等四方面綜合進行量化,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漸步入了科學管理的軌道。嚴格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堅持貫徹實施教師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教學工作各個環節按要求真正落到實處,教師的教學行為,行政、後勤人員的管理以及服務行為都較好地得到了規範,開放式管理已成為學校管理特色。

重視康復補償,促進學生素質提升

由於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針對殘疾學生的具體情況,除了利用校會、班會、隊會等大型活動進行思想教育外,每位教職工都將德育滲透到日常的點滴小事,教育學生不斷加強基礎道德修養,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全體教職工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24小時全程管理。除了對學生進行艱難科學文化知識和康復補償教育以外,更加註重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管理。學校的教師輪流值班,憑著一顆對殘疾學生的愛心,靠著對特教工作的一片赤誠,夜以繼日、無怨無悔地工作著,既要管理學生的筆墨紙硯,又要負責學生的吃喝拉撒,我們每一位教職工時刻都以自己的博大胸懷去包容學生那一顆顆脆弱的心靈,使他們時刻都處在一個寬闊的愛的海洋。為了讓殘疾孩子的缺陷得到最大的補償,學校在縣殘聯積極協助下,爭取到國家出資30萬元,為聾生黃金庫、仇紅豔在瀋陽做了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現在兩名聾生都回歸了主流社會,能用語言和我們正常交流了。

學校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靈魂,學校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在這樣的校園裡,孩子們才能擁有家一般的舒適和安逸,父母一般的呵護和關愛,我們要求教師做到“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斷探索精細化管理方法,我們的校園環境建設著眼於學校總體佈局的和諧統一,著眼於環境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感染,讓學生真切感到“每堵牆壁都會說話,每個角落都在傳情”,並以此為依託打造學校規範管理的亮點。在歷次迎接國家、省、市、縣各級檢查活動中,都贏得了相關領導的一致好評。2017年6月12日,CCTV-7《鄉村大世界》節目組來到學校錄製節目,併為學校捐贈了1300多冊圖書。

十四年來,承德日報、燕趙都市報、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都對學校進行了詳實的報道,學校先後被評為“助殘先進單位”、“實績突出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安全工作先進單位”、“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特殊教育事業是建設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大力發展特殊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特教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特殊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我們為從事這項事業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社會各界對我們的愛心援助,溫暖和激勵著我們學校每一位教師的心,我們決心將以更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用愛心奉獻繪就殘障孩子湛藍的天空,用歲月青春編織殘障孩子多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