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电台街老房改造的咖啡馆。文昌阁、大精觉寺、君子亭、四方井、省工委旧址、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旧址……说起这些贵阳市民所熟知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竟都分布在以电台街为辐射原点的这片老街的土地上。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大树底下的电台街。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君子巷深处的君子亭。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并不起眼的电台街酒吧门口。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城区内留存不多的一段土墙。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电台街老房改造的咖啡馆。

把根留住——寻觅老贵阳范本的改造老街


老巷内,居民亟待改善居住环境。

文昌阁、大精觉寺、君子亭、四方井、省工委旧址、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旧址……说起这些贵阳市民所熟知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竟都分布在以电台街为辐射原点的这片老街的土地上。

9月1日下午,电台街大隐咖啡馆门前,三位打扮时尚的贵阳人,正在摆姿拍照,留下倩影。“我从小就在电台街的幼儿园读书,十几年前搬离这儿,心并未离开。听说这儿开了咖啡馆,约女伴专门过来看看,刚刚在上面的咖啡馆,坐了一会,喝了一杯咖啡,感觉非常好。”其中一位叫王璐的说。

在她心中,老街老房这样的改造,是没有想到的,但非常符合她内心情感需求。

近一年内,东门文昌阁片区的老街文笔街、电台街上,老院子里陆续开业了三家咖啡馆,开始慢慢变得小有名气,记者走进咖啡馆、走进咖啡人,找寻老院子改造的“范本”。

改造老街,也许我们可以“不拆只改”,让历史遗留的痕迹,保存下来。

老院坝,我们共同的情感

情感,让这些老贵阳人选择了这里。

电台咖啡馆是这条老街上的第一家咖啡馆,其创始人之一的杨龙,和老街之间,讲着自己和这里的渊源。“小时候读老东门小学,初中读的就是高家大院对面的贵阳二中。那时候,从贵阳二中到师大打篮球,经常要走这条路。”后来他去北京开办公司,“公司就在后海的四合院里,让我经常想到这里的老院坝。”前几年,杨龙携带着创办的文化公司,回归贵阳,他一直想在文昌阁周围,租一所老院子,开一个文化工作室。

9月2日晚9点,文笔街夏府·燕子坞咖啡馆里,三三两两的客人低声交谈着,水瓶座的田田,虽然天马行空爱想象,却是这里执行力最强的老板娘。

田田对老街的情结,在于她从小生活在古镇凤凰,当今无人不知晓的旅游胜地。她叙述着一件事,“5岁的时候,吃过午饭,奶奶给我5块钱,一个背篓。我把古镇转了个遍,直到晚饭时分才回家,手里钱一分没少,背篓里已经堆满了古镇人给我的东西。”当时的凤凰,就是田田心中的“院子”。后来住进黔灵西路的老四合院,这位贵阳女孩,“遇上端午节,总要到这里来买粽子。”她说,小的时候,不对外开放的华家大院,又漂亮又神奇。每每过来买粽子,总要在大院门口呆望上片刻,走在省府路的石板上,让田田想到了凤凰,像回到了家乡,她对老街充满感情。

不约而同,大家选中了贵阳人文气息最浓厚地来创业。

梦开始的地方

30岁的田田,用双手去创造了自己的“院子”。半年前,她发现了文笔街上的这所“老院子”,“被主人家粉刷过的墙体,脱落露出的老砖,以及小小的四方天井,深深吸引了我。”她说,当然还有老院上百年的历史,隔壁是高家大院,再远点就是华家阁楼、文昌阁,这不就是最能代表老贵阳的地方吗?

“我希望客人走进院子,就像走进春天的江南。”田田直言不讳地说,刚看到这个院子的时候,就跟个垃圾堆似的。现在被田田起名为“燕子坞”咖啡屋,院子里,有从扬州老木匠手工制作的、明代风格的圈椅,有从成都淘来的、用300年沉船老木制作的条桌边,还有意大利家具、日本的手工玻璃杯具。院子的天井,布置了戏台、鱼池。这一切,都在装点这里的“旧”。

燕子坞的设计师远波说,“全盘加固,老屋不再是危房。装修中,老房子要还原本真,不要过于浮夸。”所以,将房子外面的那层墙剥开以后,让上百年的古城墙直接暴露在顾客面前,很美。不需要贴墙纸,也不用做造型。”田田花的心思更多,“我们想让燕子坞看上去没有被精心处理过,但其实很多细节,我们都在用心做旧。”

大隐咖啡屋,则选择了一栋红砖房,建于文革期间,同样原貌装饰,多了几分北欧风情的安静。

2102年的9月一天,路过的杨龙,看到电台街高墙后的一个院子,推开门,没想到这么大,6个房间,后边还有个小小后花园,种着橘子树、樱桃树,有了电台街第一家咖啡馆,朋友聚会,也有着工作室的功能。

做贵阳的“宽窄巷子”

杨龙拿出一部“微电影”的脚本,电影名为“梦开始的地方。”他想通过老贵阳人的人文情怀,讲述这里的“老故事”。

“三家不同的店,各有特色。但这三股力量,都是用各自的方式将老院子保留下来,将贵阳的历史积淀留存下来。同时,通过社会上有力量的团体或某方面的引领者,投入关注,吸引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开工作室,音乐吧、手工店、书店、咖啡馆或茶室,将此地汇聚成贵阳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做贵阳的‘宽窄巷子’。”他说。

他原本计划,做完第一家店,旁边依次还有三家院子,家家都有后花园,甚至还有两层小楼。“我们一帮朋友的想法是,做一家青年旅社、一家本地菜馆,针对学生开一家日式24小时便利店,加上我的咖啡馆,使得这里的业态立体、丰富起来。对政府来说是城市名片,对我们来说是保留了城市的文化和记忆。”君子巷里的五层红砖楼,在他另一个朋友眼中,最适合开一家“背包客”的青年旅社。

而不远的幼师校园内“老戏台”,杨龙最想做成一个贵阳人自己的话剧沙龙,让爱好话剧人士或专业演员,登台表演。

田田说,希望政府能成立一个“文化风情街”招商委员会,由政府出面将老房子租下来并进行改造,之后就可以通过招商委员会招租。这个委员会还负责水电煤和保安工作,商家则缴纳物业管理费和租金。北京的南锣鼓巷,就是用这样的模式,改造老街。

田田说,省府路石板街是一条贵州风情街。“在那里吃过凯里酸汤鱼后,想要散散步的,去哪呢?可以到老街来坐坐,吃点小甜品、喝点东西、买些创意手工艺制品,这一整条老街就活了。”

追寻老街的历史痕迹

在电台街和君子巷交界的地方,有一栋两层楼的红砖瓦房,是中东社区电台居委会主任吴震铭外公的老屋,也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老居民,又是管片的“芝麻官”,在他的眼中,这儿的旮旮旯旯都有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沿着他家往君子巷深处行走,到了大觉精舍的背后,有两排平房、间距约1米5的居民楼。老屋里的21寸旧式电视机开着,从生锈的窗子看进去,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透着一股老而不腐的浓烈生活气息。

巷子最里头,就是有名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君子亭”。吴震铭说,这君子亭,恐怕就是老街最古老的文物了。据文史资料记载,李宗昉《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又因王阳明爱莲花,因此在亭前有池塘数亩,种有莲花,这也是“莲花坡”这一地名的由来。此后,君子亭和阳明祠隔池相望,成为贵阳一景。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考中状元,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北京大学的首倡者、贵阳一中的创始人李端棻,在京撰联“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寄筑,刻于亭柱。然而,字迹早已风化,依稀能认出几个,顿时悲喜交集:历史的痕迹尚且还在,只是这样下去,也就一日不如一日。君子亭也不复旧时模样,50平方米的亭子,被分割成三间房,住了3户人家。吴震铭指着亭中的横梁,说,“好在中柱和大梁,都还在。”

从君子巷返回电台街,经过一段台阶。细看之下,后来附着的水泥又裂开,露出铺着青石板的台阶。吴震铭说,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经过电台街咖啡馆,有几家独门别院并排而立,有的木门紧闭,也有一家门开着,门前的庭院随意摆放着些盆栽。“这些是老干部的住宅,仿苏式建筑风格修建而成。”吴震铭说,这里汇聚了清、民国、苏式等多种建筑风格,很有代表性。

一拐弯,路过大隐咖啡馆,就到了大精觉寺的门口。吴震铭介绍说,这就是明末清初贵州最大的企业家华之鸿修建的私家禅院,不过,它真正成名,还是在抗战期间。当时的“抗日联合电台”租用了华家大院,汇聚社会各界名流,从这里发出声音,推动全国的抗战热情。他说,当时长江已经无法正常运输,贵阳成为连通重庆、云南等大后方与前方战地运输枢纽所在。这里,曾在抗战历史上有过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历史随着老建筑的腐朽、破败、拆毁,也散落成碎片,只留下了只言片语。大精觉寺的正对面,也就是文笔街的所在地,原来是另一大家族——高家的院子。坊间一直有“华家的银子、高家的谷子、唐家的顶子”一说,这三大家族的花园,竟都在这一带,遗憾的是,唐家花园如今已经完全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迹可寻了。

文笔街17号到21号,吴震铭特意带我们来到这里。这巷子右手边的一排砖土,有上百年的历史,上面的青苔,见证了几代人的变迁。左手边还保留着老房子的土坯,“这是市区唯一的土墙痕迹。”从17号的矮木门望进去,那老房子的“部件”已七零八落,多番改造也让老房子的历史积淀无处可寻,“不过,你看,至少这房子的大梁还在。”吴震铭说。在21号的木门上,还能看到两个对称的窗花,“这就是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

在他的心中,最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地方,却“老居民生活的环境太差啦!”吴震铭说,不少的低保户住在栋栋危房中,加上落后的市政设施,像极了城市的“贫民窟”,每次雨天,都让他提心吊胆。

改变,已是迫在眉睫,吴震铭希望留住历史老街的痕迹,让居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找寻到一条不相矛盾之路。

“大坝子”的色彩和文化脉络

历史学者、云岩区志办主编周诗若告诉记者,明清时期,今贵阳二中校址及边沿地块,东靠老东门北侧的内城墙脚,北抵忠烈街,西含文明路,南连弯弓街及蔡家街口,是一大块荒坝坝,据《贵阳市地名手册》记载,“大坝子”曾是这里的历史地名,在市民心中,最值得尊敬和留念的“老贵阳”之地。

这里从“黄、绿、红”三个颜色的故事开始……

360多年前的清初,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流忘小朝廷”,被拥兵自重的大将孙可望劫迁来到贵阳,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选中“大坝子”作为皇宫的建设之地。历史的潮流的不可逆转,宫殿自然没有修成,却留下了以“皇”冠名的地名,电台街叫皇殿、忠烈街叫皇殿上、文笔街叫皇宫卡,“清《乾隆志》、《贵州通志·前事志》中有记,野史流传更是眉飞色舞。”他说,这就是“黄色”的故事。

“绿色的故事,来到了清乾隆五十一年。”周老师继续讲述道,乌当人高廷瑶在乡试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后,看中了大坝子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建“解元府”,四进四院的五套园林建筑,五大院落相连相通,有房舍上百间,掩映在花木水榭间,楼台亭阁造型及布局巧妙。其中著名的“楼外楼”为两层楼房,其造型如船,一半建在岸上,另一半建在水池中,故又叫“船屋”,园内遍种花草奇树,就如进入一座小型公园,世人便称叫高家花园,特别绿意可人。

百姓敬重读书人,就把高家花园门口形成的这条街取名叫“文笔街”,激励读书人。

红色的故事依然和高家花园有关。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第一次到遵义城后,党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个省级党组织——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设在了这里。高家有三人投身革命,“少主人”高言志是委员会成员之一,高昌谋1934年为贵阳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1950年被土匪杀害于小关,高言善是贵阳“双十一”惨案牺牲的烈士。

贵阳解放后,1982年高家花园被列为省级第一批文保单位,革命故事继续流传……

周老师说,这里是贵阳的“制高点”,坐北朝南,占据着最好的“风水”,贵阳四大家族的“高、华、唐”三家曾居住于此,更重要的是这里遗留下的贵阳“文化脉络”。

从东门开始,电台街、文笔街、忠烈街到堰塘街,几乎成一条直线,汇集了文昌阁、虎峰别墅、君子亭、华家阁楼、高家花园、刘氏支祠等,贯穿着各级文保单位景点,还有民国时期的女中(现贵阳二中)、女幼(现幼师),教育宝地,相对应着东山的阳明祠,一脉相连,生生不息。

“这是贵阳文化历史最集中的地方,保留遗存是我们后人的责任。”周老师建议说,大书特书历史同时,也让新时代的文化融进去,成为当代的“风水宝地”,走进去品味“老味道”,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